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数学教学中如何进行学具操作

2009-11-24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09年28期
关键词:折法学具内角

何 敏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试验、猜测、验证、操作、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所谓学具操作的教学活动,是学生根据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与教师提供的定向指导,通过动手操作学具探究数学问题,获得数学结论,理解数学知识的教学活动。那么,如何恰当地组织学具操作活动呢?笔者谈以下几点看法。

1 从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着眼,选取学具操作的内容

1.1 要根据学生的接受水平要在知识的重点、难点、关键之处强化学具操作活动,把教材中静态知识化为动态知识,发展数学思维能力。在甲班是重点的,在乙班不一定是重点,一定要从学生实际出发。

1.2 要根据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不能搞堂堂操作、题题操作的形式主义,致使教学时间耗费,学生兴趣低落,数学能力得不到提高。

1.3 要根据教材的编排体系一般来说,推导抽象的法则、公式、理解应用题,辨析易混易错内容等,都可有计划地安排学具操作。如小学数学第一册中“9加几”,为了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其口算方法,就要运用学具,让学生通过摆一摆、算一算、画一画、拼一拼等操作活动,看到“一凑,二分,三拼”的凑十法的计算过程。在进行应用题的启蒙教学时,要通过指导学生操作,让学生凭借感知形象来分析数量关系,找出解题的思路和方法。

2 从调动学生思维兴趣考虑,把握学具操作时机

2.1 进行图式对照时引导学生进行学具操作活动如教学梯形面积公式时,通过复习长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后,提出:能不能把梯形也像平行四边形、三角形那样通过剪、拼成一个长方形,或一个平行四边形,或一个三角形来计算它的面积呢?此时学生欲求解而不能,处于“自我需求”的状态,教师把握住这个火候,引导学生用旋转、平移的方法,采取图式对照,从而推导出梯形的面积公式。

2.2 改变要求认识变化的基本规律时,引导学生进行学具操作活动如推导出面积公式后,接着让学生思考:还能不能用其他方法推导出梯形面积公式?这时学生犹如听到“冲锋的号角”和“催战的鼓声”,从而奋力进击,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实践,观察思考,口述自己发现,亲自感觉,感到规律是自己探索出来的,体验到自己是一个发明者、研究者和探索者。

2.3 在学生感到精神疲倦时进行学具操作如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后,让学生取一张正方形纸片,把它折出面积相等、形状相同的4份。大家兴趣来了,很快得出4种折法。 这时笔者并没有告诉学生其他的折法,而鼓励他们再想想还有别的折法吗?激起学生积极思考的欲望,促使他们进一步去思考、尝试,又得出3种折法。这样就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同时对学习过程、知识内容产生兴趣,消除课中学生的精神疲倦。

3 从遵循学生认识规律入手,设计学具操作程序

3.1 明确要求,做好操作准备小学生特别是低年级的小学生,一说动手操作,就乱抓一气,因此在进行学具操作时,首先是要有明确的指导语,使学生知道“做什么”和“怎么做”;其次是根据需要配以教具演示与必要的启发、讲解,展现操作程序及其内在逻辑性。

3.2 动手操作,充分感知表象学生根据要求拿出相应学具后,就要学生按要求动手操作。如教学“三角形内角和是180°”时,让学生按照使用量角器的要求,分别量出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3个内角的度数,算一算,三角形3个内角和是多少度。再接着让每个学生用纸片做一个正方形,并沿着对角线折过去,得出一个三角形,然后将这2个三角形重叠,证明这2个三角形全等。让学生小组讨论,每个三角形3个内角和是否都一样?是否都是180°?最后,让学生把三角形的3个角剪下,拼成一个角,正好拼成一个平角,再想一想说明了什么?这样把操作与思维、思维与操作紧密结合起来,使学生充分感知表象。

3.3 动口表述,加深对知识及操作的理解在学生每一次动手操作后,必须让他们说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的认识过程,请同学评议,教师适当点拨纠正,从而使学生加深理解。既能把外部知识内化成自己的知识,同时也培养学生运用数学语言进行口头表达的能力。

3.4 动脑思考,形成认知结构通过动手操作,动口表述,正确理解知识这是起码要求。在前3步之后,必须让学生回过头来,闭上眼睛想一想所操作的情况,进行分析、比较、综合,然后概括出规律性的知识。没有这一步,学生的认识不会深化,良好的认知结构也不能形成。

(作者单位:湖北省十堰市郧县城关新区小学)

猜你喜欢

折法学具内角
多边形内角和再探
三角与数列试题精选
小鸟的简单折法
人和动物的基本折法(二)
人和动物的基本折法(一)
三角形分割问题
以低成本学具助力初中生物学教学
多边形内外角问题的巧解
利用学具构造一道几何反例图形
可爱的小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