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教师如何做好课改教学工作
2009-11-24张俊英
张俊英
体育教学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学生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传统的体育教学已不再适应现在中学生的发展特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集中反映社会发展对体育教育的需求,体现教育价值的取向,突出以健康为主,给体育教师面目一新的感觉。新课程标准在教学形式、学习目标、学习水平及课程评价上与传统教学都有很大的差异,同时给体育教师提出新的挑战,作为体育教师应从以下几方面做好课改教学工作。
1 更新基本教学理念
1.1 新课标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要求教师掌握体育生理、心理、卫生保健、社会安全、营养等诸多学科领域的有关知识体育教师要不断学习新思想、新观念,掌握新信息,不断改善和发展自己的知识结构,形成新的教育观、教学观,体现平等、自主、互动的教育思想。教师在教学中既要关注学生掌握基本的运动技能,又要发展学生的心理品质,关注学生健康意识和行为的养成,将增进学生健康贯穿于课堂实施的全过程,从而使学生形成积极进取、乐观向上的学习、生活态度。
1.2 新课程要以发展学生为中心,要始终把学生主动发展放在主体地位学生的自主学习,主要是通过教师营造宽松的教学氛围,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其主动学习的能力。如在“支撑跳跃”教学中,传统教学只要求学生按动作要领去做,技术性较强,对动作技术要求较高。而在新的课改理念下的教学,教师只需提示学生在确保安全的情况下以不同形式跳跃,让学生在实践中发挥想象力、创造力,体验失败或成功,关注合作,积极参与。教师适时加以引导,既要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又要突出学生的个性发展,从而增强学生体质,发展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达到教育目的。
1.3 新课程要求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个学生受益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注意学生在身体条件、兴趣爱好和运动技能等方面存在个体差异。根据差异确定学习目标和评价方法,以保证绝大多数学生能完成课程学习目标,使每一个学生都能体验学习的成功和乐趣。作为教师要做到因材施教,注重兴趣的培养,就得下工夫去研究学生,对他们的身体状况、运动技能了如指掌,从而对症下药。
1.4 新课标要求激发学生运动兴趣,注重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使学生主动参与的关键是通过形式多样的教学手段、丰富多彩的活动内容,培养他们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和爱好,形成坚持锻炼的习惯和终身体育意识。在运动技能教学中,教师要十分关注学生的兴趣,在教学内容和教法上加以分析研究,以适应不同学生的不同需要。从而使学生自觉积极地进行体育锻炼,使他们成为课堂的主人,并充分给予表现与展示的机会,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
2 认真研读相关文件和书籍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课程标准教师参考书”“学生用书”“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解读”是体育教师做好课改教学工作应学习的。其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解读”解读课程标准,一条一条地解释,但感到死板了一点,完全是一条一条地解释,一条一条地说。这本书的指导思想比较活,紧紧围绕课程标准的精神展开谈,全国的实验区都在用。全国大部分体育学院的研究生也在学这本书。
3 提倡教学模式的多样化
新课标的具体目标包括5个方面,即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要实现这样多层次的目标就要有相应的多样化的教学模式,改变目前教学中仍然存在的教学模式的单一化倾向,最有效地方法就是改变体育教学仅以动作技能的传授为目的的教学建模原则,为实现体育教学课程目标而建立所需的教学模式,使目标与模式之间具有相应的对应关系,从而增强目标的可操作性。
4 加强体育学科特有的教学模式的研究
构建具有有效性并适应于体育教学的教学模式是每一个体育教师的重要任务,新课标提出全新的教学理念,新理念的实施要求教师采用新的教学模式,然而模式又是相对的,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学模式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又具有灵活性,只有保持教学方法的常新、常变,教学模式才能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因此,新课标形式下教师要立足于多种教学模式的了解、掌握、批判和重建之上,树立正确的教学模式观,加强对教学模式的分析、比较、分类、整合的研究和应用,也是教师角色转变的重中之重。
(作者单位:河北省迁安市第三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