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命行走的方式

2009-11-17成旭梅

新作文·高中版 2009年8期
关键词:史铁生文题文体

成旭梅

主题阐述

写作立足点,无非生命存在姿态的两个观照维度:一方面观照自身,一方面观照外事外物。对生命价值的质疑与探寻,是写作亘古不变的核心命题。

对于本来就缺乏思想资源的中国现代语文教育来说,写作“外势突围”由来久矣。文字的伪圣化与野蛮化成为当下学生写作的两大痼疾。韩军老师曾说“母语教育实质就是精神教育”。写作如何由外势走向内觉,由技术走向人性?如何唤醒学生的内在生命写作,让写作不仅反映为“文字的存在”,更成为“思想活着”、“生命行走”的方式,应成为语文教育人格化的进程中的一个标志化主题。据此,设计“生命”主题作文如下:

生命主题写作设计

在青春的路口,曾经有那么一条小路若隐若现,召唤着我。

母亲拦住我:“那条路走不得。”我不信。

“我就是从那条路走过来的,你还有什么不信?”

“既然你能从那条路上走过来,我为什么不能?”

“我不想让你走弯路。”

“但是我喜欢。而且我不怕。”

母亲心疼地看了我好久,然后叹口气:“好吧,你这个倔强的孩子,那条路很难走,一路小心。”

上路后。我发现母亲没有骗我。那的确是条弯路,我碰壁,摔跟头,有时碰得头破血流,但我不停地走,终于走过采了。坐下来喘息的时候。我看见一个朋友,自然很年轻,正站在我当年的路口,我忍不住喊:“那路走不得。”她不信。

“我母亲就是从那条路上走过来的,我也是。”

“既然你们都从那条路上走过来了,我为什么不能?”

“我不想让你走同样的弯路。”

“但是我喜欢。”

——《选自张爱玲散文选》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的含意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字数800。

生命主题写作设计二

“底层写作”成为21世纪以来最热的写作态势之一,你如何看待“底层”?请结合现实,写出你对“底层”的理解。文体不限,文题自拟,字数800。不作戏剧与诗歌。

生命主题写作设计三

费里尼自传体影片《罗马》结尾庄严声明:“我追求过,我一无所获,但我追求过了。”

黑格尔曾说精神与自由是体验的结果,因为只有亲自体验过的东西才刻骨铭心。

历史可以终结,生命可以终结,但体验是永恒的。体验。成为人类的精神给养,我们为每一次被真诚地追忆的体验而感动。

请以“体验”为话题写一篇文章。文体不限,文题自拟,字数800。不作戏剧与诗歌。

生命主题写作设计四

在古历史的卷宗里,充斥其间的“人性”和“困境”烙上了“伟人”和“名人”的印记。余秋雨说:“堂皇而激烈的命题,竟然普及社会,渗透于历史,而事实上这些命题出现的概率究竟有多大,而且又有多少真实性呢?与之相反,有关一个普通人的存在状态,有关日常生活中的种种物件,有关人类周围的植物和动物,有关世俗缝隙、人间情怀,虽然天天遇到,处处遇到。却一直被中国主流文化搁弃着、冷淡着。”

而中国古代私人的景行之作,无论是诗词方面如屈原《离骚》、李白《将进酒》、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还是文赋方面的庄子《秋水》、曹植《洛神赋》、王勃《滕王阁序》抑或是古典四大名著等。在人生苦难困境的体验上无一不呈现个体中心特征。

小人物的人生百态亦被当代文学广泛捕捉,呈现哲学的可体验性。

你如何面对俗世人生百态,请以“遭遇俗世”为话题写一文章,文体不限,文题自拟,字数800。不作戏剧与诗歌。

生命主题写作设计五

后现代主义思潮在中国的出现,使中国的传统文化在继承与发展的问题上产生了裂变。九十年代初,中国小说界面对社会政治经济集体大逃亡。新生代作家中的一股在反对政治附庸的策略上选择了“反英雄”,作家成为小市民的代言人,主题上不再张扬“大我”大纛。手法也不再用宏烛幽,现实世界在文本中以遵循存在主义哲学姿态被接纳。部分以小市民生活为叙事中心的文本反映走向了平庸和都市化,相对应于听雨松间的古典情怀,瞬间的快感成为人们购买的热点。在邱华栋的《手上的星光》中,让主人公在其名片的地址栏中赫然写上“在路上”。在精神的“在路上”现实性当中,当下理性和当下价值受到了质疑,人处在了一种因价值缺席而虚无而痛苦的“边缘处境”。

如何定位当下人的价值,请以“价值”为话题写一篇文章。文体不限,文题自拟,字数800。不作戏剧与诗歌。

生命主题写作设计六

春花秋月、故国不堪回首的忧伤,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的悲壮,嫦娥悔偷灵药、碧海情天牵情的缠绵,醉卧沙场、征战难回的顾念……那些在历史中灵动的美丽情绪,那些在场与不在场的生动情节,那些在有限的时空限制之下无限的精神响应,那些精微幽深思骛八极的文句承载的丰厚与深广的积淀,令人扼腕感喟。立于历史文化之河,逝者如斯,引发你的想象与联想。

请自行选择一个角度,以想象与联想、再现与表现建构文章。文体不限,文题自拟,字数800。不写神话、诗歌、戏剧,不扩写。

生命主题写作设计七

在中国当下文化语境中,都市越来越成为一个聚集点。在当代文本中,“都市”首先是以各种“物”的形式被想象、解构。

袭山山的《戈兰小姐的否定之否定》中,“戈兰”被切割成两个截然不同的形象:一个是洗却铅华、神态慵懒的戈兰,一个是用旗袍式衣裙和恰到好处的化妆包装起来的戈兰。文中的孙先生对第一个戈兰毫无兴趣,对第=个戈兰则心醉神迷。在孙先生眼中,物构成了戈兰的一部分。

在莫言的《你的行为使我恐惧》中,清纯的乡村歌手被都市驯化、电声化、色欲化,充满原始生命力度的歌声连同来自乡村的艺魂、灵魂一起被风干物化。

“都市”不仅被认作一种现代化的物质定向,亦被预想为一种催生新的人文机制或价值系统的媒介。你对都市印象如何?

请对当下都市形色片段展开个性化的感受与思考,作一篇800字文章,文体不限,文题自拟。不作戏剧与诗歌。

范文展示

生命主题二之学生范文

对话史铁生

潘格妮

在大众文化的喧嚣声浪中,史铁生走得从容而坚定。不见任何哗众取宠的热点取材,也无意迎合任何所谓潮流的创作模式,史铁生以一种“遗世而独立”的姿态,平静、诚恳、数十年如一日地在他的轮椅上,酿制一坛坛关于人生的美酒。此酒源于苦难,却因坚强而甘美无比,在对“人生盛宴”背面的审视中,带给读者异样的震撼。

残忍的命运,使史铁生在20岁时就失去了行走的能力,同时也失去了那个他原本可以游刃有余的世界。所幸的是,在人生深渊的边缘,他“遭遇”了地

坛。在那里,枯涩的心灵得以栖居,孤独的冥思浮想连翩。而母亲家门口焦灼等待的理解、古园里茫然寻找的坚毅。给予史铁生更多的感动。“儿子的不幸到母亲那儿是要加倍的。”“她心里太苦了,上帝看她受不住了,就召她回去。”这是地坛给史铁生的启示,也是一个孤苦无助、悔恨交加的儿子对自己最后的安慰。地坛给了史铁生关于母亲的启示,更给了他通过在那里遇到众生万象,去思考更深广的生命价值和苦难意义的机会。

人生总有苦难,苦难的角色总要有人来承担,世界上有人获得幸福的同时也有人丢失了幸福。“就命运而言,休论公道”,史铁生这种对人生的解读态度,使他面对各种苦难和困境时都能以平和与从容来面对。作者在对各种困境、挫折、彷徨、迷惘等的徐徐铺陈中,呈现出他对苦难的逼视和抗争。事实上,苦难并不是人生的悲剧,在苦难面前失去勇气才是人生最大的悲剧。史铁生有着浓厚的悲剧意识,他背靠着虚无,却又面对人世,他一方面看到人生的虚无背景,另一方面又眷恋人生,执着于人生,无论如何要肯定人生。

鲁迅说:“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史铁生正要成为这样一个敢于直面惨淡人生的人。他把生命的残酷和伤痛从“自我”中抽离出来,融入到一个更远大更恢宏的所在,使人生呈现出一种深广的境界和崇高的品质。

“唢呐声在夜空里低吟高唱”,“清清楚楚地听出它响在过去,响在现在,响在未来,回旋飘转亘古不散”。在这融会了过去、现在和未来,融会了死生的时刻里,史铁生让我们看到了包容所有孤独的个体生命在内的更大的生命本相:人生三种不同样态——刚来到人间时是个“哭着喊着闹着要来”的孩子,一见到这个世界便成了“一刻也不想离开”的情人,而在时光的流逝之中,又变成“无可置疑地走向他的安息地,走得任劳任怨”的老人。在他眼里,生命仿佛太阳永远的轮回往复,这一边的太阳才刚落山,那一边的太阳又将升起——这才是永恒生命最动人心魄的画面。

人生意义何在?——它应在对生命意义的探索过程中。生命中可怕的不是痛苦本身,而是对它的态度。期待“他救”中混沌被动地捱过一生并不是有意义的人生,奋力“自救”才是生命从此岸到彼岸的快乐源泉。而“自救”的原则便是:坚强地面对一切苦难。这是一种凛然不可侵犯的姿态,有了这样一种姿态,还有什么苦难不可战胜?还有什么困境不可逾越?史铁生哲学的解析和宽宏的心境,还给人以豁然开朗的启示。它们化解了现实的苦难,传达着绵绵无尽的人生意味,犹如缓缓上升的云梯,引我们去看那灵魂的崇高美景。这种洋溢着生命之美的崇高境界,也成就了史铁生的创作。教师精评:

课文《我与地坛》给予作者启思,在多方收集材料之后,作者以深沉的激情与饱满的哲思,写作了这一则“生命”之文。在当下物质中心、文化缺席的现实中,处于社会边缘的高三学生能有如此认识,实属可贵。

猜你喜欢

史铁生文题文体
另类文体巧谋篇
历时七年精心编纂《史铁生全集》出版
文题
路过史铁生的情感世界
《史铁生作品全编》出版
文题
文题
听史铁生讲故事
考场作文的文体规范
话题作文全功略(三) 符合文体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