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富民兴黔的资源宝藏
2009-11-26张波等
张 波等
一提到煤炭,很多人都喜欢用“黑色的金子”和“工业的粮食”来形容,足见其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但是,对于哪里有煤炭,煤炭资源储量多少,煤炭质量怎样的问题,很多人却说不出一二三。
其实,这是煤田地质工作者的工作。建国之初,在优先发展重工业的背景下,以煤炭资源勘查为代表的地质勘查工作,被摆在了基础性、先行性的地位。1959年3月,贵州省煤田地质局成立后,拉开了贵州煤炭资源大规模勘查的序幕。
50年来,在几代人含辛茹苦的不懈努力下,实现了贵州煤田地质事业的历史性转变:从总体煤田地质情况不明到基本查清煤炭资源分布规律;从煤炭资源家底不清到成为江南煤炭资源第一省;从单一的煤田地质勘查到工程地质、环境地质、地质灾害治理等。这一切,不仅为“西电东送”工程提供了可靠的资源保障,也为贵州建设南方重要的能源基地提供了科学的决策依据,可圈可点。
在“富民兴黔”的语境下,煤田地质工作具有什么样的地位和作用?肩负着怎样的历史使命?有哪些新的思路?围绕这些问题,贵州省煤田地质局局长高弟进行了独到的解读。
经济建设的先头部队
《当代贵州》:很多人都知道煤炭,但却不一定知道哪里有煤炭。在国民经济建设中,煤田地质队伍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
高弟:煤炭作为一种沉积型的矿产资源,在没有探明之前,谁也不知道它埋藏在地下的哪个角落。通俗地讲,煤田地质勘查工作的根本任务就是找煤,通过预查、普查、详查、精查(勘探)等阶段的地质工作,确定哪里有煤,并查明煤的赋存情况(煤层、煤质、资源量、构造情况),为煤矿建设提供可靠的地质报告。如果把煤炭资源的开发利用当成一个产业链的话,那么煤田地质勘查工作处于这个产业链的最前端。这就决定了它的先行性、基础性地位和先头部队作用。
《当代贵州》:如今,以煤炭为基础的能源工业已成为贵州的基础产业和第一大支柱产业。其中,贵州省煤田地质局承担和履行了什么样的使命?
高弟:2005年,以煤炭为基础的能源工业成为贵州第一大支柱产业,实现了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这得益于以“西电东送”工程为标志的西部大开发。在“西电东送”工程中,我们主动出击,加快煤炭资源勘查,为建设一批大中型骨干配套煤矿提供了资源保障和决策依据。
其实,从1959年成立至今,我们一直致力于贵州省的煤炭资源勘查工作。50年来,共完成钻探进尺314万米,提交地质报告413件,探明贵州煤炭资源/储量500多亿吨,这一数量超过中国长江以南所有省份煤炭资源/储量的总和,居全国第五位,被誉为“江南煤海”。而且,通过三次煤炭资源的预测与评价,得出贵州煤炭资源总量为2419亿吨,为贵州建设南方重要能源基地提供了重要的资源依据。
如果没有广大煤田地质工作者前期的辛勤劳动,我省的煤炭资源家底就不会像现在这样清楚,煤炭资源的开发利用也就无从炎起,“西电东送”工程的步伐也许不是现在这个局面。换句话说,在富民兴黔的伟大事业中,我们打开了贵州的资源宝藏,为贵州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大勘查保大煤矿
《当代贵州》:在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之后,为确保“西电东送”工程火电项目的顺利推进,省委、省政府提出了“大煤保大电”的思路。这对你们的勘查工作思路有何影响?
高弟:根据省委、省政府“大煤保大电”的要求,我们提出了“大勘查保大煤矿”的思路,倾全局之力,采取集团作战的办法,迅速投入到“西电东送”的电煤勘探中,并形成了新一轮的电煤勘探会战。
这次勘探会战是省煤田地质局建局以来规模第二、速度最快、完成钻探进尺和提交地质报告最多的一次煤炭资源勘探攻坚战。从2000年到2008年,我们编制了《贵州省煤炭资源勘查规划》和六盘水、安顺、黔西南、毕节等4个市(州、地)以及10多个煤炭重点县的资源勘查规划。根据勘查规划,做了100多个地质勘查设计。这期间,我们施工项目60多个,完成钻探工程量80多万米,为火电厂项目立项编制了纳雍、毕节、大方、黔西等18个矿区的总体地质报告,共提交地质报告66件,其中经评审供建矿使用的地质报告30余件,经审查的煤炭资源量91.1亿吨。这些成果的取得,为大型煤矿建设提供了可靠的资源保障。目前,这些地方已建成或在建的一屿大型煤矿,已成为“西电东送”电厂的配套煤矿,逐步形成了“大煤保大电”的格局。
《当代贵州》:运作探矿权是很多地质勘查部门正在进行的一项工作。在这方面,你们有哪些心得?
高弟:在上世纪九十年代,由于全国煤炭产能过剩,很多煤矿“关井压产”。受此影响,国有地勘单位处于结构调整时期,煤田地质勘查工作基本处于可有可无的状态,地质勘查任务锐减,很多专业技术人员和工人下岗分流,无事可做。为了保住一支煤田地质勘查队伍,我们选择在有煤炭资源优势和市场前景的一些“靶区”登记煤炭探矿权,融资勘查,并由我们承担勘查施工任务,以确保这支专业队伍不致于散掉。
黔西县金坡探矿权是我们运作成功的第—个项目。我们首次争取到省发改委的前期工作费,再由我局和毕节行署拼盘进行勘查。当时煤炭市场并不景气,项目勘查结束后,一直闲置。“西电东送”工程实施后,这个项目也就成为我局转让的第一个探矿权。
随着“西电东送”工程项目的全面启动,我们看到了煤田地质勘查的曙光,及时研究了规划电厂附近的煤炭资源情况,并登记探矿权开展勘查工作。我们积极与毕节行署协商,合作开展毕节地区的煤炭资源勘查。毕节行署每年从紧张的资金中拿出1000万元,我局自筹部分资金,再争取省发改委前期工作费,形成“地方政府出一点、省煤田地质局筹一点、前期工作费争取一点”的融资格局。后来又扩大到与遵义县政府、六盘水市政府的合作。为进一步加快电煤勘探步伐,2003年,我们控股、其他煤矿企业参股成立了“贵州省西能煤炭勘查开发有限公司”,融资开展勘查工作。由于我们有针对性地超前开展了煤炭资源勘查工作,为以后实施的“西电东送”工程奠定了基础。
在我们紧锣密鼓开展大规模电煤勘探的时候,规划的电厂开始动工了。为了支持配套煤矿的建设,我们顾全大局,按照省政府的要求,将探矿权以大大低于市場价的价格转让给省政府指定的煤矿业主,确保了“西电东送”工程的顺利推进。
当时我们面临最大的压力是投资风险。如果某个项目勘查结果不理想,或者说因其他原因无法转让出去,前期的资金投入将会打水漂。现在,很多人只看到探矿权转让获利了,而忽视了这种风险成本的存在。有时候,一个成功项目的利润,还不能弥补其他失败项目的损失。
向“大地质”市场迈进
《当代贵州》:“地质立局、科技兴局、人才强局”发展战略的提出,是基于什么样的考虑?
高弟:“西电东送”工程实施之后,我局的煤田地质勘探项目多,任务饱满,队伍重获生机。在这种情况下,干部职工中出现了两种思潮:一种认为,电煤勘探项目多,队伍不愁没活干;另一种认为,随着火电厂配套煤矿的相继建成,煤田地质勘查会跌入低谷,又会无事可做。这两种思潮实际上是关于煤田地质事业未来发展方向的不同认识。
这首先需要回答:我们这支队伍能干什么?在计划经济时期,我们的地位和作用显而易见。但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中,我们经历过巨大的阵痛,很多队伍都因无煤田地质勘查工作而去搞多种经营。当时的思路是离主业越远越好,许多与煤田地质勘查毫无关系的产业便应运而生,但都没有维持多久就“关停并转”了。好在市场经济的大潮并没有把这支队伍冲散。所以。在后来的“西电东送”电煤勘探中,我们充分发挥专业优势,出色地完成了各项勘探任务,并逐步走出了困境。
其次,我们分析研究了市场需要我们干什么的问题。煤炭是贵州最大、最突出的资源优势,贵州发展离不开煤炭。经过几代煤田地质工作者的努力。虽然探明了500多亿吨的资源储量,但是很多区块勘查程度还很低;预测的1900亿吨资源量还需要进一步查清,还需要实现找矿新突破。2006年出台的《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工作的决定》,使我们更加认识到地质工作的重要性,坚定了地质队伍的改革方向,树立地质工作大有可为的思想和“大地质、大市场”的意识。
最后,要明确我们今后怎么干的问题。我们制定了“地质立局、科技兴局、人才强局”的发展战略,否定了安于现状和悲观失望两种思潮。地质工作是我们的主业,是立局之本,实现煤田地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根本方法是科技兴局,有效途径是^才强局。我们已提出,要将煤田地质工作做大、做强、做宽、做长,充分发挥煤炭资源勘查和煤层气资源勘查的优势,提高核心竞争力,努力拓宽地质工作领域,形成独具特色的地质工作体系,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从而实现全局经济工作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