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区的生态建设和替代产业
2009-11-17孙本栋
孙本栋
现代林业观点认为,森林资源本身具有多功能的特征。由于社会经济水平的差异,特定区域产业结构的制约,不同区域和利益主体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对森林的主导需求是有差异的。同时,由于森林所处地理区域特征、林地生产能力、森林结构及质量等森林生态系统本身差异性的客观存在,共同决定了森林经营者应根据现实或潜在森林资源所在地区生态环境保护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按不同的经营目标进行分类和空间定位,并采取相应的技术措施,利用经济、行政和法律等手段进行经营管理。据此,我们确定了以森林分类经营为基础,以建设完备的森林生态体系和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为目标,以实现可持续发展为目的的林业发展总体思路。
一、战略目标和布局优化
一个国家要保持良好而稳定的生态系统,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生态保障,森林覆盖率应达到或接近30%,而且,要求森林分布均匀、结构合理稳定。根据这一科研结果要求,我国已确定:力争到2010年,使我国森林覆盖系达到19%以上;到2020年,达到23%以上;到2050年,达到并稳定在26%以上。基本上实现山川秀美,生态建设步入良性循环,林产品供需矛盾得到缓解,形成比较完备的森林生态体系和比较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
这一战略目标的确定,要求我们的林业产业必须实现一个跨越式发展,必须一代接一代不懈地努力坚持下去。就当前来讲,调整产业结构、优化生产力布局已成为当务之急,也是一个最现实的选择。
首先,要抓好重点工程项目建设,优化生态布局。在稳步推进退耕还林工程,继续抓好“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加强野生动植物保护,扩大自然保护区面积,实施加速发展产林基地建设等重点工程的同时,要突出抓好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的实施。用动态可比价格适当增加“天保工程”的投资,加大对天然林采伐管理的力度,实行严格保护、积极培育、保育结合,休养生息,尽快扭转森林资源逆向演替的趋势。
其次,加快林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优化林业产业布局。适应生态建设和市场需求的变化,推动产业重组,优化资源配置,加快形成以森林资源培育为基础、以精深加工为带动、以科技进步为支撑的林业发展新格局。以林区的多种资源为依托,发挥林区优势,突出发展生态旅游、绿色食品、特色养殖、中药材培植及加工、林木产品精深加工等新兴替代产业和产品,向市场化、专业化、特色化、集团化、产业化发展,以提高林业产业水平。
二、突出生态主体地位
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森林资源日趋匮乏,生态环境日益恶化,人均森林资源少,且多为中、幼龄林,森林资源状况难以维持生态平衡。对此,国家投入大量资金,实施了“六大生态建设”工程。“六大生态建设”工程的开展,为森工林区带来了生机与活力,仅就黑龙江森工林区来看,森林资源状况已发生了可喜的变化,区域经济、社会状况,也有了很大的改观,森林资源得到了明显的恢复。
现代林业观点认为:森林向人类提供的资源是持续性、多层次、多目标的,包括生态环境和丰富的生物资源。目前,对非木材产品的利用已成为森工林区产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非木材产品的采集、种植还为林区的就业提供了广泛的途径和出路。非木材产品的采集和种植,不但可以缓解对森林植被的破坏,结合对重要经济动、植物的品种改良及人工栽培、养殖和经营,还将大大推进林区的经济发展,建立起林区的生态产业。
森林多资源的特性,为森工林区发展林、副、特产品和绿色食品提供了坚实雄厚的基础,是森工林区发展生态产业,并促其成为替代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的重要保障。更值得提及的,是森林生态旅游的发展,已成为森林生态产业的重要组织部分。
三、发展替代支柱产业
我国人口众多,物质资源始终是限制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在建设完备的森林生态体系同时,着力建设好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发展、提升、优化木材加工工业,是森工林区产业的主体,对优化区域国民经济的结构、保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推动林区建设、增加劳动就业机会、加速林区现代化进程,都是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就黑龙江省来说,经多年建设,已具备了相当实力的木材深加工工业基础,全省森工林区活立木总蓄积量占全国有林区面积的1/4强,总经营面积也占到1/4以上,在木材采运、锯材加工、人造板生产方面,已形成了相当的生产能力。在着力核定森林采伐量的条件下,发展木材综合利用增加产品产量,调整产业结构。通过发展精、深加工和增加加工层次、延伸产业链条来提高产品的附加值,不失为一个现实的选择。
正如前面所说到的,加快林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优化林业产业布局要适应生态建设和市场需求的变化,要以林区的多种资源为依托,发挥林区优势,突出发展生态旅游、绿色食品、特色种植、特色养殖、中药材培植及加工、林木产品的精深加工等新兴产业,逐步形成规模,成为森工林区经济的支柱产业。
□
(编辑/穆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