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方法探讨
2009-11-24王秀艳
王秀艳
我国的基础教育与美国的基础教育相比,有着一定的优势,从某种意义上说是文化上的优势。一个优势是学生的文化基础知识比较扎实;另一个优势是学生的应试能力较强,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参加国际的各项竞赛,成绩都很好。但是,和美国的学生相比,我国的学生又存在这样的现状,那就是实践能力不强、创造力贫乏、探索研究意识不足。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正是为了改革中国教育弊端而提出来的一种新型的课程。在教学中,应注重结合学科特点,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他们在综合实践活动中亲自实践、动手动脑,进行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社会调查与资料收集能力、评价与自我评价能力,使他们的特长得到展示和发展,从而不断提高综合素质。
要想取得预想的教学效果,笔者认为,必须重视教学方法。下面就小学语文教学方法进行有益的探讨。
1 开展好互动教学
互动是当前课程改革中的常用词语。“师生互动,共同发展”是新课程对课堂教学的定位,也是教师课堂教学新的价值取向。心理学认为:教学是师生传意互动的过程。不同的传意互动方式,其效果不同。单向传意,效果最差;双向传意,效果较好;多向传意,效果最佳。
1)参与教学目标的确立,通过“我们应当学会什么”“我想学会什么”引导学生参与确立学习目标。这一过程是由“要我学”向“我要学”转化。如教学《植物妈妈有办法》这篇课文时,课前,在熟悉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一开始,师生交流,确立学习目标。师:“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几幅画,我们一起来看看,画了什么?你看了以后还想说什么?可以跟同桌交流。”一下子,课堂就非常热闹,你一句,我一句,大家都无拘无束把自己的真实感受与同学交流。教师在学生间走动,听到许多新颖的想法。这样,学生对学习本课有了明确的目标,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2)参与教学过程中重难点的确立,通过对重难点的讨论和对不同意见的分析,学生主动向教师进行即时反馈,同学之间互相帮助,实现多向互动。这一过程是由“我要学”向“我会学”的转化。如教学《植物妈妈有办法》这篇课文时,在出示4幅图后,让学生在自主观察、想象的基础上,根据图意,自己提出问题自己回答:“课文介绍了几种植物,它们怎样传播种子的?你最喜欢哪位妈妈的办法?为什么?”通过学生讨论,解决教学的重难点,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3)教师要在学完一课之后带领学生参与回顾,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由“我会学”向“我学会”转化,使学生在主动参与中学会学习。如教学《植物妈妈有办法》这篇课文后,师生共同反思。师:“学了这课,你知道了什么?把你知道的告诉你的好朋友好吗?”学生就会畅所欲言。
但是,互动教学课堂不应成为学生“自由”学习的课堂,所以需要创造一种和谐、充分参与的氛围,在这一过程中,必须重视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
2 重视阅读教学
阅读教学的目的之一是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和认真阅读的习惯。为达到上述目的,教师要激励学生全身心地、自觉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很多,诸如创设情境、开展竞赛、巧设问题、电教手段的使用等。如在教学《吃水不忘挖井人》一课前,翻阅大量资料,写了一篇充分体现毛主席关心百姓疾苦的短文。当笔者声情并茂地读完时,学生也受到笔者的感染,他们怀着崇敬的心情,深刻地体会到毛主席的伟大,体会词句的那种精细程度是以前没有过的。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学习内驱力被极大地激发起来,产生极强的学习动机。在这种情况下,学生能够表现出超常的求知欲望。
教师要十分重视对学生阅读习惯的培养。例如《吃水不忘挖井人》一课,一是学生对毛主席不太熟悉;二是20世纪30年代的百姓艰苦生活离学生的生活经历太久远。这对他们理解课文内容有一定难度。笔者在讲读课之前,让学生从课外书上收集有关的资料和图片,并在课堂上充分利用这些材料,课上得非常成功。学生有了这种习惯,今后学习其他课文,就会主动查找相关资料,这不仅有利于学生学好课文,也为将来收集、整理信息打下基础。
3 课堂上培养学生质疑解疑的能力
教师要教给学生在何处质疑。一般来说,应在难点处、困惑处、关键处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在讲《植物妈妈有办法》一课时,学生提出“植物为什么要传播种子”“植物妈妈为什么不用同一种办法”等问题。学生提出问题,谁来解疑呢?教师应引导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带着这些问题去读书,去思考,想办法解决。同时要注意发动学生互助解疑,着力培养学生解疑能力才是最重要的。
学校是育人摇篮,教学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人的创造性活动。现代教学决不是单纯地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发展学生的智力,发展学生内在创造潜能,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作者单位:吉林省公主岭市南崴子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