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四则
2009-11-19
牟新生:须合理判断GDP的增长速度
全国人大财政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牟新生在最新出版的《中国人大》杂志上撰文认为,须合理判断GDP的增长速度。
对改革开放30年以来特别是近五年来我国GDP高速增长率,应该给予客观的,实事求是的、一分为二的科学评价。多年的高速增长有以下几个客观条件一是在近五年中,美国经济和世界发达国家经济大都处于增长期。二是加入世贸组织以后,我国的经济发展特别是外贸的发展释放出了很多积极的效应。三是亚洲金融危机过后,我国经济经过调整,变困难为机遇,深化改革,加快经济结构调整,为后几年的经济加速发展创造了条件,积累了能量。四是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建设,在一段时间内产生了带动作用。
从世界各国的发展规律来看,一国的GDP增长速度和GDP总量是密切相关的。GDP的总量越大,每增长一个百分点的绝对量就越多。世界上的发达国家如美国,日本的经济总量大,现阶段的增长率都比较低,低于历史上平均的增长率。随着我国经济总量越来越大,GDP潜在的增长率逐步下降是正常的。在我国经济总量已达到30万亿元甚至更高的今天,还过分地、盲目地强调经济高速增长是不现实的,也是不科学的。
李志青:新能源产业发展须量力而行
新能源产业对于经济增长的支撑作用体现于3个方面;一是投资拉动效应。二是能源供给效应。三是技术进步效应。但就目前的条件来看,受制于市场,成本和技术等因素,新能源产业短期内仍无法担当起中国经济增长的支撑重任。
首先,从市场的角度来看,新能源产业供给有余而需求不足。受惠于国家的经济刺激计划,新能源产业投资一帆风顺,在拟议中的“新能源产业振兴规划”尚未出台之际,实际和预期产能都已连创新高。这一方面体现了资本市场对未来经济走好的判断,同时也不排除资本在逐利上的某种盲目性,实际上,短短数年中新能源在需求数量的增长上是极为有限的,就内需市场而言,作为替代性能源的各类新能源产品尚无能力大规模地进入生产和生活领域:国际市场上,随着新能源产品的准入障碍不断提高,国内产品的国际竞争力还有待加强。在此供求矛盾中,产能过剩已是一触即发,新能源产业的低水平竞争更会加剧,届时接踵而来的便是资本撤离、产业萎缩,不仅无法支撑经济增长,还会增加经济增长的负担。
其次,从成本的角度来看,新能源产业激励充足但成效不佳。对新能源产业进行各种激励助其发展是全球各国政府的共识,从其他国家的已有经验来看,激励方向主要集中于用户方面,旨在提高消费者的需求能力,然后让消费者选择使用新能源产品,这在理论和实践上理应都是最有效的激励方式。但中国在新能源产业激励上则相对侧重于供给方,无论是补贴上的激励,还是投资上的激励,各级政府都非常重视对企业的直接支持,千方百计地帮助企业降低生产成本,扩大其账面收益。这一举措貌似合理,实则造成了资源配置的扭曲,既不利于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也不利于其产品的市场推广。更为严重的是,在生产性激励措施下,新能源产业的大量扩张必将导致原材料价格的攀高,例如近期国际硅材料价格已走出谷底,出现上升势头。在此情况下,激励性的投入将被原材料价格的增长所抵消,这不仅无助于新能源实际生产成本的降低,而且还将造成国家宝贵财政资源的浪费和流失。
再次,从技术的角度来看,新能源产业的研发偏重单项技术突破,而缺乏综合解决方案。其主要原因在于,目前新能源产业的技术研发仍停留于产业内部整合的阶段。然而,市场需要的却是能够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整套综合解决方案的新能源技术及产品。除了考虑成本因素外,消费者同样也关心新能源产品使用过程的便利性,安全性和稳定性等特质,要在这些领域实现等同或者超过传统能源已有的水平,新能源产业技术发展就必须跨出内部整合的阶段,开始着手外部整合的工作。陈志武:金融创新,不能因噎废食
这次金融危机之后,大家对于金融创新的“批斗”已经非常多了,但千万不要认为发展金融业对于推动中国的经济而言不适合、没作用,其实结论正好相反。
对中国当前而言,与美国当年经过100年工业革命时的情况一样,生产不是瓶颈,消费需求才是瓶颈,并且这种局面不会再逆转。我认为,现在出现了一个转机,即中国发展消费者金融或者销售金融。这个时机也比以前大大成熟了。
美国在经历多次金融危机的情况下,不仅没有停止金融发展,反而使其继续深化,是因为金融需求持续存在,并随着经济结构和收入的变化,强化了人们对金融证券市场的依赖度。这次也不例外。只要人们还需要跨越时间、空间配置收入或风险,对金融交易的需求就一直在。市场上有这么多的金融衍生产品,不是金融从业者在虚玩,是因为有真实的需求存在。那种认为除了基础性证券市场之外的一切衍生品市场都是泡沫,都没必要存在的想法,是不了解金融市场的一种表现。
从家庭层面来说,每个人随着年龄的上升,消费的意愿会越来越低。如果我们不能通过消费者金融、销售金融,把购买者,消费者面临一辈子收入和消费意愿的矛盾解决好,那么消费很难快速增长。
叶檀:减持美国国债是明智之举
中国必须做出选择,是继续大笔购入美国国债,坐看外储长期贬值,还是主动调整外储的投资配比,找寻突破口?
从长期来看,中国减持美国国债非常必要。社科院研究报告表明,从2000年~2009年初,中国外储购买力已缩水50%,为外储寻求保值增值出路已迫在眉睫。随着美国预算赤字不断上升,美国最近几个月的国债发行额已创出历史新高,市场预计美国政府在截至9月30日的财政年度内将净发行创纪录的2万亿美元债券,庞大的赤字会引发美国的通货膨胀或者美元的大幅下跌。
当然,急剧减持美国国债也不是中国的最佳选择。对于中国外储而言,减少美国国债持有量是改善结构的第一步。结构调整的第一步是债券长短结构的改变,从今年以来的数据看,中国对美债是有增有减,增的是短债而减的是长债,而从金融危机以来,中国在欧洲债券与美国债券之间的结构也有所调整。第二步是债券与股权、与资源之间的调整。
在力拓并购失败之后,中国继续购进资源。这是中国改良外储结构的第一步,也是中国经济打破资源与技术瓶颈的重要步骤。中国正在活用自己的外储,松动挂在脖子上的美元债券绳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