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心理学理论滋养教学
2009-11-24李勇超
李勇超
在中学教学中,教师的备课既要备“大纲、教材”,又要备“学生”。所谓备“学生”,就是要了解学生学习的心理状况,即自信力、兴趣、注意力等状况,这就要涉及心理学的有关知识。
1 运用心理学理论培养学生的自信力
成就感的体验是自信力的源泉。教师要善于根据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和个性差异,帮助学生从成功的喜悦中获得自信。培养学生自信心的条件是让他们不断得到成功的体验,而过多的失败体验,则使他们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教师要帮助学生提出适合其水平的任务和要求,确立一个适当的目标,使其经过努力能够完成。如基础较好的学生一遍做对了题目要表扬,而基础稍差的学生经过订正才做对的,也要表扬、鼓励。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还要有意创设情境让所有学生主动参与,创造机会让他们表现自己的才能,发挥其特长,及时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减少他们学习中的挫折,尽可能多地给他们以肯定和赞扬,从而使他们在不断的成功中培养自信,激起对成功的追求。
2 运用心理学理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般来说,学生总有几门自己喜欢的学科,此时,教师应抓住学生的固有兴趣,因势利导给予指导和培养。
2.1 兴趣的倾向性的指导兴趣的倾向性是指人们的兴趣指向于一定的事物。例如,有的学生对文学感兴趣;有的学生则对文娱、体育活动感兴趣。兴趣的倾向性,对于兴趣是最为重要的,它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兴趣的性质。因此,教师应当引导学生认识有害的兴趣,并根据学生自身的特点引导他们逐步用积极而健康的兴趣取代那些不健康的兴趣。
2.2 兴趣的广阔性的指导兴趣的广阔性是指兴趣倾向的范围大小。广阔的兴趣是学生获得知识经验、促使个性发展的重要条件。有些学生的兴趣十分广阔,而有些学生的兴趣极为狭窄。例如,他们不仅关心课内学习,而且关心课外学习;不仅关心周围的生活,而且关心国内外大事。但教师要注意不要使学生的兴趣过于广泛,以致漫无中心,要把兴趣的广阔性和深刻性紧密地结合起来。世界上著名的学者都是博学多才的人,他们的兴趣既广又深,既博又专。既广泛而又有中心的兴趣,是学生个性全面发展的重要条件。
2.3 兴趣的持久性的培养兴趣的持久性是指人对某种事物的兴趣倾向所持续的时间长短。小学生兴趣特点是不大稳定。例如,他们今天喜欢绘画,明天喜欢写字;有时喜欢音乐,有时又喜欢体操,缺乏较稳定的兴趣。因此,教师要加强对学生兴趣的指导和培养,对稳定学生的兴趣、发展学生的个性具有积极的意义。
3 运用心理学理论培养学生注意力
3.1 充分运用无意注意规律无意注意主要是由刺激物的特点引起的。这个特点既可以造成学生在学习上的分心,也可以利用它来为达到教学目的服务。教师要尽量利用刺激物的特点来吸引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注意。例如教学内容的新颖性、科学性和系统性;教学方法的多样性、灵活性和启发性;教师语言的简洁流畅、快慢适中、趣味性等,都是吸引学生无意注意的主要条件。教学应该经常结合学生的实际,在已有知识经验中引起新的东西来,或把新知识的讲解和旧知识结合起来,这样才能提高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兴趣和注意。
3.2 培养学生的有意注意能力学生不能单凭兴趣学习。他们常常必须学习那些一时没有兴趣但又必须学习的知识。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既要考虑学生的兴趣,并充分利用这些兴趣,引起他们的无意注意,又要注意从无意注意过渡到有意注意。这样才能使学习长时间继续坚持下去。那么,怎样去组织和培养学生的有意注意呢?建立正常的课堂常规,例如,上课前学生必须及时准备好所需要的教科书、练习本和学习用具,经常进行组织纪律教育等,是培养学生的自制力,形成专心学习良好习惯的重要途径。
3.3 善于运用2种注意相互转化的规律有意注意是搞好学习的重要保证。但在教学过程中,如果完全依靠有意注意来进行学习,则容易引起疲劳,不能长时间继续下去。如果单纯依赖无意注意,就难以完成相对繁重的学习任务。因此,在课堂上要做到几种注意交替运用,使教学任务顺利完成。上课前学生注意分散,上课开始,就要通过组织教学“动员”学生的有意注意。教师要检查每个学生是否做好物质上和精神上的准备。复习环节是吸引全班学生引起有意注意而积极投入学习的重要阶段。讲授新课,传授新知识,这是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必须调动学生的有意注意,但也可以通过生动的事例以及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引起无意注意。巩固新课,布置作业时,学生的注意容易涣散,因此又要对学生提出要求,让他们把注意力集中到作业指导上来。总的一堂课,就是有意注意、无意注意有节奏地互相交替着,使学生的注意松紧交替、有张有弛,不容易疲劳,从始至终保持一定的注意,顺利地完成课堂教学的任务。
总之,心理学在教学中的应用是极为广泛的,只有注意把心理学理论同教学实际结合起来,更好地发挥心理学在教学中的作用,从而提高教学质量,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作者单位:山东省章丘市刁镇中心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