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中学生主体性的达成
2009-11-24钟海英
钟海英
在课堂教学中,我解放思想,大胆放手,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重视学习过程,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主动获取知识,鼓励学生去探索创新。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主体性
在教学中,我从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考虑,结合他们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设计富有情趣的数学教学活动,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例如:我在教学“小数的初步认识”时,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先创设了一个商店的商品部,出示一些商品(商品都是文具用品)和它们的单价,让学生进行购物活动。在活动中,学生根据生活经验能读出商品的标价,于是我在轻松愉快的情境中,让学生自己结合教材进行观察和讨论,“这些数有什么特征?”“这些数又叫什么数?”等问题。这时学习小数已成为学生的自身需要。在教学中我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设计问题情境,造成学生的认知冲突,内心处于一种不平衡状态,产生不足之感和探求之心,力求实现心理平衡。从而使学生主动参与到“不平衡——探究发现——解决问题——平衡”的学习过程中去。当学生学会读小数后,我又设计了这样的问题:小数点右边的数和小数点左边的数在读法上有什么不一样?又激起了学生的探求欲望。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使学生有“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之感,自始至终主动参与学习活动。
二、重视过程,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看,教材里的知识是客观的外在的东西,而学生的认知结构是知识结构在学生头脑中的反映。要使知识结构成为学生的认知结构,必须有一个建构的过程,这个过程不能像照相机那样一下子“复印”上去就行了。因为学生是能动的主体,他是在原有认知结构的基础上吸收、同化新知识,充实、完善原有的认知结构,或者改组原有的认知结构,组成新的认知结构。这样在教学中也必须有一个建构过程。我在教学“年、月、日”时,学生都知道生活中的年份,甚至月和日,授课时我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先各人观察自己手中不同年份的年历卡,然后在组内交流自己发现的问题。通过交流,大家发现一年有12个月,月又分为31天的大月和30天的小月,以及二月。在此基础上我出示了从1977年至2000年历年来的2月份的天数,同样由学生自己找规律,促使学生去再思考、再分析。学生经过再次的研究和探索,又得到了四年一闰。这堂课中,我把要研究的过程展开了,引导学生突破一个个难点,由表及里,最后获得知识。所以我感到数学学习不是对于外部所授知识的简单接受和累积,而是主体主动的建构,同时学生在建构中还受到诸多方面的教育。由于重视了教学过程,学生不仅学会了自己去“发现”知识,而且还培养了他们自主学习的意识和创新能力。
三、渗透方法,促进学生的主体性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除了要设计一些情境外,还要把科学的思维方法纳入到学生的认知结构中去,使学生产生更广泛的迁移,多方位、多角度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主动参与的学习能力。例如:我在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时,就注意演绎思想方法的渗透,重视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学生已掌握了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后,我出示了一个缩小了长方形的长的图形---正方形,要求学生计算面积,学生就用S=ab这个公式计算出了正方形的面积。这时我稍加点拨:这是个什么图形?学生恍然大悟,得到了正方形的面积公式。学生能自觉运用长方形的面积公式计算特殊的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从中再得到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运用学到的知识于新的问题情境中,解决实际问题,这种知识才是“活知识”。数学思想方法,隐含在知识里,体现在知识的发生、发展和运用过程中。教学中重视了数学方法的渗透,就培养了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学习能力。掌握了这种能力的学生就会主动参与到数学课堂学习活动中来,从而促进了学生的主体性,也发展了学生的主体性。
责任编辑潘孟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