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中考文言文阅读的创新题型
2009-11-24李传鹏
李传鹏
一、读书卡片题
1.(2009年浙江省金华市)阅读《愚公移山》,请解释下面卡片中加点词的词义。
[简析]读书卡片是常用的一种读书笔记方式,学习使用这种方法,既有利于查找,也有利于在比较中记忆,对积累文言词汇,提高阅读质量大有好处。本题实际上是对文言实词“亡”的一词多义现象的考查。
参考答案:①“亡”通无,没有②灭亡③逃跑
二、对联填写题
2.(2009年黑龙江省绥化市)阅读郦道元的《三峡》,总结三峡的景物特点,给下面的对联补出上联。
_____________ ,
天高地厚华夏情。
[简析]此题要求联系相关课文描写的景物特点,形式上符合对联的基本要求,与下联相呼应即可。
参考答案:示例:山险水急三峡景;山峻水清三峡美;等等。
三、成语积累题
3.(2009年山东省枣庄市)阅读人教版教材课文《公输》(节选),公输盘就是鲁班,子墨子就是墨子。分别写出一个与这两位历史人物有关的成语。
①与鲁班有关的成语:______
②与墨子有关的成语:______
[简析]本题考查成语的积累。成语典故是古代语言的活化石,有故事情节,趣味性强,可读性强。考生只要平时注意积累,不难作答。
参考答案:①班门弄斧②墨守成规
四、句子品析题
4.(2009年甘肃省兰州市)阅读范仲淹《岳阳楼记》(节选),赏析下面的句子。
浮光跃金,静影沉璧。
[简析]语文学习离不开对语言的品味,此类题需要考生结合文本创设的具体语言情境,从内容、修辞、写法等角度去研读推敲、揣摩品味,然后用简洁生动的语言点内涵、点特色、点效果即可。
参考答案:比喻贴切(动静互衬),形象地描摹出月光下跃动的水波和沉璧似的月影的美好之态。
五、事例补充题
5.(2009年湖南省衡阳市)阅读《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本文主要论述了人要有所作为就必须先经受多方面的艰苦磨砺,才能取得“曾益其所不能”的结果或成就的道理,请列举一个恰当的事例作论据。
[简析]根据观点补充事例论据,是近年常见的开放性题型。补充的事例可以是历史的,也可以是现实生活中的,都要求典型,有代表性,说服力强。要答好这类题,需要平时留心生活,多读书,多积累,考试时就可以信手拈来了。
参考答案:示例:“逆境能成才”的史实①盖文王拘而演《周易》 ②仲尼厄而作《春秋》 ③屈原放逐,乃赋《离骚》 ④左丘失明,厥有《国语》 ⑤孙子膑脚,兵法修列 ⑥不韦迁蜀,世传《吕览》 ⑦韩非囚秦,《说难》《孤愤》 ⑧《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作也。
六、生活感悟题
6.(2009年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阅读《邹忌讽齐王纳谏》,齐威王善于纳谏的做法,对于今天的人们有什么借鉴意义?请结合你身边的实例简要谈谈你的看法。
[简析]此题设计注意了与考生的阅读实际、生活实际及已经积累的知识和经验的结合,力图多角度、多侧面地考查学生对文章以及生活独特的感受体验、价值取向与个性化的理解。本题说感悟、谈看法,从正、反面谈皆可;内容上既要结合原文,又要注意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紧扣“齐威王善于纳谏的做法”的话题;语言表达须清楚流畅,不能脱离文段泛泛而谈。
参考答案:课文通过邹忌借用自己家庭亲友间的事情和切身感受,讽劝齐王纳谏除弊的故事,从而说明国君必须广泛采纳各方面的批评建议,兴利除弊,才可以兴国的道理。这个故事明确说明了这样一个道理:一个人在受蒙蔽的情况下,是不可能正确认识自己和客观事物的。作为领导,更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防止被一些表面现象所迷惑;不要偏听偏信,要广泛听取他人的批评意见,对于奉承话要保持警惕,及时发现和改正自己的缺点错误,不犯或少犯错误。应该说明的是,这篇课文所记述的,未必全是事实,很可能是战国时期流传的名人轶事。所谓纳谏能导致“战胜于朝廷”的结果,在诸侯割据称雄、以攻伐为贤的战国时代,只能是一种无法实现的幻想。但作者善于观察日常生活,从中提炼出有意义的主题,而且通俗生动,说服力强,文笔流畅而富有变化,充满情趣等,都是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
七、综合延伸题
7.(2009年广西壮族自治区贵港市)阅读甲文《愚公移山》,乙文《蜀之鄙有二僧》。甲乙两文告诉我们一个共同的道理是什么?两文的结尾形式有什么不同?
[简析]本题重在考查考生的综合概括能力和延伸探究能力。①小题要求综合概括甲乙两文作者要告诉我们的道理共同点是什么;②小题由此及彼延伸,探究考生在文章的写作方面的能力。
参考答案:①人要立志,并付诸行动。②甲文以神话结尾,乙文以议论结尾。
八、材料链接题
8.(2009年湖北省恩施)阅读范仲淹《岳阳楼记》,下面一则链接材料与“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有什么联系?表现出作者怎样的思想境界?
【链接】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孟子·梁惠王下》)
[简析]材料链接题是中考语文试题中的一种新题型。本题将课内文言文阅读与链接材料有机结合,使考生对范仲淹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和认识。解答本题,能抓住链接材料中“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等关键语句来谈与《岳阳楼记》中的胸襟抱负之间的联系即可。
参考答案:范仲淹:表达出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伟大抱负,强调为人要有宽阔的胸襟和崇高的人格,以天下为己任,吃苦在前,享乐在后,激励古往今来无数仁人志士忧国忧民,无私奉献。 孟子:强调君王应该重视百姓,关心百姓的生活疾苦,以百姓为先为本,和百姓同甘共苦,即民本思想。
九、字数限制题
9.(2009年广东省汕头市)阅读陶渊明《桃花源记》,根据本文内容,恰当选用文中的四字短语填空。
武陵渔人“忘路之远近”,发现了桃花林,甚是好奇,就“□□□□”。进入桃花源,他感到桃花源人的生活是那么“□□□□”。离开桃花源时,他“□□□□”,但再来寻找时还是“□□□□”。
[简析]本题考查考生从原文中提取信息的能力,回答时一定注意字数的限制,同时所填写的文字必须从文章中提炼,必须用原文四字短语。抓住这些信息回答问题即可。
参考答案:欲穷其林怡然自乐处处志之不复得路
十、名句延伸题
10. (2009年山东省潍坊市)阅读《内训·迁善》(节选),这段选文的主旨十分明显,你还能记起一些与之相关的名句吗?请写出两条。
[简析]本题考查了考生对文言名句的积累能力。做好本题要注意先联系选文的中心思想,提炼与本文相一致的主题名句,然后从自己平时积累的名句中写出与本文主题相一致的名言警句即可,值得注意的是平时我们要多分类搜集主题式的名言警句。
参考答案:示例: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左传》)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荀子》)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三国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