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财经新闻专业主义:寻找真相

2009-11-17张寒冰

活力 2009年14期
关键词:专业人士可读性诱导

张寒冰

竭尽全力找出全部事实,明白自己的工作就是把这个故事原原本本地讲出来——无论哪一种报道,客观性(即便是相对的客观性)都是首要原则。

作为记者,用专业精神报道财经新闻的要义,最重要的就是站在一个中立的立场,用这个事实隔开你的观点,以客观的方法来报道。

黑色和白色中间,不见得是灰色,而可能正是隐藏的真相。我们做的所有新闻,都希望尽可能和事实接近,这是我们想要达到的目的。

一、真相往往比想象的更精彩

在实际采访中,记者常常用到的一种手法是“诱导”:诱导对方说出一些事实或想法。通常,这种诱导是基于记者已经形成了一个观点,采访不过是找到一个合适的“嘴”把他的观点说出来。但事实是,现实往往比想象的更精彩,而那些急于表达自己观点的记者则往往不能注意到现实的真相。当记者事先抱定一个观点去进行采访时,不但有可能错失更惊人的事实或更精妙的想法,更有可能令报道失之偏颇,甚至最终得出一个荒唐的结论。

对于财经新闻中最重要的调查性报道来说,如果不加以注意,尤其容易陷入这种境地。举个例子,在大冬会开完后,如果做一个关于车辆出行单双号问题的民调,或许90%的人同意单双号出行。可是,那90%投赞成票的人,有多少人自己有车呢?这是典型的多数人对少数人强迫的东西。

通过自身想法得出的结论,或者符合网路上的声音,进而抛出一个惊悚的问题或答案,将某件事推向一个极致,是可以得到眼球和关注度的,但那是以牺牲你最终的核心竞争力来获得的。

在现实社会,如何权衡它?逆潮流而动,可能不合时宜。随波逐流,你很难成为有独特见解的人。此时,以客观为基础的准确,更加需要最大限度被坚持。有时候,一个荒谬的结论会得到赞扬。但无论如何,我们应该选择报道真相。

二、得到真相的方法

得到真相的方法有几种。走专业化道路,就需要你对整个行业、产业,不管从宏观、微观的方面都有一个了解,这件事情要沉下心来做。很多时候,对于财经专业,客观、中立都是建立在专业的基础上,你需要有更多的知识。如果你连要报道的东西都搞不明白,就做新闻,是非常可笑的事情。

但我们总有不明白的时候,或者有失偏颇的时候,专家看似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不过,要慎重。事实上,现在的经济学家,确实是稍微有一些滥的。如果这位经济学家的理论功底很好,那已经非常幸运,可万一他正当着七八个公司的独立董事长,一个星期去两三次培训,压根没有研究的时间,或者他根本就是受雇于某个利益集团,那就很糟糕了。

所谓经济学家,有时候立场不一样,或者在不同的研究领域,一个题目或者数据出来,他并不是研究这个问题的,就不能呈现出一个好的、有效的结果。

多看内部资料,甚至是科学杂志,以及各种文献,有时候比专家更有用处。

同时,我们所有报道的重要事实,一定要2到3个以上的信源。可以写业内人士,但记者本身一定要知道这个消息来自哪里,因为一个小科员说的话和局长说的肯定不能做同等重量来做报道分析。对于非官方渠道的信源,如果拿到“真材实料”很好,但如果只是流言,那最后一定要回到官方去求证。

三、如何呈现真相

真相有时候很复杂,所谓专业人士,就是能把复杂的问题说简单了。在新闻里,就涉及一个可读性的问题。

经济报道往往被认为是枯燥乏味的,是一群专业人士写给另一群专业人士看的东西。但现在,这种局面正在逐渐被改变。尤其随着全球经济危机的深化,没有人不希望多少了解点经济问题,毕竟这涉及自己的钱袋子。

财经新闻应该有工具性,因为它能够提供工具性的价值,一个政策的出台,对行业、对市场有什么影响,一件财经事件出来以后,即使是国外的,对中国有什么影响,会影响哪些方面,最终会落地,这个落地就是会提供工具,提供工具载体是什么?就是可读性。要明白,不要高深,不要炫耀。不能专业人士觉得小儿科,非专业人士看不懂,你吊在中间,上面人看着不顺眼,下面人看不懂,你自己又不明白。

如何让读者了解你想要呈现给他们的真相,是经济报道最后要解决的问题。大多经济报道是冷静的,煽情的、娱乐化的东西比较少,但现在我们多少需要这样的元素在里面,前提是:你不违背基本的新闻原则。

找到可读性和专业性相结合的点,或许还有一段路要走。□

(编辑/永安)

猜你喜欢

专业人士可读性诱导
上市公司披露的社会责任信息“通俗易懂”吗?
可读性
玉米单倍体诱导系XKY—1和XKY—2的选育研究
一类捕食食饵系统中交叉扩散诱导的图灵不稳和斑图
实现价值销售的相关因素浅析
专业人士过失侵权责任论
公益广告招贴的可读性设计分析
包头智能停车诱导系统将建成
我国电子档案长期可读性的障碍分析
看你往哪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