APP下载

桑树绿枝秋季扦插育苗好等

2009-11-26潘芝兰等

农家科技 2009年9期
关键词:草帘出菇金针菇

潘芝兰等

桑树绿枝秋季土钵扦插,具有成活率高、节省土地和成本、缩短育苗周期、苗木根系发达、植株健壮等优点。

1制作土钵。先将泥块耕翻打碎后泼水湿润,然后用制钵器将泥土制成高10厘米、直径7厘米、钵孔直径3厘米的圆形土钵(钵孔通底,防止积水)。

2选择苗床。扦插苗床应选择在地势高、平坦、阳光充足、近水源、便于管理处。苗床四周开沟。扦插前将土钵呈梅花形置于床内,每平方米可排220只左右。

3适时扦插。中秋蚕或晚秋蚕饲养后期为扦插适期(即10月上旬)。扦插后半个多月就能生根。

4选剪插穗。选择健壮、直立、半木质化的桑条,剪取上端15~18厘米作插穗,一般以3个节距为宜,即“3节4芽”。将插穗顶端的一叶剪去大半,留鸭蛋大小,剪成弧形。其余叶片用剪子靠叶柄基部剪去。插穗上端剪口离芽0.4厘米,下端剪口靠近叶痕,不可剪伤顶芽和下端叶痕附近的根原体。穗条以在早晨或傍晚剪取为好,最好随剪随插:或直立于清水盆中,防止插穗失水,影响成活率。

5扦插入钵。以插穗插入钵孔内一半为宜,应将2个芽插入黄砂内。并随时喷足水(以喷湿钵孔内黄沙及钵面,但又不造成床面积水为宜)。最后搭棚盖薄膜(早晨插的还要及时加盖草帘)。

6插后管理。适时喷水。插后15天内每隔2-3天喷水1次,以后视土钵和黄沙湿润状况适时喷水,盖草帘。插后20天内,如中午前后阳光强烈,应在薄膜上加盖草帘(冬季不要盖)。注意保温。薄膜要密封,不能有冷空气进入床面。幼苗落叶后,揭开薄膜,在钵面和钵的间隙覆盖过筛的细土(约高于钵面1厘米),再盖好薄膜。要防止大风吹开薄膜和床面有积水。注意炼苗。移栽前,白天揭开部分薄膜通气,晚上再放下薄膜保温,持续2~3天后再揭去薄膜。炼苗期注意喷水,保持土壤湿润。

7适时移栽。到翌年3月份,每苗可发根10多条,根长15厘米左右。3月下旬至4月10日前移栽。移栽苗地应选择土质肥沃、排灌条件较好的土地。栽前每亩施粪肥1500-2000千克,整地开沟后移栽。移栽的行株距为26×16厘米,每亩植1.2-1.5万株。栽时从苗床的一头依次取苗。

8桑苗管理。5月中下旬,当苗高25~30厘米时,每亩施薄粪水750~1000千克,化肥10~15千克:7-8月份,每亩施粪肥2000千克左右,化肥20~25千克。同时,须及时做好排灌、除草、松土、治虫等工作。据调查,当年平均株高可达1.7米左右,每亩扦插苗可养夏秋蚕3张种左右。

栽培金针菇“六改”产量高

张时长

1改宽袋栽培为窄袋栽培。许多人认为,采用25×50厘米的塑料袋栽培金针菇为好。但实际上宽袋易感染杂菌,而且菇蕾少时子实体容易弯曲,影响产品质量,达不到盖小、柄长、色浅、肥嫩的要求。所以,还是以17×33厘米的塑料袋为好。

2改高压灭茵为延时常压灭菌。金针菇在维生素B1、维生素B2含量丰富的培养料上生长速度较快,粉孢子数量较少。但维生素B1不耐热,在温度达到120℃以上时容易分解,所以培养料应进行常压灭菌。为了确保菌种不感染杂菌,可将灭菌时间由10-12小时延长到13-18小时。

3改传统立式出菇为卧式两头出菇。装料后在塑料袋两头接种并各留15厘米左右的塑料膜,轻装轻压,然后扎紧袋口卧式摆放4层左右发菌。此法既可保证出菇质量,又可节省菇房面积,可使每平方米菇房产量增加70%以上。

4改一次性解袋为控制解袋。进行两头扎口封闭式发菌培养时,由于袋内氧气浓度低,若按常规方法应等到菌丝生长成熟、吐出黄球时再解袋,这势必影响其生长。因此,要随时注意袋内菌丝生长情况,一旦菌丝生长缓慢,就要及时解袋。但此时切勿全部撑开袋口,应酌情慢慢撑开袋口,等到菇柄长至8厘米左右时再将袋口全部撑开,以保证出菇过程中菇体所需的温度、湿度及氧气的浓度。在这一过程中,应防止菇体被压迫而弯曲生长。

5改放任菇柄伸长为红色弱光诱导。金针菇子实体具有很强的趋光性,因此在菌袋发好菌上架以后,可以在两排墙的正中上方,每隔4米左右吊装1个15瓦的红色灯泡,灯泡产生的垂直光可诱导菌丝成束地向着光的方向横生。但此时应将门窗进行遮光处理,以防菇体乱长、倒伏和弯曲。

6改出菇期乱加营养为科学施用。很多菇农在出菇期都要施用生长调节剂及其他营养物质,以促进菇体生长,但往往因不得其法而效果不明显甚至抑制菇体生长。实践证明,出菇期喷施浓度为0.5%的三十烷醇溶液,可增产17%以上,但应特别注意使用浓度。采完两期菇后,再注入稀释500~1000倍的粪肥水于袋中,可增产15%~20%。

猜你喜欢

草帘出菇金针菇
金针菇含甲醛?
杏鲍菇出菇实践操作技术浅析
四色韭黄高效培育技术
香菇松木屑“暴发式”出菇栽培技术
吃金针菇要嚼碎再咽
香菇新品种秋香607
不熟的金针菇会造成中毒吗?
适宜的保水剂浓度可提高食用菌产量
大棚蔬菜看天巧管
潘巧英巧编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