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职业规划与素质教育的关系研究

2009-11-20石浩旭

中国校外教育(下旬) 2009年15期
关键词:全面发展职业规划一致性

于 佳 石浩旭

[摘要]职业规划是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两者具有较大程度契合性,两者的结合对于人的发展和人的价值的实现和社会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这种思考的进路沟通了个体取向的素质教育和公共取向的素质教育之间的关系,应该实现从就业—职业规划模式向素质教育—职业规划模式转变,将职业规划本身作为一种素质,而不仅仅将降格为一种就业的手段。

[关键词]职业规划 一致性 全面发展

我国在扩招后,就业形式日益严峻。2008年,全国有559万名大学生毕业,而且这一数字还在逐年增加,就业问题成为大学生本人、家庭、社会共同关心的问题。英国、美国、法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指导起步较早,贯穿人生的整个阶段,而且已经形成了较完整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体系,有的家庭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给孩子做性格测试,看他适合从事什么职业,国外职业规划的特点呈现出早期性、个性化、实用性、专业性和连续性等特点,已经形成了包括家庭、学校、社会的较完整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体系。哈佛大学的一项追踪研究表明,没有明确目标的职业生涯是很难获得成功的,实际上只有4%的人能够获得成功,而这4%的人之所以能够获得成功都和他们较早地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有关。

职业规划的重心不仅仅是职业,不仅仅是指导个体找份好工作,它以评估人的性格特征和气质为基础,以人生的事业和人的价值的完美实现为终极目标,职业规划是素质教育的应有之意,应该实现从职业规划—就业模式向职业规划—素质教育模式转变。将职业规划本身作为一种素质,而不仅仅将降格为一种就业的手段,因为职业规划具有高度的一致性,以素质教育和人的全面发展为导向的职业规划,使职业规划有了坚实的理论根基,而职业规划理论和方法对素质教育的注入大大的丰富了素质教育的内涵亦或其本身就是素质教育的内涵,职业规划方法在素质教育中的运用又为素质教育的实现提供了更具可操作性的制度保障。

一、职业规划与素质教育产生的理论前提一致性

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劳动是人的本性,是人的内在需要,教育是一种社会现象,是培养人的活动,产生于社会生活的需要,归根到底产生于生产劳动。教育是人类社会实践形式、实践内容之一,教育是人类的生存方式。我们可以认为,凡是有目的地增进人的知识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增强人的体质的活动,不论是有组织的或是无组织的,系统的或是零碎的,都是教育。而职业规划及以之为基础的职业规划教育也是以职业的为基础的一种具体的教育模式,而职业不过是社会分工之后的某一种劳动方式的外在表现,而这些均产生于人的需要和人际社会全面发展的需求。

二、职业规划与素质教育内涵一致性

素质教育是从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教育界提出且广泛传播开来一个新的教育学名词—“素质教育”。实际上,“素质教育”这一概念出现于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上海教育•中学版》1988年第11期刊载了言实的文章《素质教育是初中教育的新目标》一文,这是第一篇出现“素质教育”概念提法的文章。经过十几年的相关理论与实践的发展, 1993年2月2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颁布。《纲要》体现的中心意图是:“必须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提高全民族的素质,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水平、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主动活泼地发展”。素质教育是指依据人和社会持续发展的需要,以全面提高受教育者德、智、体、美、劳等诸方面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出发点,注重开发人的潜能和创新能力的一种教育模式和教育思想。素质教育的内涵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理解:可以从普及性、全面性、主动性方面理解。普及性是指素質教育面向全体的学生教育;全面性就是要求受教育者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主动性是要让学生主动发展。实际上,现代素质教育的内容包括:职业观的教育、专业技能的教育、竞争意识的教育、创新创业意识的教育、做人的教育、组织纪律性的教育、团队合作意识等。

从上一部分对职业规划的分析以及对两者内涵进行比较后分析,不难看出,以全面提升个体能力的素质教育必然包括个体宏观把握社会、认识自我,规划自我成就自我的能力,两者均是为了实现提升个体素质和人的全面发展,只不过素质教育是国家对教育的配置的宏观层面予以推动,而职业规划则主要是侧重于微观的个体层面予以规划,但成功的职业规划又离不开宏观的社会背景。素质教育的个体取向,就是在关注学生的生命发展,在关注生命的独特性和生成性。只有对个体生命的存在状态进行本体性关照,才能使素质教育成为一个更能容纳个体发展的开放系统。这就要求我们在坚持素质教育的公共取向时,有必要让学生确立正确的个体取向,让他们认识到,接受素质教育不仅是国家意志和社会诉求,也是自身发展的需要,是生命成长的必由途径。个体的职业规划的宏观取向,则是引导学生关注个人自身职业身涯发展的同时必须与社会的基本需求相一致,不能脱离社会实际谈个人的发展。

三、职业规划与素质教育方法互通性

不管是自上而下的素质教育所提倡的因材施教的个别化教育,还是对自下而上的职业规划教育提倡职业锚,均是以对多样化的个体特征的认识为前提的,如果要做到深入细致的分析,必须以心理学、社会学的相关的分析方法为指导,当然这些都不能离开哲学思想的宏观指导,职业规划的具体方法大致包括五大方面:(1)职业探索。主要包括自我探索和环境探索两个方面,自我探索是指个人对自己的了解和认识,包括个人的心理特质、兴趣爱好、能力、生活观或世界观及个人的优缺点等;环境探索则是指对自身周围与职业相关信息的收集和分析的过程,一般分为宏观的社会环境探索和微观的职业岗位探索。(2)职业定位(职业锚、SDS自我导向的职业规划)等测评工具,是根据个人价值观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一种测评工具。职业锚是指当一个人面临职业选择的时候,他无论如何都不会放弃的职业中至关重要的东西或价值观。(3)制订职业目标,通过SWOT分析,分析完你的需求,试着分析自己性格、所处环境的优势和劣势。制订自己的发展目标。(4)制订职业规划实施策略。(5)评估与回馈变化因素难以预测,在此状况下,要使生涯规划行之有效,就须不断地对生涯规划进行评估与修订。其修订的内容包括:职业的重新选择、生涯路线的选择、人生目标的修正、实施措施与计划的变更等等。因为素质教育也是一种因材施教的个别化、个性化教育,个性是一个人的整个心理面貌,也就是一个人基于生理基础之上,受社会文化影响的内心精神世界,它涉及一个人的需要、兴趣、动机、信念、气质、性格、能力等多方面的内容。对于个体个性的了解和掌握需要教育实施者深谙教育心理学的相关知识,有意识的对学生的心理特征进行测评然后才有可能真正实行素质教育。

四、以职业规划为方法的素质教育与人的全面发展

职业规划与素质教育高度契合,职业规划丰富了素质教育的方法论内涵,素质教育为职业规划提供了价值导向,古往今来,一切优秀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都特别看重人的发展。苏格拉底盼望人像“一无所有”的神仙一样“接近于神性”,“接近于完善”。席勒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我们感性力量和精神力量的整体达到尽可能和谐”的人。王国维的“完全之人物”,陈鹤琴的“健全之人格”,都体现了全面、和谐、整体发展的思想。马克思既从人来看人的发展,又从社会的发展来看人的发展,并且,他认为人的充分发展是在生产力充分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实现的。因此,其社会理想是以人的发展为核心的、人的发展与生产发展相协调的理想,职业规划的最终目的是通过一定的技巧习得一定的职业素质,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而素质教育的直接目的是提高国民素质,从长期来看,则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两者在目的上具有一致性。人的全面发展的实质就是人的本质完整地获得与展现,一般来说,人的本质包括自然本质、类本质、社会本质、个性本质四个方面。人的自然本质是自然存在的人具有的人的自然属性,这是区分人自身的自然与人之外的自然的属性特征;人的类本质是指人的自由自觉活动,这是作为人这个“类”与动物这个“类”的区别的属性特征,人的社会性本质是个人与“类”人(一般人)所不同的属性特征。人的个性本质是指个人与个人相区别的独特的属性特征。以前我们的教育主要只涉及到人的社会性本质,即注重智力的开发、劳动技能的培养、知识的掌握,而且这种状况在很多地方仍然存在。这与教育的目的明显是背道而驰的。因此,我们的教育内容应该根据人的本质的内容来确定。素质教育的本质应该是关注生命的教育,它“实质上是一种人本主义的教育观,是从人自身需要的角度规范教育,而不仅仅是从社会角度,它是以人、受教育者为出发点的,而不是以劳动力为出发点的”以职业为表现形态的劳动是人之为人的根本,但劳动不是人的终极目标,仅仅是人的全面发展的一种手段,教育可能会提高劳动者的劳动技能,但素质教育以人本主义和人自身的需要为目的,职业规划以职业为切入点,促进人的完善和成功发展,通过个人的成功促进社会的发展,两者相辅相成,具有一致性。

素质教育超越了传统的传授知识和信息层面的目标,应当将职业规划和素质教育结合起来,纳入到高校乃至整个学校教育阶段中,形成家庭、学校、社会的较完整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体系。职业规划不仅仅是门就业技巧,应该渗透于整个人生阶段,是认识自我、评价自我、规划自我的一种能力,追求人性不断丰富、完善和人生价值的完美实现。在这一过程中,个体所有心理因素都被激活,以人为中心,在关注人的专业素质的同时,更加关注人的心灵、关注人的价值,从而深入到人自身并充分获得与完善自身,以人的方式调动人的主体认识与实践的主观能动性,最终实现人的自我教育、自我建构和自我提升与自我完善,真正促使人之全面生成和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郝颖,丁广龙.职业生涯规划与大学生就业关系研究[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2005.

[2]李季.中国教育病[M].四川:四川教育出版社,1999.

[3]陈大柔.教育创新:主体性教育与教育信息化的协同建构[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2) .

[4]谢维和.素质、发展与教育[J].教育研究,1995,(12).

本文系2008年度江西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编号:08YB300)“学生职业规划与素质教育的关系研究”的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全面发展职业规划一致性
关注减污降碳协同的一致性和整体性
注重教、学、评一致性 提高一轮复习效率
IOl-master 700和Pentacam测量Kappa角一致性分析
论社会适应能力视角下的大学生职业规划
大学生职业规划与就业问题研究
指导大学生做好职业规划的策略研究
如何做好新时期的党政工作
体育教学基本原则是提高教学效果的关键
建筑设计创新与可拓思维模式
如何在地理教学实践中引导学生进行职业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