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学生从精神上补钙
2009-11-24丁蓉
丁 蓉
课外阅读是指学生在课外的各种独立的阅读活动。它是课外语文活动中最重要、最普遍、最经常的形式,是课堂阅读的继续与扩展,是阅读能力训练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虽然说课外阅读是个老话题,但却仍是实际工作中的一个薄弱点。笔者认为很有必要在这个老话题上再做文章,再搞研究。
1 转变观念,激发兴趣
要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必须为他们打造一个深厚的文化底蕴,文化底蕴从何而来?从博览群书中来,从大量积累中来。这就需要教师转变陈旧的教学观念,开阔视野,超越课堂,实现大阅读。
1.1 转变教师观念,率先阅读苏霍姆林斯基说:“把每一个学生都领进书籍的世界,培养其对书的酷爱,使书籍成为智力生活中的指路明星。”这些都取决于教师。学校语文教研组在上学期教研学习计划中就多了一项任务,即以身示范,与生同阅读。具体要求:读一本经典作品,订一份文学刊物,发一篇文学小作(散文、诗歌、童话、小小说等),搞4次读书研讨。
1.2 转变家长观念,支持阅读学校教育离不开家庭的支持,相互沟通、目标一致的家校教育是和谐的、成功的,否则,家庭就会成为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绊脚石。为了统一思想,提高认识,促进科研成果,以班为单位,通过召开家长会和家访等活动,从以下3方面来转变家长观念。
首先,从思想上重视阅读。现在95%以上的家长已认识到在新时代里,课外阅读是人类的一个全新的生活领域,更是人类发展的一种重要的精神资源。懂得广泛的课外阅读,能使学生增进知识,开阔视野,丰富生活经验等。
其次,从经济上支持阅读。在班上开展一项“比一比谁的书最多”的活动,基于观念上的转变,家长很乐意为孩子买书,往年的“压岁钱”今年变成“压岁书”,生日贺礼包内装的是一套套的丛书。教师家访其中一项任务就是“瞧一瞧你的小书柜”。家长为孩子开辟专用书柜,乃至专用书屋,使学生在家庭的闲暇时间里可与书为伴,以书为趣。看着学生的这些精神食粮,笔者感到无比欣慰。
再次,从时间上保证阅读。课外阅读时间是保证课外阅读质量的一个重要条件,除了在校把课外阅读列入课表外,在家庭中,学生有自由的阅读空间。
1.3 转变学生观念,积极阅读未来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因此,要在教师的引导下逐步明白学习语言就是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使他们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如在今年五年级语文测试卷中,有这样一道题对学生的触动很大:“谈谈本学期在课外阅读中最吸引你的作品是什么?并说说你对这本书的(或这个故事等)的看法。”从这次考试以后,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学校师生的课外阅读。
2 开辟渠道,建立基础
课外阅读的落实,同样离不开学校、家庭、社会这个大背景环境,只有多方面开辟渠道,建立基地,才是实现大阅读的保障。
2.1 涉猎优良的书库佳作——读有字之书同样也是建立社会、学校、班级三级阅读基地,节假日学生可到市新华书店去阅读;每周可向学校图书馆借书一次;另外为了扩大图书拥有量,在班内建立“图书角”,倡导学生开展“捐1本书看60本书”的活动。图书同样有专人负责管理,学生可以随时借阅。基地有了,图书多了,阅读的氛围浓了,学习的劲儿也就足了。
2.2 阅读优秀的影视作品——读有声之书在21世纪,阅读材料已不再是单一地以纸为介质的印刷物,影视阅读、课件阅读、光盘阅读和网络阅读都将以屏幕为介质。实际上“听”和“看”也是一种阅读,所以从小培养学生屏幕阅读的方法和技能已经到了应当重视的时候。
2.3 博览优美的人文景观——读无字之书“天地阅览室,万物皆书卷。”当然,把自然和社会视作“无字之书”或“活书”,仅仅是比喻意义上的读物,但是也说明了“大阅读”的理念。如笔者在教学《柳树》时,为了让学生体验“柳树是最早的报春使者”,课余让学生到校园里找春天,要求大家把自己找到的告诉大家。在汇报课上,笔者发现学生不光用眼睛在树上找,还用手去地下找。在这种思维、情感、体验的协同活动中,学生阅读大自然,阅读春天,阅读“柳树是最早的报春使者”。
3 正确引导,协调环境
电视、电影、录像等大众传媒的普及,对学生的课外阅读活动有很大的冲击。的确,大众传媒的优势很多,它信息量大,传播速度快,趣味性强……,深受大家的欢迎,但同时也存在许多弊端。媒体与课外阅读是相辅相成的,阅读能力实际上就是凭借生活经验丰富,借助想象和联想,将文字符号还原为“图像”的能力,只有在阅读的实践中才能学会阅读。一天到晚看电视,是“看”不出阅读本领来的,这样久而久之,就会削弱儿童感受语言文字的能力。因此,语文教师要使课外阅读与环境互动,通过媒体激发阅读兴趣,正确引导观看媒体的时间与内容,最终以媒体辅助阅读。
总之,通过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可以说是从精神上给学生补了钙。
(作者单位:江苏省如皋市磨头镇磨头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