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苏共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失败本因探源

2009-11-25黄永鹏陈欢欢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09年2期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

黄永鹏 陈欢欢

要:苏共表面虽然高度重视国民的思想政治教育,但由于其言行不一,理论政策与实际作为完全悖缪,思想政治教育徒具形式,没有实际效果,最后只能归于彻底失败,

关键词:苏联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政策;实际作为

中图分类号:G45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2529(2009)02-0046-04

应该说苏共对于其国民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抓得是既严且紧的,既如此,苏共在这一方面的工作何以还是最终归于失败?分析起来,原因很多也很复杂,但是,其中最根本的一条就是苏共自身言行不一,理论政策与实际作为完全悖谬,马克思主义只对他人,而自我则放纵腐化,这样的思想政治教育岂能不彻底失败?

一、在理论政策层面上,苏共高度重视思想政治教育

从其建党开始,直到最后败亡,苏共都高度重视对其国民的思想政治教育,一直主张对国民进行马列主义思想和共产主义信仰教育。借用俄罗斯早期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普列汉诺夫的观点,列宁明确指出:“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运动”。

列宁反复强调:“提高群众的政治觉悟是摆在第一位的任务。”在《青年团的任务》一文中,列宁还第一次提出了“共产主义道德”的概念,并且论述了共产主义道德的本质、社会历史作用、主要规范以及如何进行共产主义道德教育等一系列重大原则问题。要求全苏共青团员和广大青年要遵循共产主义道德规范,做新社会的表率。

继承列宁的灌输理论,斯大林和苏共中央继续把对国民的思想政治教育当作极其重要的大事来抓。1934年初,在联共(布)十七大总结报告中,斯大林不仅第一次提出了“政治思想工作”和“思想工作”的概念,并且具体地规定了当时苏共政治思想教育工作的基本任务。要求在党的一切工作环节中加强思想教育工作,在党的队伍中不倦地宣传列宁主义,不断地揭露敌视列宁主义的派别的思想和思想残余。斯大林特别强调对领导干部和技术专家的思想政治教育。他多次指出必须要“把党的干部的政治教育作为首要任务”,“对干部进行马克思列宁主义教育的任务,就是要帮助所有工作部门中的干部掌握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他还提出,苏联的专家都应是通晓马克思主义学说原理,明确党和国家的政治目的,具备广泛的科学知识和实践能力,精通自己专业的人。

赫鲁晓夫主政时期,1961年苏共二十二大通过了《共产主义者建设道德规范》,把它作为全体社会成员共同遵守的道德准则。同时,苏共中央明确提出要在文艺界“抑制自由化的呼声”。1962年12月26日,在苏共中央召开的意识形态管理工作会议上,时任苏共中央书记,长期主管意识形态工作的苏共中央领导人伊利切夫指出,要“对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任何表现采取不调和的态度,反对动摇和脱离文艺发展的主要路线,为文学艺术的高度的共产主义思想性,为文学艺术同人民的生活和同共产党的政策保持不可分的密切联系而斗争。”而且,为了强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对全苏意识形态工作进行统一管理,赫鲁晓夫在1962年将苏共中央宣传部、苏共中央科学和教育部、苏共中央文化部合并为意识形态委员会,在行政上和组织上给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以充分的保障。

勃列日涅夫时期,苏共二十三大不仅明确提出苏共应该要加强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领导,而且提出要对群众广泛开展政治思想教育。这一时期,苏联颁布了《苏联和各加盟共和国国民教育立法纲要》,这是苏联的教育法,其中第四十一条明确规定,苏联高等学校要“培养掌握马列主义理论,在专业和组织群众政治工作以及教育工作方面有高深的理论知识和实际技能的高度熟练的专家”、“培养大学生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和共产主义觉悟,有文化,有社会主义、国际主义和苏维埃爱国主义精神,有保卫社会主义祖国的决心”。苏联教育法规定,高校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大学生的马列主义世界观。它再三强调马列主义世界观的人生指向作用,并指出,惟有马列主义世界观才能指导学生正确认识客观事物,掌握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规律,正确理解和评价各种现象,并处理好每个问题。

1979年,苏共中央又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意识形态和政治教育工作的决定》,指出:“意识形态和政治教育工作的核心过去是,现在仍是培养苏维埃人的科学世界观,无限忠于党的事业和共产主义理想,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和无产阶级国际主义的思想。”历史上,苏共中央涉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各式决议和文件多如牛毛。当时苏联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写实报道、各式论文、研究著作如潮水般涌现,就连如何在大学生宿舍中开展思想政治工作也有人专门写书论证。

有理论、有法规、有政策、有规划,数十年来,苏共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苦心经营意识形态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政策、理论层面上的工作细致、周密、全面走到了极致。

二、在实际作为层面上,苏共完全违背自己的理论与政策

在苏共各式难以穷尽的思想政治教育材料中,苏共的角色是尽善尽美的。苏共是马克思主义的党、是为人民谋利益的党。苏共党纲和党章虽然屡次修改,可是,1986年苏共二十七大以前,每次修订通过的纲领和章程还是一以贯之地坚持了苏共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基本政治原则。这之前的苏共党纲和党章规定:苏共是根据自愿把苏联工人阶级、集体农民和知识分子中最先进的、最有觉悟的部分联合起来的、苏联人民战斗的久经考验的先锋队,它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政党”,其全部活动“遵循马克思列宁主义学说和自己的纲领”,带领着“苏联社会继续向共产主义迈进”,“最终目标是在苏联建立共产主义社会”。

可是,1990年苏共二十八大通过的《走向人道主义的、民主的社会主义道路》纲领性声明、苏共章程以及其他一系列文件,却把党的基本原则修改为:苏共是一个按照自愿原则联合苏联公民实施以全人类价值和共产主义理想为基础纲领目标的政治组织,它既是先锋队,又是议会党,其目标是在国内建立“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保证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条件”。1991年,苏共中央7月全会,再次将其修改为:苏共是“一个社会进步和民主改革的党,一个维护社会公正和全人类价值的党,一个主张经济、政治和精神自由的党”,其在政治生活中将遵循“社会全面进步的利益”及“人道主义和全人类价值”、“民主和自由”、“社会公正”等原则,目标是“社会主义、民主、进步”。这里说的社会主义指的是“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而不是科学社会主义。

如果说早年赫鲁晓夫打出“全民党”的旗号,声称苏共是“全民政治组织”,勃列日涅夫提出把“一切为了人,一切为了人的幸福”作为苏共的纲领性目标还只是是苏共指导思想上的短时迷乱的话,那么,戈尔巴乔夫宣扬“民主化”、“公开性”和“人民自治”的改革“新思维”,把“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作为改革的目标,强调人道主义“在社会主义理论在社会主义的实践中占有中心地位”,社会主义是“现实

的人道主义制度”,他把改革归结为实现社会主义的“人道主义性质”就已经完全背离了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是用人道主义的唯心史观取代马克思主义作为苏共的指导思想。这种反复变乱搞乱了人民的思想,不仅使人狐疑不定,更让人无所适从。面对这种白纸黑字的自我颠覆,思想教育工作者纵有如簧巧舌,又如何能够解释这前后矛盾,自圆其说?

至于说为人民谋利益,苏共表现出的言行不一、实际作为与理论政策之间的矛盾更是昭然若揭,尽人皆知。列宁一再指出苏联共产党的先进性就在于它是工人阶级的政党、是代表人民利益的党。共产党员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无论何时何地共产党人都要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在苏共领导下制定的《苏联宪法》第二条规定,苏联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第六条规定,苏共为人民而存在,并为人民服务。这些法规都言之凿凿地宣说着苏共的美好与纯洁。事实上也正是苏共的的这种利益代表性使其早年赢得了苏联人民的支持和信任。

可是,建国以后,苏共逐渐背弃了其作为人民利益代表的诺言,日渐自利腐败。逐步形成了一个官僚特权阶层,到勃列日涅夫时期,这一官僚特权阶层人数越来越多。据估计,当时苏联的特权阶层大约有50-70万人,加上他们的亲属,共有300万之多,约占全国总人口的1.5%。特权的存在及其在苏共领导干部中的渐次普及化导致苏共领导干部与普通群众的差距越拉越大。并且,官僚特权还扩大到了领导干部的家属。他们依靠手中的权力,采用各种非法手段,大量聚敛财富。20世纪70年代改革浪潮兴起后,各种公开和秘密的权钱交易恶性蔓延,就连派赴阿富汗的军官都从事武装走私大发横财。

苏共的日益腐败,极大地侵占了广大百姓的资源,这加深了苏共同人民群众的矛盾,使其在人民心目中的威信日益下降。因此,它宣扬的人民利益代表性直接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质疑,自然,其执政的合法性也遭受到了严重的挑战。苏联学者安吉丽卡·巴拉巴诺夫指出:“一个从来没有自诩过捍卫社会平等和正义的资本家过着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生活,这是一回事;而那些自称是社会主义者或共产主义者的人在更严重的赤贫中间,享受奢侈生活,无论其程度大小,则是另外一回事。”在苏联解体前,当时的苏联社会科学院曾进行过一次民意调查,被调查者认为苏共代表工人的占4%,认为苏共代表全体人民的占7%,认为苏共代表全体党员的也只占11%,而认为苏共代表党的官僚、代表干部、代表机关工作人员的竟占85%。曾是苏共高级领导人的雷日科夫指出,在苏联社会后期,一个导致社会不稳定、领导和人民日益相互疏远的重要因素,就是苏共领导者的双重人格。他们的平民主义宣言与他们的实际行动、个人表现之间严重脱节甚至是直接抵触。与其他事情相比,这似乎是小事。然而,正是一些普通的、显而易见的、最易被人们理解的生活真实,对人民的意识有特别强烈的影响。因为没有什么比这种言行不一,比这种对自己和对人民的双重标准,更容易使领导层失去群众的信任了。

苏共说一套做一套,其行为直接违背了自身的理论和政策。在这种自相矛盾的情况下,纵使苏联每个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都能把苏联的社会现实说得天花乱坠,恐怕也难能让人心服。

三、理论与实际的矛盾使得苏共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难以为继。

思想政治教育不是在真空中进行的。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除了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和客体之外,影响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另一重要因素,是思想政治教育环境。而思想政治教育的宏观环境就是当时的社会实际。苏共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上的失败,其深层次的原因,就是苏共的意识形态和思想政治教育失去了现实的事实依托。苏共的腐败及苏联当时混乱的社会现实与苏共思想政治教育宣传的纯洁性、高尚性形成一种反衬,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成为无源之水,难以为继。

撇开具体的问题和矛盾不说,就是在最基础的层面上,苏共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存在着两个显而易见而又难以绕开的矛盾:

1.在国家政治制度方面:依据苏共的理论与宣传,苏联是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的国家,没有剥削压迫,人人平等,人民是国家的主人,苏维埃工作人员全是人民的公仆。苏联建立的社会主义国家是世界上最民主、最平等的国家。并且,苏共还一再宣扬其社会主义的真民主是如何地优越于资本主义社会的假民主、假平等。可是,长篇累牍的宣传报道以及教育者不厌其烦的说教,与苏联的国家政治制度的实际根本就不是一回事。

按党纲规定苏联是通过劳动者来实行管理的机关。为了防止国家干部由社会公仆变为社会主人,按照列宁的设想,要对国家实行“民主”管理。应该说,列宁在位时候,苏联的民主制度是运行得比较好的,苏联的各级领导,在列宁的带领下也都秉承着民主的工作作风。但是,列宁逝世后,斯大林很快就破坏了这一制度,他集党、政、军大权于一身,个人控制一切、垄断一切、制裁一切。斯大林无视党内生活准则,任意践踏集体领导原则。这点在他一生的最后15年中表现得特别突出。第十八次党代表大会和第十九次党代会之间相隔了几十年……甚至在战后,也是7年多的时间没有开过一次代表大会。中央全会几乎没有开过。斯大林甚至不想和中央委员会的委员们见面和谈话。这种个人集权制度的模式自上而下贯穿苏联的各个环节和部门,直至戈尔巴乔夫执政晚期。

在干部的选拔和任命上,虽然党章和宪法规定党和国家的各级领导干部由选举产生,但实际上流于形式。干部职务变动,与本人是否受群众拥戴无关,甚至不取决于党的领导集体的评价,大都是根据主要领导者的个人好恶。“党管干部”在很大程度上变成党的主要领导人管干部。这种缺乏民主竞争、缺乏监督的干部任用制度导致了任人唯亲、官僚主义、公仆官僚化、以权谋私等弊端,极大地阻碍了社会的发展进步。

这种理论与实际的背离、事实与宣传的对立叫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如何去宣讲?苏联人们不是生活在被隔离的真空里,对于苏联社会的这些变化,他们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在他们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他们也在以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以自己的良心丈量着他们生存的社会现实。对照苏共思想政治教育的种种理论宣讲,比较而言,恐怕鲜活的社会现实对于人们要更具说服力。

2.在国际政治和全球两种制度的对比方面。按照马克思、恩格斯的设想,社会主义是比资本主义更高级的一种社会制度,它与资本主义制度相比具有巨大的优越性。原本,二战后初期,苏联不断加强自身建设,到20世纪50年代时,其经济增速接近10%,已经成为了世界上的第二大强国。但苏联长期以来都没有正确分析世界经济的状况,没有学习利用西方发达国家的有用经验,利用它们的资金、技术和市场来发展自己的经济,而是长期把资本主义看成是绝对腐朽的东西。对内政策上,苏联实行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优先发展重工业,把价值、利润、市场、竞争等商品经济的范畴都看作资本主义的残余而加以排斥。对外政策上,推行扩张主义,大力开展军备竞赛,优先发展军事工业。

苏联政治经济体制的弊端以及各方面决策和认识的错误,极大地影响了人民群众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得许多人常年生活在为衣食奔波的艰难困苦中。国家经济形势日益严峻: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苏联经济增速日渐减缓,到1990年时出现了负增长2%,1991年更达到了负12%。赤字急剧增加,物资供应不足,通货膨胀严重,人民生活水平逐年下降。戈尔巴乔夫上台后,企图在500天内把坚持了数十年之久的指令性计划经济体制转变为市场经济体制,这一不切实际的改革更加剧了苏联经济的衰退和恶化,甚至使其走到了崩溃的边缘。

面对这样铁的事实,苏联的思想政治教育,还是坚持空洞的说教,一味地强调社会主义制度比较资本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大谈苏联取得的伟大成就,不时抛出“发达社会主义论”,“社会主义建成论”,“苏联模式完美论”,把苏联的“发达社会主义社会”描绘得几乎是白璧无瑕,大力批判资本主义的剥削本质和腐朽没落,而对苏联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却只字不提,对新出现的问题和情况置若罔闻,对群众心理上发生的变化不加以引导,固执地坚持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不断演说苏联的经济制度和社会生活是如何地纯美如画,这叫广大人们如何能够信服?

意识形态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效,但是也有限,其作用不可过于夸大。事实胜于雄辩。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其本质来说,还是社会现实的反映,而不是全靠他人的说教来形成的。苏共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失败说到底不是相关工作者的无能,而是苏共自己的所作所为让苏联民众太过失望。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正人先正己,若己身正,不令而从,己身不正,虽令不从。若苏共的各级领导干部把各项工作都做好了,人们自觉地就对其信服了,何须再要人来饶舌,日日称颂其好。否则,一个执政党和政府把国家治理得一片混乱,民不聊生,这种情况之下,就算是那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每个人都有三寸不烂之舌,又叫他们如何去宣讲?难道真的能叫将稻草说成是金条?

苏共费尽心思苦心经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可是,在它极力按照自己的设计对人们进行马列主义教化的同时,也教给了人们一个观察世界、认识社会的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这样,它施行的思想政治教育越系统,苏联人们掌握的马列主义理论就越多、越深刻,对苏共特权阶层的腐败也就越敏感、认识和揭露也就越深刻。人们掌握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和方法论后,看到的却是理论与现实的截然对立,然而,苏共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却偏要人们只看理论政策而不顾事实,这叫他们如何能够做到?因此苏共的意识形态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无异于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最后归于彻底失败。

参考文献:

[1]列宁,列宁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列宁,列宁全集:第1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9.

[3]斯大林,斯大林全集:第1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

[4]斯大林,斯大林选集:下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5]周尚文,叶书宗,王斯德,苏联兴亡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6]苏联和各加盟共和国国民教育立法纲要[N].[苏]教师报,1973-07-21,转引自张才兰,苏联高校思想教育工作述评[J],国际观察,1984,(1):7.

[7][苏]斯塔尔钦科等,大学生共产主义教育的综合方法[M],高等学校出版社,1980,转引自林毅,张才兰,苏联大学生思想教育漫谈[J],苏联东欧问题,1984,(2):63.

[8]王廷玉,自毁长城——析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J],当代世界,2000,(11):45.

[9]曹长盛,张捷,樊建新,苏联演变进程中的意识形态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10][俄]A·H·博哈诺夫等20世纪俄国史[M],莫斯科阿斯特出版社,1996,转引陈之骅,勃列日涅夫时期的苏联[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11][比利时]曼德尔,权力与货币——马克思主义的官僚理论(孟捷,李民琪译)[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

[12]黄苇町,苏共亡党十年祭[M],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2004.

[13][俄]赫鲁晓夫,赫鲁晓夫回忆录(述弢译)[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14]岑峨,对苏联思想政治教育的反思[J],探索与争鸣,2001,(10):35.

(责任鳊校:文一)

猜你喜欢

思想政治教育
运用新媒体进行思想引领的路径探索
文化传承视野下的独立学院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探究
优化国有企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路径研究
高职学院大学生信仰迷失的原因及对策
浅析儒家思想对高校辅导员专业化的作用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