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义务教育阶段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2009-11-24梁国安

师道·教研 2009年10期
关键词:记叙文德育目标

梁国安

当前,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已成为全体教育工作者的共识。素质教育德为首,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是德育的主渠道,然而如何在教学中渗透德育呢?笔者想就语文这一学科谈谈看法。

一、备课时挖掘德育目标,确定德育重点

备课是教学常规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然而在日常教学中,自觉挖掘德育目标并非全体教师都能做到的,大多数教师在安排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时往往只重视知识传递和能力培养。鉴于此,教师在备课时挖掘德育目标,确定德育重点显得尤为重要。

如教学《老王》一文时,教师可预先确立“关爱不幸者,培养善良的人格”这一德育目标,在课堂教学中围绕老王的善良和作者的善良去展开教学,能有效地激发学生行动起来,去关爱、帮助不幸者,学会与人为善。

二、课堂教学中抓住德育渗透的契机

这就要求教师围绕德育目标有意识有针对性地精心设计课堂教学。启发性的提问是教师在课堂上常用的手段,如果我们“忍痛”割舍那种干巴巴的枯燥提问,而代之以鼓励性激发性的教学问语,不仅能有效地活跃课堂气氛,而且,更重要的是能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培养学生大胆果敢的心理品质,养成积极探索、踊跃思考的良好习惯。

再如,在学生每次进行必要的练习之前,教师可提出作业要求:字迹工整,格式规范,书面整洁,合理安排句段书写、页面等,教师加以检查落实。长期坚持下去,学生在日后处理各种事情时自然能做到讲究整洁,事先做好计划,处事有条不紊,克服粗心大意、不假思索的坏习惯。在其它教学环节中,只要我们每位教师肯下功夫思考探究,将会发现无穷的德育渗透的契机。

三、结合课文内容实施德育渗透

可以这么说,义务教育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是实施德育渗透的绝好材料。围绕在备课中确定的德育目标,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德育渗透大有文章可做。因而,教师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要具慧眼,在分析文章有关内容时,抓住每一个德育渗透点,不失时机地对学生实施思想品德教育。

1. 将德育融汇到课题和简介写作背景中去。以课文《岳阳楼记》为例,在具体分析本课内容之前,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在课前教师要简介作者范仲淹为友人滕子京作记的缘由,以及不仅要让学生领略洞庭湖气象万千的景色,更让他们理解范仲淹“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从而努力培养自己“以天下为己任”的宽阔胸怀。

2. 在分析人物形象时,或借助优良人物的崇高品质感染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实现学生的思想品质转化,又或以引导学生评价反面人物的形式激发学生对丑恶的批判与摒弃。如《小橘灯》一课,教师应引导学生分析故事主人公小姑娘的形象,小姑娘不仅镇定勇敢乐观,而且关心帮助别人。在引导学生分析出小姑娘的这些崇高品质之时,教师适时地运用富有感染力的教学语言对学生进行点拨,然后再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个人实际谈体会,谈感想。最后,安排师生之间的讨论交流,学生必然在思想和情感上受到主人公精神品质的强烈影响。

3. 环境描写中也存在着大量的德育要素。语文教材中包括大量的记叙文,记叙文不外乎记事写人,人又是在一定的环境中活动,表现自己的性格特点和思想品质的,因而记叙文中离不开环境描写。环境描写可以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形象,因此环境分析不可忽视,特别是社会环境。如《卖火柴的小女孩》中写到——“天冷极了,下着雪,又快黑了。这是一年最后一天的大年夜。”“她穿过马路的时候,两辆马车飞快地冲过来,吓得她把鞋都跑掉了。”教师若引导学生分析这些描写,学生就能深切地体会到黑暗统治下的社会里到处充满了欺凌、饥饿和寒冷,进而对产生对小女孩的同情,和对黑暗社会统治的愤恨,对照自身实际,学生更能珍惜美好的生活,更加深切地体会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爱国主义的德育目标得到落实。

4. 归纳中心思想的教学是语文教学中最直接的德育渗透。如果说通过分析文章其他内容进行德育渗透是曲径通幽,那么归纳中心思想的教学则是对学生德育教育的直接渗透。因为一篇文章总有其写作意图,或反映一定的社会现实,或抒发愤激、颂扬之情怀;或说明事理,或倡导某种积极精神。在全面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学生自主归纳中心实则是收获思想品德之累累硕果。总结中心,归纳主题,学生感受至深,体会至切。

责任编辑赵霭雯

猜你喜欢

记叙文德育目标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记叙文阅读专练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如何写好记叙文
让记叙文赢在构思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记叙文写作重在“有我”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3练习(一)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4练习(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