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储蓄率真的很高吗?
2009-11-19廖料
廖 料
根据中国统计局局长马建堂在首届全球智库峰会中的发言,中国的储蓄率从1992年的36.3%,逐步上升到2008年的51.3%,不到20年上升了15个百分点。整体而言,亚洲国家的储蓄率均较高,而欧美发达国家的储蓄率则处于较低水平。以中国为代表的亚洲国家人民有节俭的传统,比欧美发达国家更懂得节省,这似乎已经成为大众的常识。但是,我们真的是愿意多储蓄吗?我们的储蓄率真有看起来的那么高吗?
大家为什么要储蓄?很简单,因为未来收入存在不确定性,未来支出(包括基本的生活保障、基本的医疗需求等)也都存在着不确定性。无论是收入还是支出,不确定性越强,储蓄的意愿越高。
所以,简单看储蓄率意义并不是很大,更合理的应该将储蓄,养老,医疗等综合起来比较。数据显示,亚洲国家民众中获得强制性养老保障的比例不足20%,要远低于世界经合组织(OECD)国家70%的平均水平。同样,亚洲国家的民众自身要承担更多的医疗费用。举个例子,当前美国医疗方面的支出占GDP的比重为15.2%,而中国多年来在公共医疗上的投入不足GDP的1%。
瑞银的研究表明,亚洲国家储蓄率平均水平的确接近OECD国家平均值的两倍+但如果将家庭储蓄,养老金、医疗保险合起来作一个综合衡量,亚洲国家的整体储蓄率甚至要低于OECD国家的平均水平。
中国的储蓄率上升较快,这得益于居民收入水平的快速提高,但另一方面,我们也要看到,中国近几年储蓄率的提高很大程度上归功于国家和企业储蓄占GDP比重的提升。最近几年,居民收人的增加要大幅落后于国家财政收入和企业利润的增速。更为重要的是,居民的收入又存在二元现象,过去几年,城镇居民收人增速高于农村居民收入,城乡居民收入比从1978年的2.57:1上升至去年的3.3:1。农村居民的消费刚性更强,就单位收入而言,农村居民的消费比例要高于城镇居民。城镇居民更偏好储蓄,而城镇居民收入增速更快,这也导致了储蓄率的提升。
在全球金融危机发生后,中国经济的发展继续靠外需的老路已经越走越窄,内需的开发是当务之急。而要提升内需,适当降低储蓄率是必要的,这就需要政府逐步增加在居民养老和医疗上面的投入,同时改善社会的收入分配结构。笔者认为,政府当前最易操作而效果显著的是增加养老和医疗的政府投入。政府在这方面多花费1元钱,带动的社会消费效果可能远不止1元钱。因为在不确定性存在的情况下。本来只需为医疗储蓄1元钱,但个人会因为不确定性而储蓄3元。
总体来看,我国的高储蓄率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医疗养老保障相对不足,城乡收入相对不均基础上的虚高。在不久的将来,希望政府的努力能将虚高的水分挤出,让中国的消费和储蓄回到合适的发展轨道上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