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教学

2009-11-24朱伟群

师道·教研 2009年10期
关键词:乘法尝试方程

朱伟群

传统的数学课堂教学,主要是以教师的讲授为主,学生被动接受和少量思考为辅的形式开展.显然,这样的课堂教学状况不能满足每个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也不能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下面,结合本人教学尝试,谈谈在实施课程改革中的一些体会.

一、尝试设疑导入,激发学习动机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让学生初步学会从数学角度提出问题.”可见,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让他们自己去探索、去解决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实践证明,全方位、多渠道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能体现学生主动学习,善于学习的精神.因此,在教学中,我总是在新课伊始,就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以达到使学生热爱学习,主动探索知识的目的.

如在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我先引导学生举出几个3的倍数,然后把这些数的个位、十位和百位上的数字不断交换位置,让学生检验交换后的各数还是不是3的倍数.通过验证,学生惊奇地发现它们都是3的倍数.“这里面有什么奥秘呢?”学生心存疑惑,强烈的求知欲望自然成为一种求知的“自我需要”,从而兴趣倍增,很快进入了学习的最佳状态.

二、尝试改变方式,加强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就是让学生主动学习,独立学习.自主学习能力是学生面对未来社会的必备能力,也是当前素质教育的培养目标之一.因此,数学教学应该由简单的问答式教学向学生独立思考基础上的合作学习转变,由原来的“要我学”为“我要学”,注重体验,使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人,感悟到自己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人地位,从而增强独立学习的能力.

如在教学乘法分配律时,我出示一组题:30×(8+12)与30×8+30×12,让学生计算.当学生经过计算发现他们相等时,我没有直接引导他们总结规律,而是提出:请你动脑筋想一想,如果不计算,怎样利用学过的知识解释它们之间的相等关系呢?学生沉默了,于是,我及时点拨:想一想,每个算式表示什么?学生顿悟,纷纷争着发言,从乘法的意义入手,解释每个等式.我又趁势抛出:请你写出几个类似的等式.学生立刻信心百倍投入到学习中.最后,我引导学生观察,启发学生自主发现规律,从而归纳出乘法分配律.学生经过举例、验证、交流、总结等一系列活动,在找到结论的同时,掌握了自主学习的方法,提高了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尝试创设时机,培养创新精神

“创造”不是教出来的,但是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却是可以从小培养的,这也是新课程所追求的目标之一.让学生带着自己原有的知识背景、活动经验和理解走进学习活动,并通过自己的主动活动,去建构数学,这对学生来说是一种创新的过程.在课堂教学中,应精心营造这种氛围,激发学生潜在的创新欲望,捕捉或精心创设数学活动的机会,让学生创造数学.

如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我要求学生用纸折出1/2,但有个学生却折出了1/4,于是,我因势利导地抛出:“小昆同学折出了1/4,你们的手痒不痒呀?”这样,把学生的创新欲望完全吊出,再给出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创造,让他们展示,让他们交流.不一会,1/3、1/5、1/8、1/16……各种分数相继产生,黑板上贴满了各种表示分数的图案.在这一刻,学生的思维碰撞出了绚丽的火花,并从中感受到创新带来的快乐.

四、尝试开放教学,注重个性化培养

一直以来,我们的教学都旨在完成教学目标和掌握某种知识或技能,却忽视了学生的个性思考,削弱了学生的表演欲望和个性差异.因此,在教学中应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不宜以自己的思想去束缚或代替学生的思想,或用自己的思维模式去统一、规范、限制学生的思维活动,应允许不同的认识同时存在.

如在简易方程的教学中,我设计了这样的一道练习题:编出两个解是x=6的不同方程.学生编出的方程有一个未知数的,也有两个未知数的;有一步计算的,也有多步计算的,并包括加减乘除.当不同的方程展示在黑板上时,我不要求学生把所有的方程解出来,而是让学生挑自己喜欢的题来做.这样一来,中下层生就只做了一些一两步计算的,而上层生把一些较复杂的也成功地解答出来.这样就顺利地完成教学目标,人人都获得了不同的发展,获得了成功的体验.之后,我引导学生观察、对比、思考,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答案不是唯一的,模式可以不同,让学生感受到了更广阔的知识境界,思维能力得到发展,个性得到张扬.

责任编辑罗峰

猜你喜欢

乘法尝试方程
算乘法
方程的再认识
方程(组)的由来
我们一起来学习“乘法的初步认识”
《整式的乘法与因式分解》巩固练习
圆的方程
把加法变成乘法
再试试看
一次惊险的尝试
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