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进喜:了不起的“油田铁人”
2009-11-18
1950年春天,王进喜通过考试,成为新中国第一代钻井工人。艰苦的钻井生产实践,锻炼了他坚韧不拔的性格。
一次,在北京街头,王进喜看到大街上的公共汽车车顶上背着一个大包,便好奇地问那包里装的是什么。身边的人告诉他:“那是煤气包,因为没有汽油,汽车烧的是煤气。”王进喜感到一种莫大的耻辱。原来,祖国石油的缺乏竟然如此严重。“煤气包事件”惊醒了王进喜。他多次对丁友说:“没有石油,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海上行的,都要瘫痪。没有石油,国家有压力,我们要自觉地替国家承担这个压力,这是我们石油工人的责任啊!”
1960年,我国石油战线集中优势兵力,在大庆展开一场规模空前的石油大会战。王进喜率领1205钻井队,从玉门千里迢迢赶到大庆。
当时,大庆狂风呼号,滴水成冰。几万人汇集到大荒原上,面临着许多难以想象的困难。就是在这样艰难的条件下,王进喜带领工人,用滚杠加撬杠,靠双手和肩膀,奋战3天3夜后,38米高的井架迎着寒风矗立在荒原上。要开钻了,可水管还没有接通。王进喜果断地决定人工取水。有人质疑:“真是疯了,有哪个国家端水打井?”“有,中国!”王进喜坚定地说。就这样,他和工友们到老远的地方破冰取水,硬是用脸盆、水桶,一盆盆、一桶桶地往井场运了50吨水。
经过5天没日没夜的奋战,大庆会战的第一口井终于喷出了乌黑发亮的原油。随后的10个月里,王进喜率领钻井队,克服重重困难,创造了年进尺10万米的奇迹。
一次,王进喜被钻杆砸伤了腿。他休息片刻后,拄着拐杖出现在工地上。这天,突然出现井喷。当时没有压井用的重晶粉,王进喜当即决定用水泥代替。成袋的水泥倒入泥浆池却搅拌不开,王进喜甩掉拐杖,奋不顾身跳进齐腰深的泥浆池,用身体搅拌水泥。井喷终于被制服,可是王进喜累得站不起来了。
王进喜的“铁人事迹”迅速传开,大庆掀起了“学铁人、做铁人”的热潮。
1960年6月1日,大庆油田首车原油外运。1960年底,大庆油田生产原油97万吨。
3年后,大庆油田会战结束,中国结束了用“洋油”的时代,基本实现石油自给。
这些简简单单的数据背后,凝聚着千千万万以王进喜为代表的石油工人的智慧和汗水。全国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工业学大庆”运动。
点评:
王进喜为祖国的石油事业奋战了一生。他身上的铁人精神,激励了一代代石油工人.也成为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宝贵精神财富。他是一名普通的石油工人,也是一位为国家分忧解难、顶天立地的民族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