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电大语文愉悦教学气氛的营造策略

2009-11-19王亚梅

新西部下半月 2009年10期

王亚梅

【摘 要】 本文从注意培养主体意识、创设感染的情境、创设宽松的学习环境和结合适当激励的手段四个方面,浅析了电大语文愉悦教学气氛的营造策略。

【关键词】 电大语文;愉悦教学;营造策略

要学好语文,不仅要求学生具有一定智力水平,而且要求学生具有良好的非智力因素,在教学中,教师不仅应该注意培养学生的能力因素,而且要注意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笔者认为:电大语文教师有责任也有可能为学生创造学习语文的愉悦,让他们变苦学、厌学为乐学。基于这样的认识,笔者在语文教学中重视对电大生从心理愉悦因素的培养中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努力创造良好的教学氛围,收到了一定的成效。

一、注意培养主体意识

心理学告诉我们,自我意识是指个体对自己的存在,对自己在环境中所处的地位,对自己与周围人们和事物的关系,对自己的思想行为,对自己的过去、现在和将来,以及事物的真正含义诸方面的认识和理解。自我意识具有强大的力量及作用,可以调控一个人的思想和行为,是人的个体系统的“调节器”。学生是学习认识活动的主体,一切教育教学的影响,只有通过学生自身的活动才能为其接受。苏霍姆林斯基说:“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当一个人不仅在认识世界,而且在认识自我的时候,就能够形成兴趣。”

因此,在课堂上必须把学生摆在主体位置上,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让他们自己去学,主动去学,独立探讨,猎取知识,从中真正体验到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产生自我肯定的体验,把学习看成是一项既紧张又愉快的求知增能活动,自觉积极投入到学习中去。

二、创设感染情境

所谓情境感染即情感心理交流过程。人的情绪和情感总是相互感染的,教学活动既是知识、信息的交流过程,又是教师、教材、学生情感的交流过程,对语文教学来说,就是学生为教师的讲授所陶醉、所感染。语文教师如能在教学中创设感染情境,教之生情,授之生趣,充分发挥语文教学的感染力,这必定是一种高层次的愉悦。情感具有感染功能,它能提高课堂情绪的兴奋性和对教学内容的接受性。语文教材有很多抒情名篇,备课时应注意这类教材的最大特点—“情”,备出情来,充满激情地进行教学,在情感渲染下,学生学习自然会充满兴趣。有些教材情节跌宕,趣味横生,教学时应在趣味性的基础上向深处开掘,把趣味引起的学习课文的浅层兴趣引向深层兴趣。教学时,还要注意挖掘教材中美之所在、引导学生去发现,感受作品中蕴含着的美,让学生置身于艺术美的境界之中。例如,一位教师在教学《雷雨》时是这样做的:在教学之前,给学生布置分角色朗读的任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调动起来了,他们把教师的教学磁带借去,自觉的模仿录音对话,还把自己的朗读录成音,自我修正,互相促进。结果,有不少同学能惟妙惟肖扮演剧中的角色,口头表达能力得到了提高。为了让学生全面把握剧情,深入理解错综复杂的矛盾冲突,教师借来《雷雨》录像带指导学生在课外观看,在观看过程中,学生为台词的音乐美所吸引,为人物的悲剧美而震撼,为剧本的结构美而叹息,为角色的艺术美而陶醉,学生学习语文积极性因此大为提高,课堂讨论踊跃发言。随着一篇篇课文的学习,一处处美的发现,学生得到了美的享受。感受到学习的愉悦,积极性必然会大为提高。

三、创设宽松学习环境

我们要使学生乐学,就必须努力营造一种师生共同平等的民主和谐的气氛。没有教师的民主就没有学生的创新,从心理环境讲,学生的学习探索需要宽松的环境,不应有太多的限制和束缚,让学生能自由自在地学习探索。教师的民主可以创设一种宽松的学习环境,民主的前提是容许学生持有异议,展示其个性,教师不搞“一言堂”和“家长制”形成尊重学生的独创见解的课堂学习环境。

四、结合适当激励手段

电大学生有一种强烈的心理需求:受人重视。教师如能恰如其分地运用激励,就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励的根本在于肯定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的信心。老师倾注了殷切的期待,会作用于学生的内心世界,学生从中获得力量,进而形成激发和驱动,于是老师的期待转化成为学生的“自信”。

我们经常可以看一到这样的情况:那些学习好的学生,由于在学习中经常取得成功,经常受到关照和表扬因而表现出学习兴趣十分浓厚;而那些学习差的学生,本应加倍努力学习,但由于失败,再加上经常受到冷落,批评甚至斥责,因而学习情绪低落。其实,学习成绩差的学生不一定智力就差,他们也有自尊心,好胜心。只要我们转变观念,尊重他们,热爱他们,注意培养他们的成就感,施以必要的鼓励,制订合适教学目标等,就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学习有所进步。教师要特别注意经常把鼓励学生学习中取得的点滴进步,使无论学习好的学生或差的学生都享受到学习进步的快乐,从内心产生一种自我追求,推动自己自觉努力学习。这样,每一个学生就必定会在愉悦中不断地获得进步。

【参考文献】

[1] 许晓.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中学语文教学的启示[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2.03.

[2] 夏本成.论语文问题解决[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5.03.

[3] 解文星.组织策略在高中语文专题复习中的应用[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6.03.

[4] 蒲儒刿.解读文学鉴赏中的想象力[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3.03.

[5] 屠荣生.师生沟通的心理攻略.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1.

[6] 刘萍、尹德谟.浅析双元结构理论指导下的大学语文阅读理解教学[J].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S1.

[7] 黄玉梅.以生为本,潜移默化——谈职高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考试周刊,2009.19.

[8] 黄贵英.思想政治教育视野下的高校学风建设[J].重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02.

[9] 读写结合,以生为本——由.美国语文.教材中的课后习题设计引发的思考-现代语文(教学研究),2008(1).

[10] 朱文军.中学生语文学习的心理分析及其能力培养[J].滁州学院学报,200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