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对策探析——从辅导员日常工作谈起
2009-11-20向华云
向华云
[摘要]本文针对高校大学生存在的各种心理问题,分析其产生心理问题的主要因素,结合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特点,从高校辅导员工作的态度和方法入手,就如何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进行了认真探讨,并提出有效的观点和举措。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 对策 启迪引导 防范 内化
我国社会的改革、发展对人们的思想、心理形成了一定冲击。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群体,缺乏必要的社会适应能力,同时他们面临的压力,特别是就业压力、学业压力、经济压力、爱情压力等普遍加大,因而,其心理疾病比率大幅增加,影响了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方面的和諧发展。
教育部出台了一系列文件,把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总体格局。2001年,《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指出:“高等学校培养的学生不仅要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和身体素质,而且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2002年,《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施纲要》颁布试行;2005年,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这些文件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指导思想、主要任务、途径方法及师资队伍建设等提出明确要求和规范,有力推动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
然而,由于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刚刚起步,加上心理问题的复杂性,就如何有效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有待进一步探讨。本文从辅导员工作入手,探讨如何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一、心理健康教育的本质
心理健康教育属于心理学范畴,其研究对象是人的心理,其工作的开展要在一系列心理学理论的指导下进行,并遵循特定的心理学原则和方法,其目标是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增强心理调节适应能力,减少心理冲突,预防和缓解心理问题,从而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
二、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
影响心理健康的因素是多样的,包括外界因素、个体因素和纷繁的利益因素等。具体表现为:
1.环境因素。心理学界认为,环境在人的心理障碍形成和变化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环境的变化可以导致心理障碍的产生,也可能导致已经形成某种心理障碍的消失。上个世纪90年代初出现的心理环境方法将心理环境分为外环境和内环境,“心理内环境不但包括大脑生理结构,还包括与记忆相联系的沉淀信息和心理子结构相关的其他心理结构”。“当外部信息进入大脑后,这些信息就不是简单地被记忆,而是要和大脑中原有的心理结构相互作用,在复杂的负反馈机制下产生信息扰动”,从而导致信息被接纳和不被接纳两种结果。如果某些信息既不能被原心理结构所接纳,又不能使其发展到一种新的平衡状态,则可能产生心理障碍。现实社会的变革、科技的进步正转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各种思潮的涌入,中西文化的冲突,对大学生带来强烈的心理冲击。现代大学生大都来自独生子女家庭,生活自理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欠缺,面对社会的不断改革,他们感到无所适从,因而出现心理失衡在所难避免。加上高校改革带来的自费上学,自主择业,竞争就业等,使大学生面临前所未有的心理压力。
2.性格因素。人的心理承受能力有限,要保持健康心理必须及时释放心理压力和不满情绪,否则,心理会失衡,从而变得忧郁、焦虑、烦躁不安,并随着时间推移逐步积累,最终导致心理疾病产生。性格内向的学生一般与外界交流较少,受到外界刺激后闷在心里,这种积淀若日后由于某种原因被激活,就会引起心理结构再一次震荡,反复震荡就会产生心理障碍。相反,外向的学生受到刺激后,会通过适当方式释放内心情绪,因而心理很快就会恢复正常。
3.利益因素。不少大学生功利性极强,若在追求利益时没有达到预期目标,则容易产生失落、消沉、郁闷、怨恨、甚至报复心理。
三、如何有效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作为与学生最为密切的主体,辅导员在工作中应对学生进行及时有效的心理疏导,结合实际,创造性地使用疏导手段。笔者认为,辅导员应从态度和方法两方面着手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态度方面,辅导员要有以下四心:爱心,要以情待人,以情育人;责任心,利用各种机会与学生加强感情交流,建立平等关系,缩小与学生的心理距离;细心,在交谈中发现问题并给予正确引导;耐心,出于种种原因,有心理障碍的学生一般不愿意吐露内心想法,辅导员必须耐心引导,仔细聆听,耐心开导,做一个倾听者、解惑者和指路者。
方法方面,笔者认为主要注意以下几方面:
1.正确启迪引导。心理问题在某种意义上说是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偏离了常态而在心理方面的反映。现实社会的改革使不少学生理想信念淡薄。因此,辅导员应时刻将理想信念教育摆在首位,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时,要引导学生树立良好的自我意象,善于解剖自己,认识缺点,把握优势;能够认识现实自我与理想自我之间的差别,避免用理想自我去苛求现实自我;对学业或生活有一种投入、创新意识。
2.调查、预测和防范。掌握工作主动权的主要环节是做好调查预测工作。辅导员要通过家访、“班级心理委员”反馈和个体咨询等形式熟悉学生的家庭情况,性格、气质、爱好、特长、生活习惯、人际关系及个人愿望等。并对信息进行认真分析,及时发现问题,通过谈心对话、劝诫警示、情感交流等方法进行启发,引起学生心理共鸣,从而防范于未然。
3.注重内化。内化是通过直接或间接的实践活动,对心理健康教育的信息进行检验,使之最终内化为自身素质的过程。“心理健康教育施加的外在因素,诸如价值观念、行为规范等并不牢固,正确与否不以学生的主观判断为标准,而是以是否符合客观规律和社会规范为标准。”因此,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参加校内外的一切实践活动,让其在实践中体验,从而达到自省、自悟,消除疑虑或不切实际的想法。
四、结语
个体心理的健康发展是个体良好品质形成的基础。人们只有处在和谐的心理状态下,才乐于接受教育。由于主客观原因引发的心理问题日益增多,高校必须采取切实措施,不断探索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确保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本文立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从辅导员的视角浅析了应如何有效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笔者认为,辅导员应从正确启迪引导、调查、预测、防范、内化方面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高心理素质,增强社会适应力。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教社政[2001]1号)[Z].2001-03-16.
[2]陈志忠.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探讨[J].教育与职业,2008,(15):113.
[3]孙桂荣.略论深层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隐形思想”成因与化解研究[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2001,(1):89.
[4]贺银瑞.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人格塑造[J].上海高教研究,1994,(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