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揽储”往事
2009-11-19叶其通
叶其通
1975年参加信用社工作,当时信用社还是人民银行管理下的个金融机构。在我当时工作的海岛乡镇,人民银行与信用社合署办公。由于是一套人马两块牌子,我是银行和信用社工作一块做,既办理银行业务又办理信用社业务。
那时,我们搞储蓄存款既艰难,又辛苦,一笔储蓄存款一般都是几十元、几百元,有的甚至是几元。工作上分工不分家,不管内勤或外勤,哪儿需要就到哪儿。只要有储源信息,我们有时一人,有时两人,打起背包就徒步下乡上门宣传动员吸收储蓄。我们通常是以“上门头、上田头、上船头”的流动服务形式,积极动员渔民参加储蓄存款。“饿着肚子流着汗,日出启程墨黑回,泥泞路上谈笑过,日晒雨淋寻储源”是当时我们下乡揽储活动的真实写照。
记得有一次听说里西村社员搞分配,我和主任两人在银行尚未开门营业就打起背包,拿着空白储蓄存单和备用工具,去里西村搞储蓄存款。到了村里大队部会计室,已经有好多渔民在等着发钱。因为我们常下乡动员社员储蓄,相互间都认识,看到我们,有个拿到钱的渔民有意地躲避着我们,看到他要走,我们就把他叫住让他参加储蓄。他笑着说:“钱很少,扣去每月的预支,只发了76元,还要还个人债务,没钱可存。”经过我们再三动员,他拿出了30元钱参加储蓄。另一个渔民只发了63元,也说了同样的话,在我们诚恳的动员下,他存了25元。就这样,我们一个个地耐心动员,积极宣传参加储蓄的意义和好处,一天下来,我们的储蓄工作也告一段落。我边轧账一边点钞票,我看到已开出的存单中,金额最大的150元,最小的18元,大部分是30元至50元不等。这次共开出储蓄存单70多户,储蓄金额2000多元。等我们回到单位已经是天黑灯亮,夜幕降临。
在海岛,我们每个月都要到部队去好几次。我们所在的海岛有好几个连队,因为部队每月都要发一次津贴,这是我们搞储蓄存款的好机会,也是“拥军爱民”为部队服务的一种方式。记得有一次我和主任到一个连队去搞储蓄存款,刚走到连队门口,部队连长和指导员就马上出来迎接我们,搬凳倒水,忙得不亦乐乎。主任微笑着对连长和指导员说:“不要忙了,我们每次来你们都这么热情,还是叫同志们来储蓄吧。”在指导员的招呼下,不一会儿连队干部和战士们来到连部,一一向我们存款,有的存50元,有的存30元,但更多的是10元至15元不等,有两个战士只存了5元和8元。我一边开存单,一边点钞票,主任搞复核,忙了大约一个小时,我汇总了一下存款情况,共有30多户,总金额500多元。回想前几次到连队搞储蓄存款,只有几户、十几户,存款总额只有100多元,200多元的情景,这次算是比较好的了。我们带着喜悦继续向其他连队走去……
80年代,渔村实行了生产承包责任制,渔业经济分配以船只核算为单位,由村里会计统一代理账款结算和分配。有一次里西村又搞分配,我们再到这个村吸收储蓄存款,这次渔民看到我们不再躲躲闪闪,而是主动大方地找我们存款,有的存1000元,有的存3000元,还有的存5000元。里西村的林书记在旁边笑着说:“照这样下去,今后孩子们看到地上有一两角钱也不会去捡了。”这次我们共吸收储蓄存款30多万元……
时光荏苒,现在我虽然已不在一线工作,但我经常下基层检查工作,看到基层营业网点业务一片繁忙,员工们微笑着办理各项业务,用迅速快捷的现代化办公手段迎送一个个渔民满意的笑容。渔民排队办理储蓄存款的情景成了农村合作银行道亮丽的风景线。
储蓄存款三十多年来的巨大变化,见证了祖国综合国力由弱到强,国际地位由低到高,民众生活由贫穷到富裕,由单调到丰富多彩的光辉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