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实践与思考
2009-11-17丁巨峰张桂凤
丁巨峰 张桂凤
几年来,随着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不断优化,以及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一方面,农村劳动力的大规模转移极大地促进了城乡统筹发展;另一方面,农村还有大量剩余劳动力,需要转移。冷静分析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状况及影响转移的制约因素,积极引导农村劳动力合理流动,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做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抓好劳动力转移培训
讷河市是一个农业大县,也是一个劳动力资源大县。市委、市政府认真组织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项目,着力构建“政府推动、部门监管、学校主办、农民受益”的工作机制,整合培训资源,广泛宣传引导,创新工作载体,强化服务措施,加强组织领导,大力促进技能培训与转移就业,不断做大做强劳务经济。2008年全市外出务工劳动力达到14.5万人,当年农民人均增收1 802元。此外,大批外出务工人员还带回了大量的信息、技术、项目。仅近几年,全市回乡创办企业、投资基础设施建设的就有18人,投资总额达800多万元。可以说,做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是促进农民就业、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是提高农民素质、培育新型农民的有效方法;是促进土地流转,适度规模经营的必由之路。总而言之,做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然选择。
二、抓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必须解决二个关键问题
一是搭建服务平台。保障农村劳动力在转移中走向富裕。要加强宣传,营造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浓厚氛围。针对农村劳动力就业信息闭塞的问题,要采取多种形式发布就业信息,确保就业信息畅通,通过宣传引导、收入对比、维权承诺,让农民对外出打工动心、称心、放心。要送岗到家,确保农村劳动力求职有门。要建立岗位资源信息库。将用工信息分门别类统统录入微机,实行市、乡镇、村三级联网,农村劳动力不需要四处奔波,到处碰壁,在网上便可找到自己需要的岗位。同时,政府还要定期举行劳动力转移培训现场招聘活动,在农民家门口传递用工信息、搭建就业金桥,帮助劳动者开辟就业捷径。要维护权益,保障农村劳动力转移无忧。为了从根本上消除农村劳动力务工求职的顾虑,要建立就业输出体系,实行就业、权益保护一条龙服务。对于拖欠克扣农民工资、不签劳动合同等侵犯农民工权益的行为,制定预防措施;同时帮助外出打工农民在人员比较集中的城市,建立“同乡会”、“服务站”,协助劳动部门对侵害农民工权益的事件,确保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顺利进行。
二是狠抓技能培训。让农村劳动力靠提高素质实现转移就业.转移农村劳动力,提高劳动者素质是关键。我市有26万农村劳动力,其中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就占了30%,没有接受技能培训的接近89%。文化程度低、职业技能缺乏已成为制约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主要问题。因此,要教育引导农民,积极参加职业技能培训。切实加强对农民的教育引导,加强招生的宣传组织,加强对困难农民的财政支持。要加大资金投入,建好培训基地。要充分发挥培训基地的作用,以政府投入为主,动员社会力量,把培训基地建设好,让培训学员真正在基地能够学到真本领,到工厂就能够顺利上岗。要建立农村职业培训与劳动力转移的衔接机制,根据劳务市场和用工单位的需要,合理确定培训专业和培训规模,进行有针对性、有计划性地培养输出,力争培训一个转移就业一个。
三、做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必须注重工作方法,做到真抓实干
客观地说,几年来的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工作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大力发展劳务经济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项重大举措。因此,我们必须履行职责,讲究工作方法,真抓实干,在企业和农民之间架起一座金色的桥梁,促进农村劳动力有序规模的转移。
一是政府推动与市场运作的关系。政府应充分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遵循市场经济规律,着重在资源整合、信息共享、培训教育、创业环境、维权保障等方面提供及时有效的服务;同时,大力发展劳务中介组织,形成开放有序、管理规范的劳动力转移社会化服务体系。
二是技能培训与转移就业的关系。培训是手段,转移是目的。农民工有了一技之长,既能方便找到工作,又能获得较高的工资待遇。必须抓好农民工的培训。既要根据用人单位的需要,抓好就业技能订单培训,又要开展基本常识,法律维权知识的培训;既要抓好长期、中期、短期培训,实现及时转移,又要着眼长远,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和本领,实现适时转移,使之长短结合,持续发展。
三是外出就业与乡村发展的关系。要充分关心和解决好外出务工人员的留守老人、妇女、儿童生活不便、生产有困难、上学不放心等问题,让外出农民放心务工;要建立和健全依法、自愿、有偿的机制,加快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序流转,使外出务工农民的土地向大户集中,实现适度的规模经营,让在家种田的农民也能提高收入;要积极引导回乡投资创业,为乡村发展注入新的活力,更好更快地发展家乡经济,促进城乡共同发展。□
(编辑/丹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