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数学教学中学生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

2009-11-17邓海泉

教师·上 2009年7期
关键词:思维能力教材思维

邓海泉

数学课堂教学不仅要使学生获取知识,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学会科学思维的方法,把开发智力、提高技能、培养创造思维能力,有机地融入到教与学的全过程。要做到这一点,教师要深入钻研教材,掌握教材的实质及纵横联系,创造性地对教材知识进行整合和加工。只有在深刻钻研教材的基础上才有可能运用合适的教学方法,为学生提供思考和探索的空间,才能培养和发挥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一、激发兴趣,培养学生的思维意向品质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入门的向导,是求知欲的外在表现,是促进学生思考、探索、激发主动学习、发展创造思维能力的原动力。而学生的兴趣总是在他们的创造欲望得到充分满足时,才能进入最佳状态,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设良好的能激发学生兴趣的情境。例如,教学“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这一几何定理之前,先问学生:“同学们,任意给你们三根木棒,你们能组成三角形吗?”多数学生会不假思索地回答:“能”。然后教师出示三根木棒(长度分别为:10cm、20cm、30cm),问:“能吗?”学生回答:“不能。”教师因势利导:“怎样的三根木棒才能组成三角形呢?”学生分组讨论,议论纷纷,思维活跃,学习兴趣一下子被激发了。再如:在讲解乘方的时候,教师提出问题:“一张足够大的纸,对折50次后有多高?”学生讨论后,教师再告诉他们的结果,令学生想不到会有那么高,好奇心被激发,对学习乘方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激发兴趣既是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又是学生有效学习的动力源泉。教师通过挖掘教材,注重直观教学,利用电教媒体去激情、诱思、释疑,创设动人的教学情境,设置诱人的悬念,激发思维的火花, 促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推动学生努力探索未知事物,学习新内容,从多方面加强思维意向品质的培养。

二、教学生学,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

数学课堂教学,教师是引导者、组织者和合作者。教师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生学。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只有让学生做到真正主动自学、主动思考、主动探索、主动交流、主动实践,学生才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当然,在学生的思维及行动发生障碍时,教师应及时启发和诱导,保证学习活动的顺利开展,让每个学生都能体会问题的发生和形成过程,寻求解决方法。因此教师在教学时,一定要精心设计,及时启发和引导学生,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教师教学时要退出分析问题的舞台,让学生主动分析,寻找规律,展示思路。例如在教学“轴对称图形”这节内容时,教师先展示蜻蜓、蝴蝶等动物图案,让学生欣赏,然后展示等腰三角形、正方形、菱形、圆等几何图形,让学生去观察、去探索、去思考,再将图案发给学生,人人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口交流,互相提出问题,共同探索,整个过程中教师只起组织、引导作用。学生通过动手、交流、思考,发现这些图形的特征,归纳总结出轴对称图形的定义,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数学课堂教学只有这样鼓励学生主动去观察、去动手、去思考,学生才会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创造思维能力才会得到充分发展。

三、科学训练,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练是消化知识、掌握知识、巩固知识的重要一环。练什么?怎么练?教师一定要精心设计。思考、回答问题都是练,而动手训练尤为重要。也就是说,必要的练习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是必不可少的,特别是“一题多解”“一题多变”“巧解妙算”等都有益于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为了掌握和巩固新知识,辨析易混淆的知识点,强化易产生错误的问题,都要进行科学训练。首先要精练,就是训练容量要适度,训练目的要明确,训练题型要有针对性、典型性、启发性,这样才能达到有的放矢、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才能达到理解和掌握新知识,提高创造思维能力的目的。其次要善练,就是要因材施教,做到有类别、有层次、有梯度,对不同水平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训练要求,既要在基本训练中下功夫,又要在综合训练中见成效,循序渐进,提高学生解决问题和创造思维的能力。

总之,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进行学生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是多方面的。只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坚持从实际出发,深入分析教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会学生学习,加强科学训练,设计最佳教学途径,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就能得到培养。

(责任编辑:李再湘)

猜你喜欢

思维能力教材思维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培养思维能力
教材精读
培养思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