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议哈洽报道如何出彩儿

2009-11-17杨建平高龙彬

活力 2009年14期
关键词:展团大蒜哈尔滨

杨建平 高龙彬

每年6月,哈尔滨国际经济贸易洽谈会的如期召开,就像一次“新闻盛宴”让省内同行在一周的时间里与其亲密接触,每天生产出的哈洽报道“霸道”地占据着各媒体版面。然而,当花季哈洽走过20个年头,媒体人忙得不亦乐乎之时,越来越感到报道的困惑:仿佛除了盯会议、跑程序、抓几个花絮、做几个人物专访之外,再无新意可言。由此一些跑会的记者大喊:“一周下来,累个惨样,出个好稿很难。”

哈洽报道难道真的没了“精彩”?其实不然,只要记者有心发现,摆脱以往思维桎梏,试着从以下几方面做足功课,哈洽报道同样精彩无限。

何谓精彩,就是记者采访出的新闻稿件要“出乎其外,入乎其内”。同题材的新闻事件,记者要站在与众不同的角度,挖掘出引人入胜的新闻,从而放射出强大的思考力,引起社会共鸣,引发人们关注。我们说,一些只会报道现成会议的记者不是好记者,只会描写程序的稿件不是好新闻,也就算不得精彩。

那么如何才能做到精彩泥?美学大师罗丹说:“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今天,受这位富有创新精神的学者启发,我们想说:“新闻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缺少的不是新闻而是缺少发现的眼睛和思考的角度。”有了这只眼睛和思考的角度,精彩将无处不在。下面笔者结合工作实践和大家探讨:哈洽报道如何才能出彩儿。

一、超前策划,带着题目逛会场

哈洽宣传对各家媒体来说无疑是一场硬仗,能不能把“战役”打好,关键看事前的谋划。谋划到位,采访也就到位。象以往那样,大会组委会只会把会议日程和安排分发到记者手中,如果记者只是按部就班地照图索骥,效果可想而知。

因为在熙熙攘攘的展厅中,商家忙着洽谈,工作人员忙着接待领导,没有一个人会低下头来,向你介绍你想要的新闻。

此时如果没有超前策划,提前做好工作预想,带着题目去逛会,也许一天下来,记者只会淹没在人流中。

带着题目去发现和脑袋空空去逛会,采访效果将截然不同,不仅节省了时间,节省了精力还可事半功倍,做出的新闻也会恰到好处,不夹生,不偏倚,给读者以深度引导。

6月14日,哈洽大幕尚未开启,本报记者张春杰获悉受金融危机影响,海南省要来本届哈洽推销海景房。于是她结合平日积累的跑房子的经验和素材,带着读者急需关心的探底沿海房价的意愿,率先做足采访准备。

当推介会召开,现场其他媒体对沿海房还一片茫然之际,她已经以《半数成为候鸟老人冬季居所小户型房最热门——三成海南房龙江人买下》为题,在省内媒体捷足先登,为本报哈洽报道打了个开门红。

二、“拔出萝卜带出泥”,开发新闻的上下左右

在信息时代,新闻竞争不单看重信息数量与传播的速度,更看重的是对重要新闻的处理。重要新闻的处理如要做到“准确、权威、丰富、深入”,就应十分重视对衍生性新闻的开发利用。这好比一块玉,你可以将它刻成国宝级的艺术品,也可以刻成地摊上卖的小摆设。

对哈洽会报道来说,当记者一度忙于跟领导出席各种商品推介会之时,如何透过现象看本质,挖掘新闻表象后面的新闻,成为各位记者比拼的硬实力。

有人说,新闻像是一条游动的鱼,它不是孤立发生的,每一条新闻都有其“上下左右”。这就要求,记者在过去单纯性以报道哈洽政治上不出错,程序报道不落后的思维框架中,必须具备开发和利用衍生性新闻的概念和能力,也就是俗话说的,记者要擅于从会议中“拔出萝卜带出泥”,横向纵向发现其他重要新闻,赋予新闻以新的生命。

今年本报6月19日刊发的《地产蒜难觅踪迹韩国天价蒜抢手——“大蒜之乡的隐忧”》就是一篇开发利用新闻左右,拓展新闻延展性的一篇报道。

18日,记者在参展团中一个不起眼的角落,被韩国展团中一句“大蒜也能黑着吃的”宣传标语所吸引,此时记者不拘泥于对此现象简单报个小消息,而是脑海里一连串地跳出:韩国蒜为什么是黑的、一头蒜要价9元,还疯抢;而“中国大蒜之乡”的阿城区,居然没来参加展会!同是一头蒜,差距咋就这么大?

为了回答出几个“为什么”,记者纵向横向挖掘新闻的延展性,会后跟进调查、采访阿城农委负责人、大蒜产业会长、蒜农,通过深度调查,破解出阿城大蒜受脱毒技术以及外部市场冲击,整个产业陷入发展瓶颈的无奈。第二天,本报道在晚报黄金版面强势推出后,立即引来同行内外的一片叫好,同时也给阿城农业部门带来深深的思考。

三、转换报道倾向,讲述百姓故事

长期以来,哈洽报道总有这样一种误区,哈洽会是政府搭台、企业唱戏,跟老百姓无关。多数见诸报端的稿件呈现的不是轰轰烈烈的大场面会议,就是企业间各个展团的签约数字。而被市民关注的话题少之又少,由此造成老百姓某种程度上对哈洽会的不“感冒”。

今年本报独家刊发的谭启首采写的《太阳岛西区将开发游乐园》一文,视角关注民生、贴近民情、牵住了百姓的兴奋点,为报纸赚来无数普通百姓的眼球。

细数此稿的出炉,正是记者站在会议之中,跳出会议之外发现的民生话题。因为市民懂得“上亿元的签约数字”与“开发游乐园”哪个更适合自己的胃口。

同样,2006年的哈洽,张非非采写的《冰城首张地图回家了》,用老百姓的语言,述说了俄鄂木斯克州展团,展出的1908年出版的哈尔滨史上第一幅市区地图。这张地图带着一百年前哈尔滨的主要建筑物和老街道回家了。报道见报后,老地图勾起了市民对老哈尔滨的无限遐想,许多市民纷纷打电话要亲眼目睹它的风彩,更想为老哈尔滨重新寻找回它的坐标。

与百姓沟通情感,人情味十足,用百姓的话讲述老百姓眼中的故事。转换“官本位”报道倾向与立场,告别干巴、枯涩的程序报道,无疑也是哈洽会报道的一种新思路。□(编辑/丹桔)

猜你喜欢

展团大蒜哈尔滨
中国参加首尔国际食品展
静听花开
大蒜生长日记
An Affair to Remember
刘派
第68届法兰克福国际书展落幕中国展团精彩亮相
哈尔滨冰雪之旅
伦敦书展开幕 中国展团重装亮相
奶奶的生活小窍门
20家中国出版单位精彩亮相第22届东京国际书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