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纲要》指导下的幼儿社会交往能力的培养
2009-11-17马丹君
马丹君
【摘 要】幼儿阶段的社会交往能力会对幼儿的未来的社会生活以及学习工作产生深远的影响。《新纲要》为幼儿社会领域发展的教育目标指明了方向。对此,作为幼儿教育工作者,应从专门的教育活动、随机教育和家园合作三个方面努力培养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
【关键词】幼儿 新纲要 社会交往能力
社会交往是人的社会性技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实现社会化的必要途径。幼儿的社会交往是幼儿与周围人相互交流信息、交流情感的过程,它对幼儿个性、情绪情感、心理健康、认知等方面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幼儿阶段的社会性发展和社会化水平会深深地、长远地影响幼儿将来的社会生活的学习工作。《新纲要》中社会领域的教育目标体现出,通过此领域的各种教育活动,要帮助学前幼儿与周围人交往、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形成情感联系,要引导学前幼儿逐渐将现行的各种社会规范和价值标准内化,以逐渐形成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并且能够逐渐在社会中独立生存、不断发展,充分体现了教育的根本目的,即通过教育使个体成为能够适应社会、参与社会生活,在社会中独立生存和发展的成熟的人。《新纲要》中对幼儿社会领域发展的目标阐述,又充分体现出对幼儿现有身心发展水平和幼儿将来可能的发展的尊重,体现了学前教育的特点,又为我们教师科学、合理、有效地进行社会领域的教育指明了方向。
但幼儿生活经验有限,因而不免缺乏在集体生活中独立地交往、生存的能力、缺乏主动适应环境的意识。面对幼儿交往能力的不足,作为启蒙老师的我感到责任重大。经过我对幼儿社会交往这个课题的研究,我觉得可以概括为三大方面:专门的教育活动、随机教育和家园合作。这三个方面的教育各有特色,各有专长,而且互相联系、互相补充,共同为幼儿社会交往能力的培养提供帮助。
一、专门的教育活动
老师根据教育目的和教育计划及本班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和特点,选择合适的教育内容,采取合理的教育方式和方法,对幼儿进行社会交往能力培养。例如,对于刚入园的孩子,我组织一些有利于孩子们认识幼儿园、认识小朋友的教育活动,去参观我们幼儿园的动、植物角,去观看中大班哥哥姐姐们做操做游戏等,帮助孩子们尽快适应幼儿园的生活;针对孩子们霸道,不知谦让等行为,我将各个主题也渗透到其中,比如在“我的好朋友”教育活动中,帮助孩子们认识到同伴友好相处的重要性以及如何与小朋友相处等,将孩子们的兴趣和需要以及《新纲要》中的社会教育目标结合起来,使孩子不断增进社会认知,产生社会情感,形成良好的社会行为习惯等。
游戏是幼儿最喜爱、最能发挥主体性的活动,游戏本身就是他们认识社会、参与社会生活的一种独特方式。通过游戏,不仅可以满足幼儿参加成人生活的愿望,而且对于他们的社会交往等都有其他教育形式不可替代的作用。例如,幼儿戴上大檐帽就认为自己成了“警察”,指挥起“交通”来;手里拿个圆圈类的东西就成了“司机”,嘴里“嘀嘀嘟嘟”地开起汽车来;在区域游戏里,孩子在“娃娃家”里做饭,忽然“门铃”响了,孩子们就会把自己当成主人自己去招待客人……幼儿在游戏中体验到了社会生活的快乐,学会了如何和同伴协商、分配角色、处理纠纷、克服困难,通过游戏明确了处理问题的方法,也在游戏中发展了社会交往能力。
除了以上两种专门社会教育活动的形式,我觉得作为幼儿的老师,也应该以亲切的语言、赞赏的目光、友善的态度、平等的身份与幼儿交往,理解幼儿的各种需要,允许幼儿表达自己的想法和建议。平时我们就创设良好的班级气氛,引导幼儿的人际交往,使幼儿之间的关系融洽、友好,在充满友谊和温馨的班级气氛中,幼儿的良好社会行为才能形成,社会交往能力也会进一步提高。
萍萍是中班插到我们班来的,可能因为她是个女孩子,而且是个外地生,胆子就特别小,虽然班上每一位幼儿都对她非常友善,但面对那么多完全不同的人,她心理上有很大的压力。我就拉拉她的小手,抚摸她的头,微笑着与她说“Good morning ”,努力与她亲近,缩短与她在心理上的距离。每天来园我都会和她说一些她感兴趣的事,然后陪她搭积木、玩橡皮泥,在进行各类游戏中带着她玩,慢慢地,她开始和我说“Good morning” 了,能较响亮地在点名时说“到”,有什么要求能对我表达了,并且和旁边的几个小伙伴开始说笑了,完全适应了幼儿园的生活。看来老师为幼儿创设良好的班级气氛,能使幼儿从教师的态度中感受到老师对她的爱,从而产生亲近老师、热爱老师、相信老师的情感,老师的教育才能产生积极的效果。
二、随机教育
幼儿社会交往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除了老师有目的地进行社会教育活动外,幼儿的日常生活、自由活动等突发事件也蕴含了很多社会教育机会。例如,在孩子入园时,我渗透了礼貌教育,教孩子如何待人接物;进餐时,我渗透了节约粮食以及饮食文化等方面的教育;孩子值日时,我渗透了独立生活、克服困难等教育;当孩子为争夺活动场地或玩具发生了争执,我渗透了团结、友爱的教育,并教给他处理问题的方法;有孩子无法加入到别人的游戏时,我教给他人际交往的技巧;有孩子不愿意参加集体游戏时,我除了鼓励他参加游戏之外,还让其他孩子去邀请他加入游戏,锻炼他的合群性等;有孩子生病了,我引导其他孩子对他进行关心和照顾,激发孩子间的友爱之情等。因此,教师利用一切机会对孩子进行社会教育,不仅可以促进幼儿良好生活习惯和行为习惯的形成,而且有助于幼儿在自主性的交往中形成积极的自我概念,会对他们的心理产生积极的作用,为塑造健康心理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家园合作
自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幼教界都日益重视幼儿和家庭之间的联系与配合,强调家园共育的呼声也越来越高,日本、美国等政府都要求幼儿园要和家庭合作,推进家园共育。就如我们班,有的家长认为孩子在一起会不断地出现争执、打架等现象,干脆不让孩子和其他小孩子玩,跟着大人玩就可以了;还有的家长认为“树大自然直”,教育不教育都差不多;有的家长对社会的看法偏激,无形中影响了孩子对社会的看法;有的家长自己不愿意社交,无形中也缩小孩子的社交范围。这些都会造成孩子社会交往发展的片面、封闭、滞后等不利结果。我根据情况随时进行家访,通过家园联系栏、家长委员会等形式对幼儿有更一步的了解,并指导幼儿在家庭中的社会教育。现在许多家长都愿意和我们一起策划、组织幼儿的教育活动,愿意担任一定的角色,履行一些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