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生态文明建设促城市和谐发展

2009-11-26杨正明

当代贵州 2009年18期
关键词:民族生态建设

杨正明

近年来,凯里市通过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生态环境得到了较大改善,人与自然的关系不断趋近和谐,生态建设取得了比较明显的成效。但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凯里市还存在资源环境矛盾仍较突出,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尚未根本转变,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还未普遍形成等问题。

因此,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摒弃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是当前和今后凯里市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首要任务。

生态文明城市的内涵及形象特征

生态文明城市的基本内涵:以生态环境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为核心,遵循生态学原理与生态经济规律,把区域内生态建设、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统一规划、综合建设,培育天蓝、水清、地绿、景美的生态景观,孵化经济高效、环境和谐、社会适用的生态产业,培养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殷实、健康、文明向上的生态观念,最终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可持续发展和高度统一。

生态文明城市的形象特征应该是:

城市环境恬静优美。城市环境得到显著改善,形成多层次、多功能、复合型的绿色生态网络,基本实现“城在林中,路在绿中,房在园中,人在景中”,充分展现蓝天白云、空气清新、生态良好的城市环境。

乡村生活和谐安宁。农村产业结构合理,二三产业在农村经济中所占比重较大。形成以工带农、以农促工的现代农业发展互动体系。城乡资源共享、人力互助、市场互动、产业互补,形成农业发展、农村繁荣、农民富裕的良好局面。

经济结构更趋合理。城区“退二进三”步伐加快,产业结构得到优化升级,清洁生产得到推广,生态型农业高效持续,工业布局科学合理,以生态旅游业为重点的第三产业发展迅猛,形成了“三、二、一”的理想经济结构模式。

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城市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综合服务能力进一步提高;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现代建筑与民族特色得到良好结合;市民居住条件明显改善,和谐安乐的人居环境逐步形成。

民族文化异彩纷呈。生态文化形式多样,载体丰富,市民精神状态良好,普遍有较强的生态环境意识。民族文化得到保护与传承,彰显出城市的特色和个性,城市文明品位明显提升。

生态观念显著增强。科学发展观得到贯彻落实,全民生态文化教育得到加强,消费观念得到转变,生态消费模式初步形成,生态保护行为得到规范,全社会生态文明观念明显增强。

建设生态文明城市的工作重点

建设舒适优美的生态文明环境。良好的生态环境是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基础,凯里市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必须大力改善和保护生态环境,促进生态系统趋向良性循环。

抓好城市环境绿化工程。建立稳定均衡的城市绿化系统,构建品种丰富、互惠共生、层次镨落的城市植物群落,充分发挥绿化植物在调节小气候、涵养水源、净化空气等方面的生态改善功能。在城市的规划与设计中注意在城市的上风向建设“氧源林地”,并保证城市气流通道畅通,改善城市空气质量。

加快“退二进三”步伐。按照凯里市第三轮总体规划要求,调整优化工业产业布局,抓紧对城区有污染企业进行搬迁和关闭,逐步搬迁到炉山循环经济工业区和周边县区工业园区。大力推进电、天然气和液化石油气等清洁能源的使用,加快工业产业优化升级,坚决淘汰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落后工艺、技术、设备和产品,逐步形成有利于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环境的新型工业产业结构。

建设结构合理的生态文明产业。坚持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相统一,走特色化、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标准化的生态产业发展道路。

积极发展现代生态农业。以城郊特色农业为重点,发展蔬菜、水果、畜牧、花卉等主导产业,建设一批生态农业示范园区和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生产基地。引入循环经济理念发展立体农业,发展猪一沼一蔬果等链式生态农业。

大力培育高新技术产业。大力发展低能耗、高附加值的生物医药、特色食品、新能源、新材料等高科技环保节能产业。以推行企业清洁生产和生态工业区建设为抓手,加强工业区的环境保护,实現污染物的集中治理。对重点污染企业开展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推广以“节能、降耗、减污、增效”为目标的清洁生产审核,促进工业污染防治从未端治理向污染预防转变。

加快炉山工业循环经济区建设。抓紧把工业发展重心转移到炉山工业循环经济区,鼓励和引导城区的工业企业,特别是布局不合理、影响市民生产生活或超过环境承载力的企业搬迁进园。加快经济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配套功能,提高资源共享率,促进各种资源的循环综合利用。

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业。加快构建以原生态民族文化为重点的特色旅游产品体系,着力打造国际国内有重大影响的旅游目的地。加大力度实施精品发展战略,重点开发一批民族文化村寨,如南花、曼洞、石龙寨、麻塘以及周边的西江、郎德、石桥等。加紧规划建设香炉山民族文化园以及蚩尤陵园,着力打造全世界苗族同胞祭祖归宗的精神家园。着力打造苗侗民族风情园,集全州各地苗族、侗族文化精髓于凯里。

建设富裕和谐的生态文明乡村。按照“乡村废弃物资源化、农业生产清洁化、城乡环保一体化、乡村产业生态化”的标准,力争在3至5年内,在全市10个乡镇、201个行政村分批次开展建设并达到生态文明乡镇、生态文明村寨目标活动。

着力优化农村生态环境。扎实抓好“硬化、绿化、净化、亮化”工程。推动农村道路硬化,确保农民生产生活出行方便。大力开展道路两旁、房前屋后、村寨四周植树种花种草活动,实现“村镇在林中、房屋在树中、人居在绿中”的目标。

着力发展农业生态经济。按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和无公害农业,大力发展生态林、经济林。

保护独具特色的生态民族文化。制定民族文化普查方案,全面摸清全市各类民族文化的起源、延续、发展、分布和现状等情况,建立全市民族文化资料库、数据库和网络服务平台。建立保护名录,及时制定民族文化项目保护标准,理顺保护和管理体制,建立和完善评估体系、制度及评选程序。

积极开展民族文化生态保护。积极开展民族文化生态博物馆、民族文化村寨博物馆、民族民间文化之乡和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区创建活动。做好蚩尤陵园(或蚩尤文化园)、巴拉河乡村旅游示范带、凯里民族风情园等民族文化设施的建设和保护工作。

精心培育民族文化产业。利用独特的民族文化资源,发展民间工艺品生产、民间演艺、民族文艺创作、民俗旅游以及反映民族文化的影视制作等文化产业,构建民族文化与民族原生态相结合的产业开发体系。大力发展民族村寨、民族文化展示等旅游产品,深入开发生产具有民族特色的服饰、食品、工艺品等旅游商品,努力形成设计、加工、销售—体化的产业格局。

扎实推进民族文化队伍建设。制定民族文化人才管理办法,加强对民族文艺人才的辅导、培养、提高工作。开展民族文化传承人、传承单位的命名和职称的评审工作。编写民族文化乡土教材,抓好民族文化进课堂工程建设,中小学应当将优秀的民族民间文化列为素质教育的内容,利用少数民族语言文字进行双语教学。

建立高效齐全的生态安全体系。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维护生态环境安全,加强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增强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确保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顺利进行。

构建森林防火体系。深化森林火灾综合管理,建成和完善林火预报、监测、阻隔、通讯、扑救等系统,进一步提高森林防火综合能力。

构建地质灾害防治体系。推进地区灾害监测预防,集中整治地区灾害重点防治部位,对一般防治区。以减少人为活动引起的地质灾害和育林复绿为主,预防灾害发生。

构建防旱防洪体系。加快城区河道堤防工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建设,根据流域自然条件、地形地貌,科学规划水利建设,合理布局水利工程设施。同时,加快建设防震防灾体系、气象灾害预警体系,为生态环境构建社会安全网络。

猜你喜欢

民族生态建设
寒露
MINORITY REPORT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2016生态主题摄影月赛
传承 民族 文化
2016生态主题摄影月赛
2016生态主题摄影月赛
被民族风玩转的春夏潮流
盱眙生态藕
民族万花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