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更好地开展经典作品阅读教学

2009-11-24甄翠红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09年28期
关键词:多角度主体文本

甄翠红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在“必修课程”中明确指出,要“学习鉴赏中外文学作品,具有积极的鉴赏态度,注重审美体验,陶冶性情,涵养心灵”;要“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课外自读文学名著(五部以上)及其他读物,总量不少于150万字”,并附《关于诵读篇目和课外读物的建议》。由此可见,新课程标准对高中语文教学中的阅读教学,特别是文学作品中的经典阅读教学的重视。

所谓的经典,应该是能经得住时间和空间变化,经得住意识形态变换考验的,是人类与本民族文化的精华、人类精神文明的凝聚点。引导学生从经典阅读入手,可以培育其高尚的审美情趣,从人生一开始就占据精神的制高点。经典阅读会影响学生终身的学习和精神的发展。也许经典的阅读对学生有一定的困难,需要扶助,而这其实也恰恰是阅读教学的意义所在。从学生发展的角度来说,只有多读经典作品,才能完善他们的人格,丰富他们的人生底蕴,引导他们走向积极健康的人生之路。这已是达成共识了的。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去品味经典的醇香,实现经典阅读的回归。

那么,如何让学生更好地进入“经典”的世界中去?教师要如何更好地开展经典作品的阅读教学呢?笔者认为应满足以下几个方面的要求。

1 遵循文学的内在规律,培养精神性的阅读能力

真正的文学的阅读与教学,必然要付诸作为阅读主体的激情与心智、个性与意志,同时还要付诸真诚、焦虑、痛苦以及心灵的震荡,在学习中必须达到心领神会的境界。关键的是在欣赏及教学过程中需潜心进入艺术世界之中,文本对读者来说,只是一个多层次的不确定的意义框架,提倡多角度解读。同样是一部《红楼梦》,红学家们有的研究服饰穿着,有的研究饮食文化,有的研究亭台楼阁,这就是一种多角度解读。多角度解读是着眼于文本(包括作者及其文化背景等)的,是基于文本的一种“发现”。事实证明,多角度解读并不妨碍学生搞有效的创造性阅读,但可以防范脱离文本的乱解读。具体在阅读教学中,一方面要鼓励学生搞创造性阅读,一方面还要提醒学生把握一个度,这个度的底线就是能自圆其说。自己不能证明自己的观点,这种解读就是乱解读,就要及时给予纠正。

2 实现让阅读者的思维与语言真正融和

小说语言的最大特点是阅读者的个体体验。在指导学生鉴赏文学人物时,不能简单化和绝对化。否则,学生的观点得不到教师的肯定和激励,就会使他们产生思维的惰性,满足于教材、教参和教师对文学人物的分析的理解,学生的创新意识由于人为的扼制而渐渐消殆。

3 调动学生情感因素,感悟作品的意境

让自己当作是那个时代、那个背景下的人物去体味,通过典范作品来告诉学生“真”与“善”的标准,并使他们学会用这种标准去衡量其他事物,从而辨别事物的美与丑。让学生回归语言,深入文本,在阅读经典中让心灵发育。

4 尊重学生解读经典文本的主体地位

在新课标精神指导下,人们开始尊重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合理、有效地解读经典文本是学生主体地位凸显的基本方式之一。经典阅读教学就是教师引导学生向经典文本靠近,与之对话,在理解文本意义的同时,构建自身的阅读世界。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学生还算不上真正的读者,在没有真正抵达作品,进入作品之前,他只能算是一名观者。他与作者、文本和教师的地位是不对等的,因为他的欣赏水平和审美情趣与其他主体相比有巨大差距,他的主体地位必须有赖于教师的帮助与引导才能实现。教师一味地照本宣科或是以自己的见解压倒学生的声音的做法就是对学生主体地位不尊重的表现。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学生对经典文本存在多种解读是正常的,教师在充分尊重他们见解的同时,也更注意帮助他们学会分析、鉴别。作品的意义不仅仅蕴含在作品中,也不完全是教师通过讲解告诉学生的,应该是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独立地感知、理解的。

现代诗人戴望舒的成名作《雨巷》因其音韵的和谐、意象的凄美而广为传诵。这首诗究竟要传达出怎样的一种情感呢?这是具有不确定性的。假如教师没有揭示该诗的深层内容——这不是单纯的恋歌,而是恋爱情绪和政治情绪合为一体的抒发,或许学生就纯粹把它当作一首情诗来读了:浓云密布,细雨纷纷,狭窄的小巷满地的泥泞,几无行人;“我”却撑着油纸伞独自在雨巷里彷徨,“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只听见足音,却始终未见姑娘的倩影;那个丁香般的姑娘出现又消失的设想,表达了作者多么渴望挣脱孤独和苦闷,同时又无可奈何地感到挣脱之难。这样的理解也许肤浅不深刻,也许与诗人的创作意图不完全相符,但这却是学生立足作品自主感知到的,而且是合理的、“无错误的”,应予以充分肯定。

(作者单位:河北省唐山市丰润区车轴山中学)

猜你喜欢

多角度主体文本
论自然人破产法的适用主体
一道三角函数问题的多角度思考
对一道三角函数题的多角度思考
一道数列题的多角度思考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多角度写好读后感
关于遗产保护主体的思考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论多元主体的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