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警惕第一根稻草 什么是“做东西”

2009-11-19郭韶明

晚报文萃·开心版 2009年18期
关键词:稻草底线窗户

郭韶明

不久前看到一个女孩的苦恼。

她的各路朋友总是找她借钱,一般她都不拒绝,也不是什么大数目。可是,好像所有人都闻到了这个气息,最后,连刚刚交换名片的陌生人都开口借钱,搞得她相当苦闷。借吧?自己很多地方也需要用钱。不借吧?又担心形象受损。

一个朋友讲起她的心事。

她觉得自己就是公司里填缺补漏的万金油。谁家里出点小事,谁的差不想出,谁身体不舒服了,谁不想加班,肯定都落到她头上。最后,连别人要约会,要逛街,都能成为她替人留在办公室的理由。她很伤心:怎么每个人都心安理得地欺负她?

两件事放在一起,想说的是,其实女孩和我的朋友,都有机会阻止局面向糟糕的方向发展。可是她们都没有,或者不愿意,而是不断地让步,直到局面糟糕透顶,自己无法收场。

心理学上有个现象叫做“破窗效应”。就是说,如果有人打破了一幢建筑物的窗户,而这扇窗户得不到及时维修,那么,别人就可能受到某些暗示性的纵容,去打烂更多的窗户。

人际交往也一样。我们都等着别人将第一扇窗户打破,然后再没有任何负担地去打破其他的窗户。

比如,公司里有一个人比较好说话,那么身边的人则容易向他提出要求。如果这种要求得到积极回应,肯定会有下次。一次又一次之后,这个人就会变成“好人。当周围的其他人遇到麻烦时,也会向他伸手。因为他们断定,这个人肯定不会拒绝自己,所以,他们会肆无忌惮地提出更多要求。

同理。如果你有借钱给别人的先例,不仅同一个人会不断向你提借钱的事,这个消息还会传遍你所在的圈子,当你的任何一个朋友急需用钱的时候,都会首先想起你。他们才不管你是否拮据,他们的诉求是能借到钱!

任何一种不良现象的存在,都传递着一种信息,这种信息会导致不良现象的无限扩展;任何坏事,如果在开始时没有加以阻止,一旦形成风气,想改已经后悔莫及。

所以,无论在什么状态下,无论对谁,都慎开第一扇破窗。如果第一扇窗户在不自知的时候打破了,当机立断及时修补无疑是明智之选。

你已经放弃自己的原则做了一件事,那当第二件事到来时,不妨扭转一下局面,建立起自己的底线。当你真正建立起自己的底线时,别人一定不敢轻易触碰。因为,你让别人知道,你这里不是畅通无阻,而是有钉子,碰着了对谁都没好处。你还可以把别人的要求打一个折扣回馈给他,那么,下回他自然会要求得少一些。因为开口之前,他起码会想一想,自己遭到拒绝的几率有多大。

人与人的交往就是这样,双方都在不断试探彼此的底线,然后在一个不能前进的地方停住,划一道线,彼此相安无事。所以,一些看起来是偶然的、轻微的“妥协”,如果你没有警觉并加以矫正,只会纵容更多的人“去打烂更多的窗户”。人们从来不会想到,情况已经足够坏了,所以,我要适可而止;这个人已经足够可怜了,我不能再欺负他了。

为什么最后一根稻草能压死人?因为之前老给一个人加稻草,他也没什么反应,他能忍,一声不吭,人家就觉得还可以继续给他加,直到他倒下毙命,别人还很奇怪,没觉得有什么呀,他不一直这样吗?

没人告诉他,需要警惕第一根稻草。

什么是“做东西”

刘迪

在日语里,“做东西”与“制造”的意思有很大不同。这个词更强调动手与经验性,包含不可言传的技术秘诀的意味。日本许多小学中学,都设有“动手”教室。学生可在那里做木工、设计、绘画,甚至做陶器。日本政府以及舆论总是呼吁要重视“做东西”的传统。为了不让传统丧失,日本甚至建了一所“做东西”大学。

在日本人看来,自己国家的产业竞争力很大程度来自于“做东西”。他们认为,这种生产是建立在师徒传承、长期现场工作的基础之上的。

一位在中日间做电子元件生意的中国人曾对笔者说,日本人使用的机器国内都有,可我们却造不出日本那样精密的元件。日本人“做东西”的传统,本身就存在一种对创意的不懈追求和对产品精益求精的要求。

日本产业中的创意,不是凭空发明的,而是依靠组织力量、依靠代代传承与积累。在日本公司之中,存在一种集团文化。他们常常为了一件很小的事情展开充分讨论,集中大家的智慧。20世纪90年代初,丰田公司为了应对经济危机,关闭了生产线,但没有裁员,而是把富余的人员集中起来,让他们出主意,为公司节约开支。有的建议也许在别人看来微不足道,甚至有些可笑,但没有一个人会嘲笑这些意见。

在日本,不论学生俱乐部或是产业组织,其创意活动的基础都是团体。日本的专家常常研究一个非常微小的题目,并为此竭其一生。他们个人的想法,往往最后都作为集体智慧表现出来。这种集团智慧,极大地增强了日本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猜你喜欢

稻草底线窗户
坚决守住廉洁底线
真相与底线
有趣的稻草艺术
底线①
擦窗户
一根稻草的经历
赶 集
窗户知多少
一根稻草的经历
贴窗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