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思源之家”:在外发芽成长的“春晖种子”

2009-11-25

青年时代 2009年9期
关键词:思源队员孩子

邬 拉

2009年7月9日下午,贵州省大方县果木小学门口,一辆满载着乘客和行李的中巴车停了下来,从上面跳下来一群穿着白T恤的年轻人,T恤上印着“‘春晖行动我与家乡共发展”的文字。这群年轻人是来自郑州大学的志愿者们,他们来到这里是为了参加2009年度郑州大学“思源之家”暨“春晖行动”暑期活动的。“思源之家”是郑州大学受共青团贵州省开展的“春晖行动”启发,响应团中央《关于团结带领广大青年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贡献的意见》而组建的一个学生活动团体。

这两天由于强降雨的影响,果木村通往外界的泥路受到很大的破坏,一路上大巴车就像是在跳街舞一样一路蹦达着来到这里,把志愿者们颠了个晕头转向。尽管刚刚坐了36个小时的火车,尽管由于头天投宿的旅馆条件太差,许多队员们都没有休息好,可是在这群年轻人的脸上你看到的不仅仅有因长途跋涉而给他们带来的疲惫,还有更多的是期待,那是因期待着为这里的乡亲们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而放出的光芒。

在这群闪亮了青春光华的年轻人当中,有一个人显得与旁人有些轻微的不同。他是这次活动大方分队的领队罗臻。在罗臻的眼睛里透露出的除了期待,更多的是一种亲切,因为在他心里这是他的第二故乡。

系在心中的纽带

一年前,罗臻曾经作为2008年度郑州大学“思源之家”暨“春晖行动”暑期活动队的队员来过这个地方。在那短短不到20天的时间里,罗臻觉得每一天都活得特别充实,特别有意义,因为他感觉到自己正在做着一件于他人有益、于社会有益的有意义的事。将近20天的朝夕相处使得罗臻与接受支教的孩子们结下了深厚的情感,他到现在还在挂念着一个叫做李雪欢的女孩子。

罗臻还记得自己第一次见到李雪欢时对她的印象,她可以用鹤立鸡群来形容,高高的个子在一群小学三年级的孩子们当中是那么显眼,青紫的嘴唇,冷漠的眼神,发黄而无光的面色,她的一切让她看起来和周围的环境是那么不协调。刚开始罗臻还认为那是因为家庭贫困而造成的营养不良,直到有一天……

那天,罗臻组织班里的孩子们开展拓展训练,在一群打闹的孩子中,罗臻发现李雪欢那高高的身影不见了。他有些担心起来,急忙环视操场,发现李雪欢孤零零地坐在一个角落里,用一种冷漠的眼神静静地看着在操场上奔跑的同学们。罗臻走过去问她怎么了。是不是不舒服,要不要请老师看看。李雪欢用一种生疏的眼神,警惕地看着罗臻,不做任何表示。见李雪欢没有表示出反对的意思,罗臻便起身去找学医的队员,让她赶紧给李雪欢看看到底是怎么了。可当两人脚步匆匆地来到李雪欢曾经待过的地方,却发现李雪欢不知道什么时候已经离开了。罗臻心里满是疑问,甚至有些不是滋味,这个孩子怎么这样,她的眼神为什么这么冷漠?

后来果木小学的田校长告诉罗臻,李雪欢是个可怜的孩子,她从小就患有先天性心脏病。你看她是不是比同班的同学都高出许多,那是因为她今年已经十三岁了。从小她就在疾病的困扰中不断地辍学、复读、辍学、复读,和她同年龄段的孩子要么早就读六年级了,要么就已经升入了初中,只有她还在读小学。李雪欢的父母这两年都在外地打工,家里只有一个奶奶和一个四岁的弟弟,本来这也没什么,山里的家庭父母出去打工的很多,但是李雪欢的奶奶偏偏是个重男轻女思想严重的封建老太太。对于李雪欢的生活老太太根本就不管,甚至达到漠视的程度,说严重点,李雪欢的奶奶巴不得李雪欢早点死在家里,省得浪费钱。每天中午李雪欢都不回家,一个人待在学校里东晃晃,西晃晃,也不吃东西。

罗臻和一同前来的同学们听到李雪欢的遭遇,心里止不住一阵阵担忧,在身体健康这样差的情况下还没有饭吃,这怎么能行呢?罗臻和同学们凑了些钱给李雪欢买来许多东西,可没想到,当队员们把这些东西送到李雪欢的面前时,李雪欢却说什么也不肯收,像一只受惊的小鸟惊慌地跑开了。田校长告诉罗臻那是因为长期的不幸遭遇使得李雪欢的性格变得孤僻而怪异,她不爱与人打交道。

很快实践活动结束了,队员们各自回到了各自的学院,但李雪欢却成为了大家心里共同的牵挂。

今年四月,当“思源之家”再次发出招募公告的时候,罗臻毫不犹豫的报名了。对此罗臻与家人的意见发生了分歧,因为罗臻的父母已经为他在网通公司找到了一个实习职位,他们希望罗臻能够利用假期在那里好好学习,贵州去年已经去过一次了,这次就没有必要再去了。

但罗臻的想法却很坚决,因为他不希望“思源之家”的实践活动成为走过场,他希望自己的队伍能够通过与一个地方的长期互动,从而真正实现对当地各方面的促进。这需要有一个曾经到过当地,较为熟悉当地情况的人来当承接人,以达到承上启下的作用,而这个人就是自己,这是自己值得骄傲的责任,更是为了心中那剪不断的牵挂。

种颗想飞的种子在心间

“我们是要改变孩子还是改变村子。”这是罗臻在出征前留给队员们的思考题,也是罗臻在心中思考许久的问题。

改变村子,村里的成年人在那片土地生活了那么些年,他们早就已经形成了属于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事业观,要让他们发生改变无异于给人洗脑。而孩子们则不同,他们仍处于认识世界、学习世界的过程当中,所有的一切都没有定型,如果能够在他们成长的过程中将一些新的思想告诉他们,无疑将对他们的人生产生巨大的影响。并且孩子是将来村子的建设者,改变了孩子也就改变了村子。

这是罗臻他们最后定下的方向,给那些愿意改变的孩子们以希望。希望能够通过改变村子的下一代,让山村焕发出生机。

于是在20天的支教过程当中,罗臻他们不但教给孩子们新的学习方法、学习理念,更将一些不同于他们父辈教给他们的新的观念带给孩子们。

在罗臻他们支教的兴隆中学,那里的孩子们与小学生相比,读的书多了。了解到的事情多了,有许多人都有属于自己的想法,走出山村去创造更美好生活的愿望也更强烈,但他们面临的诱惑也更多了。

罗臻的队友徐宠尧所教的初二(1)班,是兴隆中学的重点班。在他的班里曾经有一个女孩,这个女孩每次的考试成绩都是年级第一名,数学永远都是满分,英语在全校是最好的,物理没有一次下过90分。但就是这样一个充满潜力的孩子,在罗臻他们来之前的两个月,因为听了同乡说在外打工赚钱多,而经不住诱惑,辍学到沿海地区打工去了。于是徐宠尧特意为孩子们上了一节课,课文的题目是《读书还是刷盘子》。

“刷盘子是走出去,读书也是走出去。你们为什么要走出去?要走到哪里去?以什么样的方式走出去?走出去干什么?”徐宠尧还记得当自己向孩子们抛出这些问题时,他们的表情,那是面对身边众多诱惑时困惑的表情。在这群

孩子的周围有许多亲友到山外打工,虽然工作辛苦,但是能够很快地见到经济效益;有的孩子的父母游走在城市与乡村的边缘,做一些土特产生意,也赚了不少钱;还有少数一部分孩子通过学习考上了城里的学校。但是到现在还没有看到他们给家里赚来钱,反而还在向家里要钱。到底是要短期的经济效益,还是要做长期发展的打算,这是山里孩子们心中最大的矛盾。徐宠尧告诉他们:“你们现在出去刷盘子,那么你们今后的路基本上就已经定了,即便以后你们遇到了一个极好的可以改变自己命运的机会,但是你们没有足够的知识作为基础,你觉得自己可以抓住机会吗?反之如果你们现在选择读书,也许你们毕业以后会有一段刷盘子的经历,但是你们拥有抓住机遇的能力,你觉得你会一辈子刷碗吗?”当徐宠尧说完这句话的时候,迎接他的是安静的教室和孩子们明亮的眼睛。徐宠尧相信他看到的是对外面世界的无限向往,以及对未来充满期待的眼神。

罗臻他们知道在这群孩子当中必然有那睡狮与卧龙。

有一个叫郑开国的孩子,那是一个非常老成看着像读高一而实际上只读初一的孩子。郑开国的父母都在外地打工,家里只有他一个人。在他那间又当卧室又当书房,还当厨房的小木房间里。郑开国每天从学校回到家后,自己给自己做饭,给地里种的土豆浇水,给猫狗喂食,打扫房间、遇到赶集的日子还要背上一个大背篓上集市上买粮食。当这一切都忙完了已是晚上九点,这时的郑开国会搬一张破旧的矮板凳坐在家里的老床前写作业。日光灯橙色的光线透过床顶上那又脏又旧又破的蚊帐,经过油漆已经脱落的蚊帐杆投射在作业本上,留下斑驳的倒影。但就是在这样一张书桌旁,郑开国每次的考试成绩都是年级的前二十名。

罗臻和他的队员们知道,自己现在做的事就是要给这些睡狮擦亮双眼,为这样的卧龙铺就云梯。

求变的种子伴着离别在发芽

时光是天边那一抹永远抓不住的流云,很快暑期活动就接近了尾声。经过了这20多天的努力,“思源之家”的队员们都想知道,自己这一段时间来为孩子们带来的新思想他们接受了多少?自己是否在他们的心中种下求变的种子?

这天,徐宠尧班上上了一节课。这节课上老师要求孩子们将自己的理想,以及怎么实现自己的理想写在纸上,然后走到讲台上把自己的理想告诉全班同学。

有一个叫蒋文静的孩子大大方方地走到讲台上对大家说,她将来要成为一个作家,一个专门写农村的作家,因为她是山里的孩子,她要把自己在山里的经历写下来。

一个叫杨光耀的男孩一上台就雄心勃勃地说,自己一定要好好读书,将来读大学,读农业专业,大学回来后要做村里的农民企业家。他调皮地问老师知不知道自己将来要拿多少钱的年薪?200万!徐宠尧哈哈大笑说他的年薪连比尔·盖茨一天挣的钱都不够。杨光耀倔强地说自己今后要让比尔·盖茨给他挣钱。

刘旭玲是一个酷爱读历史书的孩子,她在第一节课就曾经向徐宠尧发难,问《三国演义》里有一个“诸葛亮说二川”,那么这里的“二川”指的是“东川与西川”还是“四川与西川”。这个问题差一点就把徐宠尧给难住了。而刘旭玲在这一节课上还没上讲台就哭了,哭得上气不接下气地,她断断续续的说她一定要走出大山,到城里读大学,在城里找一个好工作,做城里人,再也不让父母过现在这种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

罗臻和队员们听着孩子们一个个上去说自己的梦想,他们知道,这些孩子就是他们要寻找的那些愿意改变自己命运的人。他们看到,在这短短的二十天里,自己和同伴们带给他们的外界的声音,像一颗饱满的种子,在孩子们的心间吸足了水份,正在静悄悄的发芽,并等待着有一天能够破土而出长成参天大树。

很快时间就走到了告别联欢会上,那天队员们手拉着手,齐声唱着《和你一样》走到孩子们中间,鼓励着他们,希望他们能够像自己一样考上大学。而孩子们则像潮水一样,不断地涌到每一个老师的面前,与老师抱头痛哭、依依惜别。罗臻看着这群孩子和自己的队员,他知道连在大方与自己之间的那一条纽带更为坚固了。

24小时后,罗臻回到贵阳。一个来自四川大学,插队到罗臻的队伍与他们一同到大方支教的朋友给他发来一条短信:“感谢你为西部教育所做的贡献。”罗臻看着手机,对自己的心说,这一次来值了。

猜你喜欢

思源队员孩子
以“一刻钟”导航队员“一辈子”
1+1我们这样学队章:我们的队员
My Dreams
致敬:风雪中的人大扶贫工作队员
水下考古队员的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