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住工资协商的“牛鼻子”
2009-11-18舒泰峰费念渠
舒泰峰 费念渠
职工增长一点工资和福利,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但是更大的利益,是企业得到的。
泰州的工资协商是江苏省集体协商的典型缩影。江苏省总工会民主管理部部长殷同喜向《瞭望东方周刊》记者介绍,1995年以后,江苏就在全省各类企业中全面推行集体谈判。到2009年上半年,全省开展工资集体谈判的企业已近17.3万家,覆盖职工人数近867万人,约占全省工会会员总数的62%。
《瞭望东方周刊》:如何总结工资协商的价值?有了这个体制,我们是不是能够避免像吉林通钢这样的一种恶性博弈?
殷同喜:我们江苏省总工会对集体谈判的重要性有一个形象的比喻,叫“牛鼻子”。也就是说,它是实现民生工程---“劳有所得”的一个重要抓手。
“通钢事件”是个案,并没有典型性。从媒体报道看,在酿成这个事实之前没有工人参与的博弈。而后来的所谓“博弈”又是非理性的,从程序到形式都很极端。工资谈判实际上是让职工在诉求表达上有渠道,利益协调有机制,权益实现有保障。
《瞭望东方周刊》:工人会不会有顾虑,万一谈不拢把我裁了怎么办?
殷同喜:这个顾虑是客观存在的。我个人对工资协商有个理解,它的本质和内涵是工人团结起来,在工会的组织下,表达多数工人整体的利益诉求,在兼顾企业利益和职工利益的基础上,协调劳动关系。
现在职工个人和企业签订的劳动合同,是确立劳动关系,而工会和企业协商签订的是集体合同,是调整和规范劳动关系。相较于单个劳动合同,集体合同对工人权益更有保护性。
工资协商可以减少企业因为工资问题而产生劳资矛盾的可能性,还能增强职工对企业的忠诚度、认同感。所以企业是双赢中更大的赢家。可以说,工资协商对企业来说,对内是凝聚工程,对外是形象工程。
江苏常州金坛市是个服装业比较发达的城市,服装业对熟练工人的要求很高。以前服装业老板最怕过年,因为一过年很多工人就不来了。现在金坛市政府在服装产业开展工资协商,工人对工资分配有“话语权”,自己的利益看得见摸得着,年初有预期,年底有兑现,最显著的成效就是留住了熟练工人。
《瞭望东方周刊》:工资协商以后经济增长率有没有提高?全省有没有统计数据?
殷同喜:工资协商对经济增长率的贡献,在全省范围内统计比较困难。2007年我们曾经进行了一次抽样调查。当时全省10万家企业进行了工资协商,我们抽取了一万家企业、5000名厂长经理、10000名普通职工搞了一个抽样调查,证明了工资协商对企业和职工来说的确是双赢。今年上半年我们的统计显示,江苏开展工资协商的企业数同比增加1.5万家,并未因金融危机而受影响。这也显示了工资协商的价值。
《瞭望东方周刊》:今后要继续推进集体合同、集体协商,江苏还有什么难点?
殷同喜:江苏十几万家企业开展了工资协商,涉及近1000万职工,这是很大的成绩。但总体而言,工资协商对企业和职工来说还刚刚起步,在社会上认知也不高,甚至还有诸如工资协商就是涨工资等不少误解。尚有不少企业仍游离在工资协商制度之外。
《瞭望东方周刊》:有评论认为政府推动工资协商的模式,可能会造成政府干预市场经济,你怎么看?
殷同喜:这是个误解。从江苏省来看,政府在推进工资协商中发挥了主导作用,一是对企业进行正面倡导,要求企业对工资分配自主权有一个准确的理解,自主权不等于资方的权,应该劳资双方共同行使。
政府的第二个作用就是通过制定规则,引导企业依法开展工资协商。
第三,政府为企业开展工资协商,提供信息和政策指导,比如确定各地最低工资标准,设立工资增长指导线,发布劳动力价格,发布CPI指数等等,都可以为企业开展工资协商提供依据和参考。
第四,政府对企业加强指导和服务,比如帮助企业经营者转变观念,支持工会组织依法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
政府的这些作用,实际上没有一条是干预企业自主工资分配的。这些工作不到位是政府的缺位,跨过这条线就是越位了。劳资谈判是劳资双方的一个自主调节行为,具体怎么协商,只要合法,政府就不会干预。比如涨工资是涨10%还是15%,只要在工资预警线以下,只要劳资双方协商的过程和结果不与法律法规相抵触,政府是不干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