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知探研法”的实施要点及其教学实践
2009-11-24杨明贵
杨明贵
摘 要文章从“感知探研法”的教学程序、教学结构、施教原则以及教学实践四个方面,深入浅出地介绍了“感知探研法”的 “准备”、“感知”、“探讨”、“研究”、“运用”五个教学要素。并结合教学实际,进一步针对以上五个教学要素进行实况教学演练。
关键词感知探研;新课程教学;发现性学习;探讨性学习;研究性学习
“感知探研法”教学程序的产生
一、教学现状
目前,大部分学校在实施课堂教学的过程中都存在很多问题,如教学方式单一、过于强调接受式学习、死记硬背的机械训练等,这些都使学生的个性受到严重压抑。
对于学生而言,教师作为知识的占有者和传授者,就是知识的宝库,教师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一旦离开了教师,学生就会无所适从,长此以往,学生就会越来越依赖于教师的教,最终走上越来越不会学、不爱学的歧路。
二、认知规律
学生的认知规律主要是由简单到复杂、由不知到知、由知之甚少到知之甚多、由感性到理性再到实践,然后再上升到理性的过程,而我们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的强制手段,如机械式背诵、高压政策等,严重违背了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和认知规律,在教学中往往事倍功半。
三、新课程的要求
目前,我国基础教育仍然难以担当时代发展和历史跨越的重任。新世纪要求新一代国民必须具有适应世界社会、经济、科技发展所必备的全面素质。因此,课程改革势在必行。
素质教育要求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者,而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因此,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就成了教师教育过程的主要目的和任务。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主要从根本上转变传统的教育方式,弘扬人的主体性,促进人的可持续发展。“感知探研法”则非常关注学生在学习中发现、探索、研究等认知过程,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感知探研法”教学结构的特点
“感知探研法”的一般过程是由“准备”、“感知”、“探讨”、“研究”、“运用”五要素构成。
一、准备阶段
准备阶段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指教师的课前充分准备,有明确的教学目的,根据教学目的设置相应引导性的问题;另一方面是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预习感知课文。
二、感知阶段
严格意义上讲,从预习到研究都是一个不断认识的过程,这里指的是对课文粗略的认识,即阅读阶段的感知,也就是阅读课文、发现问题的过程。感知过程中让学生独立阅读,尽可能发掘问题,教师尽量不放弃每个新奇的问题,以便学生更深刻地认识课文。
三、探讨阶段
重在针对学生发现的问题进行解答,在解答过程中,教师只能扮演主持人的角色,让学生自由解答,充分发挥,通过学生的讨论整合,最后达到意见的统一。如果有些问题通过讨论,意见分歧仍然严重,那么,这类问题就交给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
四、研究阶段
即研究性学习阶段。在通过上面的讨论之后,仍然得不到正确结论的问题,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研究性学习。
五、运用阶段
本着“当堂教学,当堂训练”的原则,对学生进行基础的、综合的训练,针对学生的训练情况可以列出必做题、选做题以及一些拓展性的训练题。
“感知探研法”的施教原则
在施教过程中,“感知探研法”必须贯彻好两个原则。
一是引导学生学会学习的原则。在各教学环节中,教师要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阅读、思维去认识客观世界,并由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独立地解决问题。为此,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为学生的“感知探研”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有目的、积极主动地去探索,在“探研”过程中,要给学生以方法指导。从而打开学生的思路,启迪他们的思维,使学生获得充分的动手、动脑、动口的机会,让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和学习潜能充分发挥。
二是发展探究启迪智能的原则。发展探究启迪智能应以培养学生的探究创新能力为主。在各教学环节中,教师要有目的、有步骤地加强对学生学习能力的训练和培养。在“感知”中,注意训练学生的阅读能力、问题探讨能力及学会进行研究性学习的能力,在“研讨”中,注意训练学生学会正确的思维方法,培养学生独立地获取知识的能力和创新性思维能力。
“感知探研法”的教学实践
内容:《春》(朱自清)
教学过程:
1.准备阶段。
做好充分的课前备课,针对学生情况提出一些引导性的问题:为了展现春天的美,作者就像是将一幅画卷,在我们眼前徐徐展开。阅读时,同学们注意一下作者是怎样向我们一步步展示的?每一步有什么具体的情景?你对每个情景是怎样理解的?
2.感知阶段。
学生在阅读中结合问题对课文进行全面的感知,比如,作者对《春》的描写十分细腻,富于情致。一开头作者写道:“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开头写“盼”,并连用两个“盼望着”,可见期盼春天来临的心情之急切。“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短短的十几个字,将作者的急切而又喜悦的盼春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这时,有学生举手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这里为什么用‘东风而不用‘春风或‘西风、‘南风、‘北风呢?”“是呀,是呀,春天吹的应该是春风啊!”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们展开了讨论。
3.探讨阶段。
针对教师设计或学生提出的有争议性的问题,必须交给学生进行探讨。上面的问题必须先弄清“东风”、“西风” 、“南风”、“北风”的含义。从我国的大陆性季风气候特征,分别介绍以上几种季风的成因,每一种季风都会带来不同的气候,形成不同的季节,而“东风”带来的是温暖湿润的气候就形成了春天。学生弄清了东风的成因,它带给的是温暖湿润的空气,带给的是生机勃勃的春天,带给的是学生更加开阔的视野和善于发现问题、学会学习的习惯。
4.研究阶段。
在教学“春花图”过程中,“春天的花更美,那花开得多么热烈。‘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那花儿的色彩多么美丽:‘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那花儿的味道多么怡人:‘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在讲解的过程中,不少学生也发现了这样一个问题:根据句子的连贯可以这样理解,“桃花是红色的,杏花是粉色的,梨花是白色的。”而在现实生活中,桃花是粉色的,杏花是红色的。于是,把这个问题作为课外研究问题,让学生在课外思考查找资料,同时也给教师一个研究的时间。
在课外,经过查阅大量资料后发现,桃花有桃红、深红、白色、红白相间,也有大量写桃花的诗句:如李贺的“桃花乱落红如雨”;王维的“雨中草色绿堪染,水上桃花红欲燃”。杏花也有白色、粉红色等。学生也在课外查找资料,让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在研究学习的过程中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达到培养智力的目的。
5.运用阶段。
通过这一问题的研究,让我们进一步了解到作者细致入微的观察,于是又以此为学生补上了一堂“观察必须细致入微”的作文知识讲座。
总之,“感知探研法”更好地实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方法,更好地实践了新课程教学中的发现性学习、探讨性学习、研究性学习,真正引导学生学会学习,更好地实现学生发展探研启迪智能的目的。■
(作者单位:贵州省遵义市务川县蕉坝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