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如何构建生态新闻的新格局
2009-11-17刘志刚
刘志刚
加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是我国现阶段建设生态文明必须抓好的两项战略任务,既关系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也关系到中华民族的生存发展。这为生态新闻宣传提出了新的目标、新的任务。我们要按照新闻传播规律办事,按胡锦涛总书记提出增强新闻报道的亲和力、吸引力、感染力,实现五个创新要求:“创新观念、创新内容、创新形式、创新方法、创新手段”,构建生态新闻宣传的新格局,打造生态新闻的理论体系,强化生态新闻宣传的实践功能,“使新闻宣传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
创新观念。在生态新闻宣传中首先要在全党和全社会树立生态文明的观念,消除中国地大物博、物产丰富、各种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思维定式,通过新闻传媒对传统文明形态特别是工业文明进行深刻反思,形成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以建立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模式、健康合理的消费方式及和睦和谐的人际关系为主要内涵,倡导人类在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追求物质与精神财富的创造和积累。着力树立宣传工作新观念:一是大宣传的观念。要围绕生态建设的工作大局,宣传大事要事,借助各大媒体,做好重大项目,扩大社会影响。二是提高质量和水平的观念。积极参与全省有关生态建设的报道战役,同时结合森工生态建设的实际策划报道战役。三是照规律办事的观念。落实“三贴近”原则,加大宣传反映基层、反映群众、反映行业一线实际的力度,不断总结推出生态建设的典型群体,大力弘扬生态文化。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为当代传媒开创了各异的表现形式,平面媒体、立体媒体、网络媒体、手机媒体等已经呈现融合趋势,这无疑为生态新闻的宣传开辟了广阔的空间路径,我们要在思想上适应新的环境,行动上必须跟上形势,善于采用最新的传播方式来宣传生态建设的成效和业绩。
创新内容。胡锦涛总书记多次强调新闻工作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二为方针”,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三贴近”原则,为传媒找准新闻源头指示了方向,提供了丰富的源泉。生态新闻涉及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在我们的实践中更应不断改进新闻报道的方式方法,深入到生态建设的第一线和为生态建设作着贡献的人民群众中去,发现新闻,挖掘新闻,丰富新闻报道的内容,把最新鲜的和与公众心理最贴近的新闻在第一时间告诉读者。我们要用时代要求审视新闻宣传工作,按照新闻传播规律办事,大力提高生态新闻的舆论引导能力。坚持以人为本,增强生态新闻报道的亲和力、吸引力、感染力,使受众对新闻宣传产生兴趣,使新闻宣传工作达到实际效果。要多报道生态建设一线的工作生活,多反映生态建设的最新信息和动态,多宣传行业中涌现的先进典型,多报道有实在内容、有新闻价值的事情,多听读者意见,多创品牌栏目,把《黑龙江林业报》办出特色,办出风格,增强吸引力,提高竞争力,扩大影响力。
创新形式。新闻的表现形式应是多样的、生动的和富有创造性的。1991年,杭州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新闻报道形式大全》一书中说:我国目前新闻报道形式一共有60种。在最近再版的一书中已发展到近百种。但是我们现在的报道形式特别是生态新闻的报道形式还是比较单一,消息、通讯、照片老三件,长此形成了公式化、模式化,使生态建设大量丰富的新闻事实,由于受新闻形式的桎梏制约限制了新闻价值。在生态新闻宣传中要发挥新闻的多种表现形式,像马克思说的那样:“人们要求的东西——形式和内容都新。”报道方法的单一化和简单化,使生态新闻在受众中产生不了轰动的效应。因此,必须改进方法,使之更具吸引力、感染力。其一,善于用事实说话、用典型说话、用群众熟悉的语言和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搞好宣传教育;其二,提高生态新闻报道的感召力,不断改革创新,增强生态新闻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以提高生态新闻宣传的吸引力、感召力和战斗力;其三,注重改进文风,使生态新闻宣传的报道言之有物、生动鲜活,以简洁的语言、短小的篇幅、丰富的内容、深刻的思想来反映生态建设的经验典型。□
(编辑/刘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