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贷高增长:银行业短期风险基本可控
2009-11-19葛兆强
葛兆强
中国银行业今年以来贷款大幅增加,既反映了中国银行体系的稳定和流动性充裕,也表明政府扩大内需的政策得到了切实贯彻。但是。其中隐含的长期风险也不容忽视,商业银行应采取积极措施应对。就短期而言,尽管银行业不良贷款规模将可能有所扩大,但不良贷款率不会出现大幅上升,信贷高增长所带来的风险基本可控。
信贷高增长隐含的长期高风险不容忽视
银行业是一个接受风险、转移风险和缓释风险的行业,商业银行在其经营管理中经常会面对这样一个事实:若短期内贷款增速超过一定临界值,那么。必定会导致未来信贷风险的扩大。也就是说,信贷高增长必然会衍生出银行高风险。当然,近期信贷高增长所可能引致的银行业高风险,不仅仅源于“高增长引致高风险”这一经验规律,还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
一是近期信贷投放具有“高速增长,高度集中”的特点,贷款过分向基础设施领域的集中将形成新一轮产能过剩,进而可能导致不良贷款率上升。
在2009年新一轮信贷扩张的过程中,绝大部分银行贷款投放到了由政府主导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中。从投入到实体经济的贷款结构看,由于新增贷款过度集中于政府主导的基础设施项目。而基于现有的经济和社会发展阶段,中国对于铁路网、核电站、高速公路、机场以及其他一些基础设施的需求并非是无限的。
二是近期银行贷款大多是通过各类政府融资平台发放的,许多项目缺乏充分的风险评估,蕴涵的风险较高。
经验表明,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风险是非常高的。首先,政府融资平台的财务状况不透明,银行难以评估其信用等级。银行对地方政府的融资总量、负债规模,可持续的财税收入无法掌握,所以,银行难以评估地方政府的真实财力和政府融资平台的还款能力。其次,政府融资平台包括有自营收入,有一定自偿能力的融资平台和没有自营收入、缺乏自偿能力的融资平台两类。后一类融资平台的主要职能就是融资,至于融到资金后资金如何用以及怎样偿还考虑得并不充分,承贷主体(融资平台)与资金使用主体(政府相关部门)是分离的。对于银行来说,这一类融资平台是一个定时炸弹。再次,政府融资平台的高杠杆率融资安排是建立在中国经济会迅速转好的假设之上的。一旦形势逆转,财政收入下降,土地收益不能实现,很容易引发地方财政风险。最后,一些地方政府给银行出具了大量的“承诺函”,为融资平台提供贷款担保,这些政府“承诺函”表面上能够部分缓释风险,但在法律上它没有效力,从而根本上不具有缓释风险的效力。
从现实看,各类政府融资平台的信贷扩张,带动了地方经济的快速发展,对于“保八”目标的实现将发挥巨大作用,但是它们也催生了中国基础设施建设的泡沫,我们应给予高度警惕。
三是宏观经济复苏压力较大,将可能加剧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质量问题的积累。
信贷资产质量是对经济运行情况的反映。在经济上升期,信贷资产质量通常表现较好,这不仅是因为贷款规模扩张带来的稀释效应,更因为企业效益良好所产生的较好还款能力。相反,在经济下行时期,银行业的资产质量通常表现欠佳,不仅呆账坏账会增加,而且贷款的逾期情况会比较严重。在全球经济复苏步履维艰的背景下,国内企业效益持续下降,出口不断下滑,而国内需求又难以在短期内快速增长,所以,未来一段时间国内宏观经济恢复的压力依然较大,银行资产质量问题也会由此进一步凸显出来。
四是信贷高增长不仅增大了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也增大了商业银行的利率风险。
利率风险首先是由于息差不断缩小所带来的风险。去年第四季度以来,人民银行五次降息使商业银行的息差明显收窄。为确保利润增长,过去三个季度商业银行不得不通过贷款的高增长来实现“以量补价”。但是,通过分析量价关系,可以发现银行很难达到该目的。今年第一季度末,14家上市银行资产增加额相当于去年全年的50%,与此同时,利息净收人同比下滑10%,净利润同比下滑8.5%。考虑到各银行为平滑业绩而减少对营业成本的计提,实际的净利润下滑幅度应该是1.5%。究其原因,主要是第一季度上市银行的整体息差比2008年同期收窄约80个基点,较2008年全年收窄约65个基点。其次是期限错配风险。去年以来,受资本市场低迷,企业信心不足等因素影响,商业银行存款定期化的态势明显,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资产负债期限结构错配的问题。但是,与贷款长期化的趋势相比,存款定期化的趋势更容易“反转”。目前,商业银行中长期贷款占全部贷款的比例已超过50%,贷款平均期限拉长的趋势有增无减。在经济复苏的背景下,存款平均期限正逐步缩短,由此,商业银行资产负债期限结构错配问题会再次显现。再次是贷款重定价风险。今年国内商业银行实际贷款利率下浮比例占到一半以上,下浮程度基本上是比基准利率低10%,甚至更低。目前,利率基本已经处于谷底。随着通胀预期的加剧,未来利率将可能重回上升通道,因此,银行贷款面临重定价风险。
短期内银行信贷风险不会显著扩大
一是贷款增长趋势将逐步减缓。从银行信贷运行的规律看,新增贷款通常是上半年快下半年慢,基于政府经济刺激政策的强力推动,这一规律今年表现得更加突出。事实上,决定下半年信贷增长的因素除了保证政府刺激计划的需求外,目前各家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的直线下滑也已经对商业银行贷款的增长形成了严格的约束。此外,银行的放贷能力也受到流动性的制约。数据显示,2月份金融机构的贷款增速超过存款增速1.2个百分点,此后差距一直拉大,5月份达到了3.9个百分点,这意味着银行业内部的流动性已经在发生变化。存款规模决定信贷增速,没有存款规模的增长,贷款增长是没有基础的。目前一些银行为增加存款已经采取了许多优惠措施,但存款争夺战只能造成存款在银行之间的来回搬家,银行业整体上的存款增加比较有限。需要注意的是,如果今年新增贷款达到9 2万亿元,那么,信贷余额占GDP的比重将增加至少20个百分点,这会让中国经济再次加速杠杆化,而迅速的再杠杆化将显著增加资源错配和资产价格泡沫的风险。因此,下半年的信贷增速会受到监管当局的控制。此外,上半年银行信贷投放主要集中在电网,铁路,核电、公路等领域的国家重点项目建设。目前,这些大项目、大客户已经被瓜分完毕,后期银行体系的信贷增长将更多依赖中小企业贷款和个人银行贷款。但是,当前中小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仍不够活跃,银行对中小企业贷款依然持谨慎态度。因此,从整体上看,银行业信贷增速将会放缓。
二是商业银行自我约束和风险控制能力增强。经过多年的商业化改革,中国银行业的风险控制能力远远超过以前。迄今为止,国内商业银行不仅在风险管理的技术层面已经接近国际水平,而且在风险管理的制度层面初步实现了科学与合理,既健全了风险控制的组织体制,也确立了现代商业银行的风险意识和风险管理理念。
三是商业银行的拨备覆盖率持续增加,抗御信用风险的能力不断提升。今年以来,商业银行的拨备覆盖率持续提升,目前已经达到140%左右。由此看,短期内银行能够有效控制资产质量的波动,资产全面恶化的局面不会出现。尤其是银监会年初上调银行拨备覆盖率至150%,以行政手段迫使商业银行为未来可能出现的不良贷款问题先行准备,这至少能保证银行业的资产风险在2010年不会集中大规模爆发。
四是从银行项目贷款和基建贷款的具体操作方式看,短期内银行业不良贷款不会快速显现。从贷款类型看,目前项目贷款大部分为一次性还清贷款,这使得借款人的还款压力大大缓解,还款能力的恶化不一定会导致该贷款分类被降低。而且,平均贷款期限越长,问题贷款就越难以被及时发现。由于贷款到期后还可选择展期,这可以推迟问题贷款被发现的时间。此外,目前银行的大部分贷款都有抵押和担保,这些贷款的风险相对较小。再有,由于银行在衡量减值贷款的标准时具有灵活性,商业银行的分行层面就有定余地来掩饰问题贷款。如果地方政府是贷款担保人,银行更不会把贷款划为问题贷款,当地政府也会出面干涉,并寻找私下解决办法,这都会把问题贷款的暴露时间向后延迟。
综上所述,虽然市场普遍担忧商业银行在信贷高增长下的资产质量隐患,但短期内整体不良贷款处在可控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