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养成教育 培养良好习惯
2009-11-24濮泗荣
濮泗荣
习惯影响人生,习惯决定命运。好的习惯一旦养成,就会受益终生;反之,一旦染上不好的习惯,往往会使人误入歧途。然而,习惯也不是一时半会儿形成的,它需要一个过程,要在实践中持之以恒。现代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需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生活习惯、文明习惯都必须从小抓起、从小事抓起,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他们年龄小、可塑性强。教师如果能在平时的工作中重视养成教育,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对学生以后甚至将来的学习、工作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1 明理导行法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学生有了正确的认识,才会有良好的行为。使学生懂得“为什么这样做才是规范的”,是养成教育的前提。首先,进行广泛的、形象化的宣传教育。笔者利用“两会一课”(即晨会、班会和品社课)的时间,依据《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针对班级的实际以及每月工作重点,对学生进行教育,并分别选取相应的事例,配以名言警句、儿歌等加以强化,把抽象的概念变得具体、形象、生动,让学生从中受到感染和启迪。比如刚开学时,学生各方面纪律都比较涣散,每天出操排队时,大部分学生都在前后左右地交头接耳;每天的升旗、降旗仪式也不是很不重视,随便讲话,敬礼的姿势好像也都忘记了,很不规范。在品社课上,笔者运用生动的语言讲述国旗的来历、国徽的含义及国歌的产生过程,同时讲述许多先烈为缔造新中国前赴后继、血染疆场的动人故事,使学生对国旗、国徽、国歌的崇敬、热爱之情油然而生。在午会课上,笔者和学生一起重温小学生行为规范,从而让他们知道排队时要做到快、静、齐,然后通过每一天的出操排队进行检查,及时表扬每一次出操过程中表现最好的学生,目的就在于希望全体学生都能够在领头羊的带领下努力做好。事实证明,这种方法是可行的。
2 榜样引导法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有了榜样,学生就学有方向、赶有目标,而且学起来看得见、摸得着,具有说服力强、号召力大的作用,时时都能受到激励。所以运用榜样可以起到激励作用,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教育学生讲究卫生,维护校园整洁,待人热情有礼貌,笔者就从自身做起,看到地面上有纸屑、有垃圾,就弯腰捡起来,轻轻地放入垃圾桶里;上课时就连打个喷嚏也用纸巾捂着;在校园里遇到其他老师,笔者主动打招呼;当有学生向笔者问好时,就报以点头、微笑,或者亲切地对他说“你好”。就这样,学生从老师的一言一行中感受到什么是讲卫生、什么是有礼貌。这样的身教比起空洞的说教,效果明显好得多。于是,学生开始纷纷效仿老师的做法:不随便扔纸屑,见到纸屑会立刻弯腰拾起,丢进垃圾桶;见到老师、客人能主动问好。这就是师德中“以身作则”的体现,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都先做到:要求学生不迟到,自己首先不迟到;要求学生不说谎,教师也要说到做到;要求学生学会倾听,教师也要率先做到。这样日复一日,学生在教师的耳濡目染中,潜移默化地养成许多良好的习惯。可见,教师的身教重于言教,发挥教师为人师表的作用,使养成教育人格化,使榜样的力量在养成教育中得到充分发挥。
3 事例启迪法
事例启迪法是运用学生感兴趣的故事或正反事例启发他们将社会需要转变为自己追求的需要的方法。故事具有简易性,而事例具有真实性,简洁的故事和真实的事例最能激发小学生的浓厚兴趣,并能在不知不觉中获得熏陶和感化。例如每周一升旗仪式时的国旗下讲话,每一位讲话的教师都会根据一周的班级工作重点或者是行为习惯教育的内容,收集一个个小故事,或童话故事,或名人故事,把蕴含其中的深刻道理,形象、生动地讲给所有的学生听。学生在听、说的过程中,从一个个生动的事例中受到“珍惜时间,勤奋学习”“爱护环境,从我做起”“诚实守信,不说谎话”等教育。
4 竞赛激励法
有了足够的理论知识还不行,必须把理论内化成行动,这样才能真正地养成良好的习惯。于是,笔者通过开展活动,强化教育,利用周五的班队课,开展“行为知识问答”活动。如结合《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要求学生背出文明用语十个字,使学生对文明礼貌有个初步的认识;再通过小组讨论“你认为在学校、社会、家庭怎样做才算有礼貌”等,以及对班级中出现的不文明、没有礼貌的事例加以评析、鉴别,使学生内化为良好的心理及行为趋向,提高他们的道德思维能力。同时,也让他们在不断的学习过程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把一个信念播种下去,收获到的是一个行动;把一个行动播种下去,收获到的是一个习惯;把一个习惯播种下去,收获到的是一个性格;把一个性格播种下去,收获到的是一个命运。在培养小学生养成各种优秀道德品质的教育训练中,只要教师倾注爱心,选准方法,就会使这种养成教育落实得更深入、更彻底。
(作者单位:江苏省江都市丁沟镇麾村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