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传统文化的美术课堂
2009-11-24郝蕾蕾
郝蕾蕾
“传统文化”就是世代相传、具有特点的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中国的传统文化就是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中国传统文化以儒家为内核,还有道教、佛教等文化形态。包括传统历法在内的中国古代自然科学以及生活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各地区、各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
新的美术课程标准中提出“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从美术学科的角度来考虑,它提升了美术学科的内涵,使美术学习成为一种文化的学习。作为人文性质的美术学科,它承担着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的人生价值观,并内化地陶冶其人格情操的教育任务;而作为文化学习的美术学科,它又承担着人类文明的传承与发扬的教育任务。从文化的多样性角度来考虑,它加深了学生对文化多样性的了解,培养学生对祖国优秀美术传统的热爱,尊重并理解世界的多元文化。当今在世界经济一体化和信息网络化为代表的全球化进程中,世界上许多国家越来越意识到对民族民间文化多样性的保留、传承与发展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传统文化融入小学美术课堂教学,融进儿童美术和教育,通过儿童已有的经验,以主动、积极的建构方式来获得对民间美术的重新认识和对民族文化的基本信念。笔者在教学中将传统文化结合课本内容进行延伸和拓展,形成主题单元,做了一些尝试。“中国狮文化”是校本教材“中国图腾”单元中的一课,本课的教学设计从南京的“狮子桥”的来历说起,让学生在自主学习活动中探究狮子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联,通过教师的细致演示,学画石狮的造型,最后在动态性的评价中领略传统文化的魅力。
1 由南京的“狮子桥”的来历说起,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相连
南京是六朝古都,尽管经历岁月的变迁,至今从无数文人墨客的笔下仍可以窥见六朝时期的鼎盛和繁华。在学校附近就有一处“狮子桥”一条街,已成为南京民俗文化的代表。这“狮子桥”因何而来?本课由唐朝杜牧的《江南春》一诗拉开帷幕,让学生了解唐宋时期的南京寺庙盛行,宋明帝在南京的“岭之西北”兴建了庞大的“湘宫寺”,寺前的“金川河”上建有一桥,桥头雕有狮子,故名“狮子桥”。后“湘宫寺”毁于战火,而“狮子桥”一直保留下来,已有1 600年的历史。从生活中挖掘传统文化,更接近学生的生活经验,极大地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2 学生在自主学习活动中探究狮子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联
凡是有中国人的地方,就有“狮文化”。遇上节日和喜庆的日子国人必要舞狮子,已成为中国的传统民俗节目。在园林名胜中,造型各异的石狮子也随处可见。从古代的官衙庙堂、豪门巨宅到现代建筑物的大门前,都成双成对地摆放着石狮子。中国人为什么如此喜欢石狮子呢?带着这个问题,让学生展开讨论,在讨论的过程中交流课前搜集的相关资料。学生通过讨论得出2个答案:1)避邪纳吉;2)艺术装饰。学生通过相互交流,进一步了解从汉代佛教传入中国起,佛教将狮子视为庄严吉祥的神灵之兽而倍加崇拜,最初只能在宫殿和帝王陵墓前摆放。从元代开始进入寻常百姓家,石狮子成为古代建筑中不可缺少的装饰品。由古至今,石狮子已经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延续下来。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拉近了传统与现代的距离。
3 教师细化演示环节,有效解决教学难点
狮子是兽王,生性凶猛,造型威猛刚劲,代表昂然、尊贵,象征权力、财富。传统造型一般都是突眼卷发、张牙舞爪的。在学画之前,欣赏一组北京卢沟桥上的各种造型的狮子图片。教师先带领学生进行石狮的正面和侧面脸部造型的写生,抓住“隆鼻、阔口、突眼、卷毛”4个特征,通过教师的细致演示解决绘画难点。再进一步学画狮子的正面和侧面坐姿,须弥座的各种不同角度的表现方法。学生通过观察教师的多重演示,学会石狮造型的各种表现方法,作品表现的石狮姿态丰富,生动有趣。
4 在动态性的评价中领略传统文化的魅力
美术教学不仅是掌握绘画技能和技法,更重要的是能从学习中收获感悟和体会,增长艺术体验,丰富人文知识,通过作品的创作进一步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在本节课的评价环节中,通过全方位多维度、多主体性、互动性、多样性、发展性相结合的动态性评价,使学生多渠道获得改进学习行为的信息,不断提高学习能力。先让学生介绍自己画的石狮,说说自己对石狮的喜爱和构图时的想法;再让其他学生点评作品,提出自己对作品的感想;最后教师再进行总结性评价。作业经过自评、互评和师评后,由作者综合意见进行修改添画。学生在这种评价过程中获得更多的情感与技能知识和体验。学生的作品以“狮长廊”的形式展示,学生通过自己的作品展示,对传统文化的内涵有了深层的认识与实践。
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探索了更多与石狮子相关的传统文化。应有更多的传统文化融入美术教学,让传统与现代结合,让美术课堂更具生命力。
(作者单位:南京市三牌楼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