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浅探
2009-11-24李改霞
李改霞
随着素质教育的发展和教育信息化的推进,越来越多的信息技术运用于课堂教学,多媒体化、网络化极大地开拓了课堂教学的新形式,拓展并深化了教育职能,为教师的课堂教学提供了施展才华的广阔空间。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引发了一场学习的革命,使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质的变化,已成为基础教育腾飞的必由之路。
1 用网络资源开阔学生眼界,增强学生探究能力
互联网的出现,缩短了知识和信息的传播时间和周期,为师生提供了开放型的知识库、资源库。当今社会,信息瞬息万变,知识更新很快,教学也要顺应时代的发展,不断更新内容。利用互联网的教学,不仅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率,也给学生的探究性学习带来无与伦比的优势,课堂变成“查找资料——搜集整理——理解交流——发表看法”的开放性课堂。利用现代化手段,完善传统课堂教学,形象揭示知识的生成过程,化抽象为具体,变理性为感性。现代媒体的丰富刺激,能很快使学生实现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转变,逐步探究知识的形成过程,深刻把握知识的本质。通过实践,学生学习各方面的知识,拓宽知识面,真正让教育面向未来、面向世界、面向现代化。
2 利用信息技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探索认知
信息技术可以利用信息资源创设虚拟的教学环境,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地去发现、理解、掌握知识,培养能力。课堂教学少了教师讲、学生听的单一,多了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和学生间、师生间的互动交流。课堂教学立足于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在网络上向学生提供明确的学习目标,提供可以选择的学习方法、学习资源、检测练习。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认知程度来选择所要学习的内容。学生在交互式教学环境中,有了主动参与的可能,为知识、能力和个性的协调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利用信息技术及网络获取到的学习资源,内容丰富、吸引力强,促使学生主动地跳出教材,不唯师、不唯书,将信息技术真正视为学具,自觉主动地利用其探索到更多的知识,从而弥补教科书中枯燥的概念和干巴巴的结论。也提高学生对学习内容进行认知加工的水平和内化水平。教师是教学主体,学生是学习主体,只有富有创造力的教学主体,才能焕发学习主体的创造活力。
3 利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创新能力是21世纪新型人才所必须具备的能力素质,课堂中多媒体的超文本特性与网络的特性的结合,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营造良好的环境。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以做到大信息量的优化处理,大大提高课堂效率。现代计算机技术可以变抽象为具体,变静态为动态,将微观过程进行宏观模拟,把宏大场景做微缩处理,转瞬化为定格,枯燥化为生动。多媒体能呈现客观事物的实践顺序、空间结构和运动特征,各种自然和人造声音可以用多媒体加以记录和重放。对一些在普通条件下无法实现或无法用肉眼观察到的现象,可用多媒体直观形象地模拟出来,将一些抽象知识用多媒体具体化。这样就增强了学生对抽象事物的理解与认识,引导学生自主地探索新鲜事物的本质。这为学生今后进行创造和创新打下良好的基础。
借助于信息技术,学生认识世界的领域拓宽了,进行创新的机会也增多了。在多媒体教学环境中,学生面对的是非线性的、关联性很强的大量信息。在网络中,学生能够最充分地占有信息资料,可以进行独立分析、思考,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学生真正把信息技术作为获取信息、探索问题、协作讨论和建构知识的认知工具与研究工具,使信息技术成为创新学习的平台。
4 利用信息技术促进课堂教学模式的全面变革
传统教学模式的不足是难以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不利于学生智能的发展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学生不能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来选取适合自己学习的信息、选择学习途径、确定学习内容。而在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下,每位教师都应该结合各自的学科特点去建构,探讨把信息技术完美恰当地融入课程中,既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又较好地体现新型教学结构要求的教学模式。学生能够适时地根据爱好和能力选择不同难度和不同科目的学习、训练内容。教师也能够突破时间和空间的界限,充分利用资源丰富的因特网开展教学。教师的作用转化为组织、引导、点拨;学生通过自己的活动,通过观察、实验、归纳、抽象概括等手段,提出假设、验证假设、获得知识。多媒体教学改变了传统的师生关系,它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现代教育技术把教师从繁重的、重复性的工作中解放出来,教师的作用将更深入到教学活动的内核中去。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为教学注入新的血液、新的活力。当然,无论计算机技术提供的素材多么生动,对教学的作用多么重要,毕竟人才是课堂教学的主体,高质量的教育资源只有在高素质的使用者手中才能为教育教学“锦上添花”。教师唯有深刻了解教育的本质,充分认识整合的真正内涵,正确把握整合的切入点,探寻现代媒体与传统手段的优化组合、优势互补,才能在教学改革中发挥它们的重要作用。
(作者单位:河北省邢台县教育局电教仪器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