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英语课堂小组合作学习
2009-11-24顾和宏
顾和宏
英语课堂上总能发现部分优等生是教师的“宠儿”,他们在课堂上思维活跃,反应灵敏,是教师“导演”下的学习的“主角”。而大部分学生则是学习的“配角”。这完全违背新课程标准的首要基本理念:面向全体学生,注重素质教育。合作学习方式是解决这一困境的很好方法。19世纪初,完形心理学派考夫卡提出社会互赖理论。该理论认为,积极互赖(合作)产生促进性互动,群体成员会彼此鼓励和促进学习上的努力。在多年的教学工作中发现,分组合作学习对提高英语课堂教学质量有着重要的作用:分组合作学习有助于提高英语课堂中学生的参与程度。那么,如何在新课程理念下优化小组合作学习,提高课堂效率呢?
1 精心备课,创设有利于合作学习的情境
要构建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首先,充分挖掘教材内容。英语教材从突出对学生的兴趣培养出发,教材本身蕴含着丰富的情境内容。其次,多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如投影、电视、录像、多媒体、网络等)和直观教具。第三,全程英语教学,教师在课内外都要尽可能用英语与学生交流,使他们对这种语言有身临其境之感。
2 科学组建合作学习小组
教师可将班上学生按成绩、性别、个性及学习习惯等条件混合编组,即将全班分成“组间相同,组内异质”的几人小组。保证小组内的学生有机搭配,各具特色,能够互相取长补短,小组成员是异质的、互补的。这样可以提高同组内的学生互帮互助、共同进步的可能性,也减轻异质学生之间的自卑心理,鼓励异质学生积极参与并完成所分配的学习任务。要想科学组建合作小组,教师务必经过事先的深入调查与精心组织,充分考虑学生的成绩、语言表达能力、个性特征、合作精神等因素,力求做到每个小组之间的异质均衡搭配,即“组内异质”。同时也要兼顾组组之间的均衡,即“组间相同”。在合作学习的课堂上,教师不能一根筋,而要根据不同的课型、教学内容、教学环节来利用不同的小组模式进行教学。
3 合理分工,各司其职
每个成员有了明确的分工,都有了自己相应的学习任务,机会均等而不分“主角”“配角”,“演员”“观众”。每个成员都认识到自己与小组及小组内其他成员之间是同舟共济、荣辱与共的关系,意味着每个人都要为自己所在小组的其他同伴的学习负责。同时组员要求掌握一定的社交技能。随着小组合作学习的不断深入及组员参与程度的积极性不断提高,教师可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对组员的分工采取“轮流坐庄”的策略,让不同质的学生尝试担当不同的角色,以便培养学生各个方面的技能,充分发挥每个成员的学习主人翁作用。要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向全班同学交流汇报本小组的讨论结果。久而久之,所有的学生都能完全投入到合作学习之中,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让合作学习落到实处。
4 教师引领活动过程,注重合作实效
有些教师片面追求合作学习这一形式,为了合作而合作,在课堂上只要学生有疑问,都要在小组里讨论。有时即使有价值的问题,时间也没有保证;有时没有价值的问题,反而拖了很长时间。而有价值的问题刚进入讨论状态,却在教师的要求下草草收场。有些小组合作学习,组员不愿倾听,各谈各的,不懂如何合作,小组合作处于失控状态,学生缺失教师的有效监控和指导;有些小组合作学习表面很活跃,其实并没有实质性的内容。因此要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教师必须在课前作好充分备课,对有必要小组合作学习的内容课前做好充分的规划,同时对课堂上可能出现的情况要做好预先的判断。教师对小组合作学习的内容要精选,对时间要把握有度,对过程要加强引领。只有这样,学生才能获得具体进步或发展。
5 强化评价机制,促进小组成员共同进步
科学的评价是实现课程目标的重要保障。评价既要关注结果,又要关注过程。对“小组合作学习”的评价要改变传统班级教学中以个人成绩为标准,以学生个人为奖励对象的做法,应以小组明确的目标达成为标准。对学生个人的评价,要建立在其所在小组的目标达成基础上进行,强化小组成员间的交流合作,促进小组成员的共同进步。在对小组评价中,一般采用自评、互评和教师评相结合的评价方式。评价的主要内容是合作中每个人的参与意识、学习态度、合作习惯和合作成效等。通过小组评价,小组内的学生能够互相取长补短,特别是原来一些得不到表扬的学困生在小组内经常得到同组同学的鼓励,有的还能得到同班同学的掌声,逐步增强“我也能做”的信心。同时让他们学会信任、诚实、公正地对己和对人。教师、学生也能够依据自己的学习体验对教学提出意见和建议,真正做到教学相长。
课堂上固定的合作学习小组,使信息的交互形式多样化的不同的合作学习小组,对学生各个方面的学习有很大提升。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广与实施,课堂“小组合作学习”必将受到更多英语教师的普遍关注。
(作者单位:江苏省镇江高资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