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信息技术学科整合研究初探

2009-11-24马建明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09年20期
关键词:课件学科信息技术

马建明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对教育产生巨大的影响,并给教育带来深刻的变革,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是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的核心。随着计算机科学与信息技术的发展,计算机多媒体与计算机网络在现代信息社会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现代信息技术是决定课程发展的关键因素,表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实属大势所趋和必然结果。计算机网络技术是信息技术的核心,以计算机网络为主的信息技术为教学改革提供机遇,而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改革的目标是培养创新型和实践型人才。

1 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涵义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curriculum integration)是指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

力资源和课程内容有机结合,共同完成课程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法。因此,要用信息技术系统地处理课程的各个方面,以建立能满足学生需要的有机整合的系统,并且根据学生的反馈进一步改进这个系统。整合强调信息技术要服务于课程,强调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其出发点首先应当是课程,而不是单纯的信息技术;强调应当设法找出信息技术在哪些地方能增强学习的效果,能使学生完成用其他方法做不到的事。

这就要求教师把整合学科分割所造成的知识支离破碎的状态,把不同学科的内容通过信息技术进行有机的组合,把知识与思维、理论与实际、感性与理性辩证统一起来。学科整合既有教育技术的整合,又有学科知识的整合。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要发挥“不可替代”功能,要从实效出发,实事求是地解决问题。

2 学科整合实践过程存在的问题

在实践过程中,深深体会到整合的优势,但是也对研究过程中的一些教育现象不断进行着反思。

1)有些教师还是以传统的教学观念进行整合教学,学生的自主学习成了“走过场”;而有些课教师放任学生自由学习而缺乏指导,学生大部分时间在操作电脑,不是打字就是阅读屏幕上的电子文档,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如何能体现?

2)上整合课的教师不会做课件,制作课件的重任就落在几个电脑老师肩上。上整合课时,执教老师的背后,往往还带着电脑老师去做技术支持,上课时课件出了故障自己也没办法排除。信息技术该掌握在谁的手里?

3)有些教师认为整合课就非得用网络或多媒体,否则就不能称其为整合,于是不该用的也用了。如实验的操作以课件演示代替,费了很多心思去做实验动画,而学生失去亲自动手进行实验操作的机会。这样的信息技术用得恰当吗?

4)有些教师认为,网络课就得有丰富的网络资源,于是不管有用没用,只要相关就都放在课件里,提供庞大的信息资源库。上整合课时,教师忙着操作电脑展示准备的资料,而学生大多数时间在阅读资料,语文课成了自然课,整合课成了“四不象”。真的是资源越多越好吗?整合课又该怎样体现课程意识?

5)许多教师上整合课,只是在公开课和示范课中应用信息技术,日常教学中则是用者寥寥。很大的原因是硬件设施不到位,做课件需大量的时间。有背投的班级,教师制作课件的积极性高,使用频率高;教材有配套光盘的连老教师也喜欢用,信息技术的应用不只是青年教师的专利。只是何时才能让信息技术的应用不再是表面的作秀?

3 如何解决整合实践出现的问题

3.1 “整合”要有明确的目的“整合”的目的是在信息技术提供的新的沟通机制(计算机网络、多媒体、专业网站、信息搜索、电子图书馆、网上课程与远程学习)和丰富资源的环境中,优化教学过程、提高学生能力素质(基本学习技能、信息素养、创造思维、合作精神与交际能力、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

3.2 “整合”必须有正确明晰的指导思想实施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具有多种价值取向可供选择。一定要在现代教育思想理念的指导下,把整合的研究和实施纳入推进素质教育的轨道上来,以“整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3 “整合”具有强烈的实践性把2个以上具有不同特点的事物整合在一起,不是在感性经验的基础上通过简单的思维推理就能实现的;要在不断地教学实践中去实验、探求和总结,才能发现“整合”的本质和规律。

3.4 “整合”的结果是“双赢”的成功的整合应当是把课程教学目标的实现和信息技术教育目标的实现统一在同一教学过程中。也就是说,“整合”的结果,既以信息技术优化课程教学的过程,促进学生学科智能水平的提高,又在课程教学的过程中传授信息技术,促进学生信息素养的提高。

4 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整合达到目标

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的整合,是在新时代——信息时代和新环境——信息技术环境下进行教育改革、促进教育发展的切入点,通过对这个切入点的研究和实践,要达成的目标是多方面的。

4.1 带动学校信息化建设水平的提高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整合的研究和实践,需要在一定的信息环境中才得以进行;整合研究和实践的水平越高,对信息环境的要求也越高。因此,随着“整合”研究和实践的不断深入,会带动学校信息化建设水平的不断提高。

学校信息环境的建设应根据“整合”的研究和实践的需要,围绕3个方面分层次地进行:1)创设以多媒体和网络为核心的数字化硬件环境;2)创设经过数字化处理的教学资源软件环境;3)创设以教师为主体的人文技术环境。

4.2 推动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活动的改革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的整合,极大地丰富了教学资源,并为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校与社会之间的沟通提供了多种多样的机制,这为多方面进行教学改革提供了可能。探求在信息技术文化背景下的教学活动的基本特点和普遍规律,研究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提供的计算机及其网络、专业网站、电子图书馆、网上搜索、网上课程和远程教育等机制实现学生的自主学习、协作学习和研究性学习。确立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活动的稳定的教学模式群落和有效的方法策略。在已有的教学理论的基础上,进行实施、发展和创新性研究,形成信息技术文化背景下的教学基本理论。

4.3 促进学生能力素质的提高研究和实践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整合,其根本目的在于在信息技术的环境下,通过优化的教学活动促进学生能力素质的提高。1)培养学生获取、分析、加工和利用信息的知识和能力,使他们具有在信息化社会中学习、发展和生存的信息素养;2)培养学生掌握利用信息技术的学习方式,学会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对自己的学习活动进行设计、实施和评价,自觉地以不断的学习促进自身的发展和提高;3)培养学生的以创新思维为核心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4)培养学生与人交往和合作的精神和能力;5)培养学生具有独立性格、超群心理、开放意识、必胜信念、主人公姿态等品格。

5 结束语

21世纪的公民需要获得以下一些技能:1)信息处理(组织、获取、操作和评价)的技能;2)问题解决能力;3)批判性思维能力;4)学习能力;5)与他人合作和协作的能力。这些目标将使人们对教师和学生的观点产生新的变化。随之,教育内容也必须作出相应的改革,传统的教育观念要进行革新,信息技术为学校教育提供许多新的潜在可能性,为当代教育理论提供许多实现的途径。新的教学观认为教学具有多方面的功能,它既要传授知识,又要发展多种能力(如学习能力、信息处理技术、解决问题能力),还要培养品德。在学习过程中,学生被看做知识建构过程的积极参与者,要通过自己的经验建构知识。这些新的应用重点强调学习过程,强调有意义的学习,强调学习的许多目标都要通过学生积极地获取材料来实现。■

(作者单位:新疆巩留县73团子校)

猜你喜欢

课件学科信息技术
【学科新书导览】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信息技术在幼儿教育中的有效应用
“超学科”来啦
用Lingo编写Director课件屏幕自适应播放器
从“广用”到“省用”——谈音乐教学中课件使用的“度”
论新形势下统一战线学学科在统战工作实践中的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