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诗性情怀深深地爱上“南高原”
2009-11-18胥佑良
胥佑良
只有“用自己的眼睛,去看别人见过的东西,在别人司空见惯的东西上能够发现出美来”(罗丹语),才能成为艺术大师。中国作协会员、著名彝族诗人周祖平就是在别人司空见惯的东西上发现了美鉴别了美,创作了一首又一首精美的诗歌,出版了一本又一本令人鼓舞的诗集。
不管是在深远的历史文化长河里,还是在多元的当代文化中,中国诗歌总是凝聚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内涵,并带着自身的鲜明文化属性和时代特征。
著名的现代诗人艾青在1938年11月7日创作《我爱这土地》时写到:“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艾青前辈的爱国诗篇诞生后,强烈地震撼着千千万万读者的心灵,在那个社会动荡、民族危机和民众苦难的年代,让很多民众坚强不屈地站立起来,部分读者站成了中华民族的脊梁。
当代著名彝族诗人周祖平,一直以满腔的诗性情怀讴歌与爱恋着南高原,应该是“为什么我心灵中总有书写不尽的诗歌?为什么我的眼睛里总是鲜活着望不尽美景的南高原……/‘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周祖平先生满怀着南高原的诗篇,从彝族家门走出彝族村寨,然后穿越壮山苗岭,走上博大精深的中国诗坛,成为“火把节”的火。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日新月异,如丰收的粮食,如沐浴在金秋十月的阳光,如飘香的八角,如金色的草果花,如三七硕壮的根和红红的饱满籽粒,像边关号角的风采,像盘龙河的滋养,像普者黑的鱼虾与荷花,像桃花源—样的坝美,像“西畴精神”一样的勤劳,……等等,温暖在南高原。
诗集《守望南高原》是继诗集《亲近南高原》、散文集《南高原恋歌》后,周祖平先生出版的又一部力作。阅历丰富的周祖平,长期关怀着、思考着“南高原”这片丰厚的热土,深刻理解着“南高原”的悠久历史文化,用浓烈的感情触摸着“南高原”的山山水水。
《守望南高原》第一辑是“记忆高原”。故乡的独特物产,故乡人的勤劳质朴。多情的瑶山彝寨和壮乡苗岭,给诗人留下深刻的记忆,并为诗人带来丰富多彩的形象和联想。诗人久居闹市,内心却没有远离故土,这一切让诗人创作出许多优美动人的诗歌。
在开篇之作《故乡》中:过去深山中的“羊肠小道。赤脚。马帮。”和“煤油灯。石磨。水碓。刀耕火种。”今天成为了“宽广公路。皮鞋。汽车。电灯。钢磨。碾米机。科技耕地。”及“手机。英特网。”这首诗创作于2001年,诗人轻松地站在“翻越的山山岭岭”上,美好的记忆穿过历史和滋养生命的隧道,以跨入新世纪的美好心愿和激情写出了“滇东南深山腹地的故乡”的历史变迁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大变化,特别是物质和精神上的“饥荒”变成了“择优品尝”,这应该是整个中华民族超越世界其他民族的彻底变化。诗人在这里用白描一样的诗句,让整个南高原的品质“纷纷闪亮登场”。
以诗之名,以歌为体。周祖平用质朴的文字书写记忆中的故事和温暖的情感,把一个热爱生活、相信情感的故乡带到读者面前。《春天纪事》是一幅美丽的春姑娘童乐图。诗人向往着万物生机盎然的春天,勤劳的农民在春天里虽然十分劳累,但他们面对春天是欣喜若狂的,因为“春姑娘来啦”,他们“怀揣着金灿灿的希望”。
《过山雨》体现着故乡的父老乡亲们那种执著的生活风尚,他们面对困境,他们是坚强的,因为他们相信,困境就是“过山雨”,很快就会“过山去”。他们面对“天灾人祸”也能“挺住”,因为灾难就像一阵“过山雨”。同时他们也是清醒而执著的,他们坚守着自己的信仰和民族精神,他们不会让自己的美德像“过山雨、过山去”。于是,诗人总是喜欢《春天,到田野走走》,让清新的田野,“滋润我的心田”和“刷新我呆滞的目光”,使心中的《枯树逢春》,在《金色耕耘》下:
“冬种夏收春种秋收
金秋之后是冬天
不会放弃任何收获的机遇
不会荒废一寸田地
躬耕于希望的田野
把金色的喜悦伸延”
在这里,“金色耕耘”就是“金色的喜悦”和希望的收获,是诗更是现实生活。
细读《夕阳》,脑海里拂之不去的故乡情,“心事重重”润了心,湿了眼,然后“用夕阳,把生活的希望点燃,灶火亮堂心也亮堂”。诗人的思绪一直在时光的心灵里穿行,看着“山妞发亮的眼睛”,在岁月悠悠中,很多散落的歌谣重新串起,余音绕梁。哪怕是《叩问着马关石丫口古堡楼》,“认真阅读历经百年沧桑”,南高原上的“炊烟”也变得无忧无虑,文山依然是“我热恋的故乡”。
《守望南高原》的第二辑是“情思高原”。周祖平先生的高原情思就是以忧患之思、仁者之心和智者之怀,书写着南高原上彝族村寨和壮山苗岭沧桑的时代变迁。以每—个字代表一份情感,以每一行诗代表一份情怀,温暖着南高原,诗人总是静静地感受生活,悄悄地诉说情思,通过形象地透析生活,以飞扬的情思认真编织感人的诗句,温馨着高原人生。不管《冬日碎片》是多么的沧桑,“总有人在寻找,雪般纯洁的情感”。使高原情思在任何时候都能够“成为冬夜里的太阳”,然后“戳穿黑夜”,成为温暖我们的“火塘”和呵护我们的“挡风墙”。
周祖平先生的情怀凝固着南高原上的精神世界和民族文化,它将抽象的、具体的、直觉的、感性的、感悟的高原生活化作凝结生命情感的语言艺术。如《岁末》的种种“清点”,让人警觉,“清点”好了,是新生命的不断地增长,“清点”不好,一定是生命在“霉变”了。如《让位》:
“让位是一种阵痛
一种无法抗拒的规律
一种结束和起始
一种轻松和愉悦
冬天给春天让位……”
一切旧事物都在给新鲜事物“让位”,这就是规律,只有“清清白白做人”,才能“干干脆脆让位”,这才是“阵痛”后的价值,也是一种“新的辉煌”。这是—个大气的民族表现出来的信心和勇气,也是南高原上十分开放的胸怀。
—个民族的文化情怀,总是在其生存环境中以质的形式反映出来,成为具体的特别的景观。周祖平先生力求以生命和爱的光芒,在十分个性化的情感空间里,坚守南高原人文精神的纯净性、抒情性和灵性,让高原精神文化搏动在诗歌的节拍里。并在南高原“这个”特定的社会、文化环境里,敏锐地捕捉时代的足音,创作出真正的诗歌,创作出与社会现实密切关联的诗歌。
如《十月,和平的阳光》中,诗人在“庄严的日子里”,感悟着南高原的“阳光”,理解着整个中国大地的“阳光”,是如此的“火红”与“温暖”,因为历史上的今天,“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从首都北京到南高原“荒山野岭的建设”,都“年年月月美艳如玉”,从长江黄河到文山的盘龙河,拥有一样的“心跳与活力”,这就是文山苗族壮族自治州“和着祖国前进的旋律”,彝族村寨和壮山苗岭与祖国“一步步走向繁荣富强”的旋律,这就是“和平的十月,总会触动着我的灵感,让我信感生活的温暖和芬芳”,因为这是“一个普通的共和国公民,一个普通的彝家汉,温暖幸福之感骄
傲自豪之情”,诗人以个人情怀,写出大“我”的情怀,写出南高原的民族情怀,写出热爱和平的中国情怀。
《逢春》,是一年之计在于春,也是事业的春天,时代的春天,只要“把握住今天和明天”,《边陲儿女的一片真情》才能“相逢在盛世的春天”。
有诗就有歌,有歌就有诗,诗与歌总是不分离,生活离不开诗歌,就如人类离不开歌声。周祖平用心中的诗,唱出南高原的歌。就像《脚手架》的“手拉着手,心连着心”,像《保兴桥》“历经百年风雨”,谋划在历史与现实的长河上,像《七月的彝家山寨》高举着“和平民主的旗帜”,唱着党的颂歌《相约北京》。
《守望南高原》的第三辑是“飘香高原”。物产丰富的南高原,情同手足的南高原。周祖平诗歌中的景,都是南高原上的景,也是南高原上的情。在南高原这片神奇的土地上,神奇的自然景观让人荡气回肠,而长期与当地文化相承与融合的历史和岁月所留下的飘香情怀,源源不断地养育了各族儿女。在诗人的心灵世界里,这一切更让人刻骨铭心。“走进茅坪中越贸易街,走进一种向往”,在这里“和平没有国界,幸福安康是共同理想”就是《茅坪中越贸易街即景》的飘香情怀。
南高原以其鲜明的地域特色和独特的民族特色,极大地丰富和充实了中华文明。周祖平先生写自己身边有特色的东西,表达出对人类的终极关怀。在《天保口岸之晨》中,“村民们的一声吆喝,惊散了轻纱般的晨雾……中越边贸的步履匆匆,提速、提速、再提速”。这就是南高原边关的地域特色和独特的民族特色,勤劳的口岸人民,在和平发展的进程中,造就了:
“我的诗速
怎么也赶不上口岸发展的速度
怎么也赶不上生活演化的速度”
这是伟大的人民创造历史的速度。在《瑶乡猛硐》中写到:“把曾经的灾难和痛苦,甩进山岫,把曾拥有的精、气、神,蓄发、积淀、进发,为历史而存在,为未来而进击”。诗人以“无眠的诗绪”写出了一个民族敢于沉思历史,勇于面对现实,不怕困难,积极向上的精神。诗人以其热情奔放、自由自在的超然心境,高歌着南高原古朴、豪爽的情愫,解读和传递着丰富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如《大地之诗》、《山乡之夜》都集中表现了对人类的终极关怀。
南高原上的彝族,是个崇尚火的民族。作为一种生命意义的火,在南高原上,为寻找真理、爱和自由,渲染着积极向上的精神世界。彝族人民的火,满腔热情的水,生命之火,超越时代之火。诗人在《火把节》中写道:
“这是一个普通的节日
普通的火把普通的人群
普通的弦子普通的舞蹈
普通的歌谣普通的声音
于庭院于街头于草坪
歌声阵阵弦子铮铮
把盛装展示把歌舞展示
把欣喜展示把幸福展示
铮铮的弦子钩走了月儿的魂
悠扬的歌声
撩拨得画眉鸟的喉咙直痒痒
红红的火把一点点
红红的火把一片片
红红的火把燃成圆圆的圈
红红的火把点燃彝山的夜
红红的火把燃红农历六月的天
做事难就难在化腐朽为神奇
难就难在变普通为经典
在那个约定俗成的日子
年年岁岁岁岁年年
在普通的火把节
点燃普通的火把
火红的火把火红的天
火红的日子万万年”
这就是彝族人民的本质特色,她是那么纯厚、那么真实、那么激荡,诗中集中了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和浓郁风情,呈现出高尚民族的人性光彩,同时也是对社会的政治、经济和人文精神作出的生动反映。
《夏日,为母亲剪指甲》和《九月,女儿踏上新的求知路》从内心世界写出了彝家人最本质的东西,表达了作者对南高原上彝族人民的社会文化、生活习惯等方面的深切关怀。
《守望南高原》的第四辑是“遐想高原”。退想,从词面意义上来说,是遇到问题后,长时间、多角度地从远处思索,也是深沉、悠远地思索或想像,或者是长远的思念或指超时空的奇思幻想。南高原的空气总是略带香气,一切都是那么和谐、安宁、美好。诗人面对高山、旷野,擅长发现和思索,并以独特的视角与哲理情趣,凭借劲健、洗练、含蓄、缠绵的文笔,创作出细腻、典雅的诗歌,为广大读者提供—个新的视野,展现—个令人愉悦的新天地,打造着诗歌艺术的引力、张力和魅力。
“天黑了总会亮,被颠倒是非,总会被颠倒过来”,“许多该办的事却未办成,许多不该忘记的事却已忘记民,迎风而立,要有迎风而立的本事,逆流而上,要有逆流而上的胆魄”《记忆碎片》。读起来使人反省、深思、痛惜,又带来光明、希望,同时,鼓舞着人们去创造、改革,传承着诗歌的精神,燃烧着诗歌的火焰。
诗人善于在生活中捕捉诗情画意,用简练质朴的语言,创作出风格清新的诗歌。《田间地头党员的身影》是朴实的,是“三贴近”的。党员真正“走到田间地头”,是为了父老乡亲的笑脸和“大地的丰收”。党员下得去,群众受益多,这是新中国建设成功的法宝。
“看来多平凡,其实不平凡”,《教师颂》背负着“光荣的人民教师”,没有安闲和松懈,“用风雨剥蚀不了责任”,常年积月,“照亮孩子们上学的路”“点燃孩子们绚丽的青春”让南高原的各族儿女,健康成长。这是蓬勃的生命,在灯火遥遥、淳情浓浓中写下的美丽人生。
《普者黑湖畔的彝家汉子》,悠远的想象或思索,超越现实的开阔境界,浓缩了诗歌难得的意境之美,读起来足以让人心绪宁静,忘却了凡间尘絮,放飞了人类的童真心灵,激发起人们热爱生活、珍爱自然等品质。
《颂词:献给2008的文山》写得十分大气,表达对祖国、对人民、对土地的那种深深的爱,以及时代精神的真实再现,她实现诗歌难以现实的抵达和光辉。(书中著名诗人张永权专门对此诗作了精彩的评论)。
历史上,很多精美的古诗词,因为代表着很多人的心声,在宫廷和民间演唱中得以保存和流传。现在很多动人的流行歌词,其实都是优美的现代诗歌,喜欢流行歌曲的人,其实他们是在不知不觉中喜欢了现代诗歌。因此,不管是抒情的叙事的,还是哲理的。好的诗歌总表达了众人心灵深处的东西,是优美的乐章,是大多数^喜欢的。周祖平先生在创作诗歌乐章中,取得了很多成功的宝贵经验。
值得祝贺的是,当我欣赏完《守望南高原》后,很快,我又读到了周祖平先生的新作《滇南边陲小镇河口偶得》,这首诗歌读起来身临其境,就如人在画中游,她是诗歌,也像优美的故事,其中有自然的天籁之音,也有让人回味无穷的哲理之思。但诗歌就是诗歌,小说与散文永远不是诗歌。在此诗中,诗歌变得更加纯粹,生活的原色、原态或生活的实景走进诗歌中,让诗歌真正回归于自然,这是诗人在诗歌创作探索中,又迈出了可贵的步伐!
本栏责编邦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