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怎样加强中学诗歌鉴赏教学

2009-11-17王永红

教师·上 2009年7期
关键词:品味诗人诗歌

王永红

中国是诗的国度,佳作浩如烟海,名家灿烂如繁星,曾留下无数脍炙人口、令人难忘的美丽诗篇。因此,引导学生进行诗歌鉴赏,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那么,如何搞好诗歌鉴赏教学呢?笔者认为应从如下一些方面着手:

一、按照审美活动的规律分三步鉴赏诗歌

诗歌鉴赏教学作为一种审美活动,也遵循层层深入的原则。唐代诗人王昌龄认为诗歌可以分为物境、情境、意境三种境界,三种境界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体现了意象到意境的融合与升华。据此,在诗歌鉴赏教学中可采取如下三个步骤:

1.想象形象,把握物境

诗歌是用形象和图画说话的艺术。教学中可以启发引导学生想象诗中形象:

比如南宋诗人赵师秀的《约客》:“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读后头脑中就应该想象出青草池塘、雨声、蛙声、夜半待客不至的诗人等这些形象,它是想象诗歌形象画面的基础。

一首好诗就是一幅画境,或是一幕戏景。它往往由几组群体形象组合而成。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就是通过选取秋日傍晚几种有典型特征的景物,进行联缀、叠加,组成不同的画面,给我们展现出一幅萧索苍凉的秋日夕照图。

2.体验情感,把握情境

诗歌是主情的艺术,我国古代即有“诗言志”之说。因此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去体验诗中情感:如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只字不提离别之情,但教师可引导学生从“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这样一幅朋友离去而自己仍久立楼头翘首凝望的形象画面去体验诗人对朋友深深的眷念之情。

又如学习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则可让学生充分调动已有的情感体验,通过类比联想,去深入体验诗中情感。如果他们也曾有过远离家乡、明月之夜辗转不眠的经历,自然会很深切地体味到诗中游子旅居他方,见月思乡的悠悠愁绪。

3.品味意蕴,把握意境

意境是诗歌追求的最高境界。它含蓄蕴藉,须细嚼品味方可领悟。诗歌教学应着重引导学生品味诗歌意境:比如学习王安石的《泊船瓜洲》就可通过诗眼“绿”字去品味诗中意境:在春风的习习吹拂下,江南大地是一派生机勃勃、情趣盎然的美景。又如学习杜牧的《江南春》则可引导学生通过结句“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来品味出诗人对历史兴亡的感叹和对晚唐统治者的讽喻。

二、从语言入手欣赏诗歌

高尔基曾说过:“文学的第一要素是语言。”(《和青年作家谈话》)诗歌尤其是语言的艺术,是语言的精粹。因此,诗歌欣赏须从语言入手。在诗歌鉴赏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细心品读,揣摩体会诗歌形象可感的、意味丰厚的、韵味独特的语言美。

1.欣赏诗歌语言的动态美

中国古代诗人特别讲究用炼字、炼句来增强诗句的动感。例如:“红杏枝头春意闹”(宋祁《玉楼春》)中人格化的“闹”字比原来的“浓”更能表现出红杏挂满枝头,争奇斗妍的盎然春意,只有“闹”字,才能表现出春意的生气和动态美,才能表现出春意的热烈、繁荣气氛,才能使人们调动各种感官的功能去感受春天的美好;“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中“敲”字响中寓静,更显月夜之幽静,使静谧中有生气,比原来的“推”字更能表现静中有动、动静相生的不俗境界。

2.欣赏诗歌语言的色彩美

诗,作为现实世界的折光,应该是多色调的。诗人,总是苦心孤诣地去寻找那些富于色彩的语言,以期淋漓尽致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强有力地感染读者的情绪。一首好诗,总应该是一幅出色的画。如被称为“画中有诗,诗中有画”的王维的《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这首诗极富画面感,读之,犹如走进了一座月色朦胧的恬静清幽的山林,在万籁俱寂的夜里,闲步于春山中。桂花的幽香暗暗袭来,一弯银月冉冉升起,山鸟在春涧中鸣啭。这首诗几乎全由形象构成,色彩清幽而又谐调。再如李清照《如梦令》:“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句中,运用浓烈的表色彩的形容词“绿”“红”展示和渲染出绚丽多彩的审美境界。

3.欣赏诗歌语言的立体美

诗歌语言的立体美表现在画面立体空间的拓展上。例如,读张志和的《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则在眼前自然而然地浮现出如下立体的画面来:前有桃花流水,后有西塞山景,小鸟在高处翩翩飞舞,鱼儿在水中欢快嬉戏,春意盎然,生机勃勃,给人身临其境的美感享受。

4.欣赏诗歌语言的音乐美

音乐美是诗歌艺术的重要因素,它主要表现在节奏的顿挫、韵脚的回环往复和声调音节的和谐搭配上。例如,在李清照的名作《声声慢》中,所选择的语音、文字很具代表性,特别是开篇的十四个叠字“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更称千古绝唱。只要开口一读这满是唇齿音的三句,在独特的音韵节奏中,一种悲戚、辛酸、孤寂、凄凉之感便油然而生。作者在国破家亡、夫死的多重遭际下的愁苦神态,便历历如在眼前了。

三、重视诗歌习诵的作用

多读,是学习语文的一个重要方法,在诗歌学习中的作用就更不用说了,往往在一遍遍的习诵过程中,诗的内涵和美感就出来了。加强诗歌的习诵,能有效提高中学生的语文素质。

1.习诵诗歌能训练学生的记忆能力

记忆能力是一个人综合素质中非常重要的一环。记忆能力是可以培养的,有计划、有目的地让学生记诵一些诗歌是一条有效途径。我所带的学生,特别是男生,很不喜欢背诵,记忆力较差。我就要求学生每个早读背诵一首古诗,定期抽查背诵情况,然后逐步加大训练量。另外还通过诗歌朗诵,讲古诗故事等活动,激发学生学古诗的兴趣。

当然,加强记忆并不是死记硬背,而是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教学方法上:可以让学生自学,翻阅资料,加深理解;可以由学生讲解,教师对关键问题进行点拨。背诵方法上:可以单独背,集体背,可以开展默写古诗等活动,还可以举行配乐诗朗诵。

2.习诵诗歌能丰富学生的知识积累

积累是语文学习的基本形式。如果每个语文早读课背诵一首诗,一学期积累六十首,三学年下来就能积累三百首。这是汇流成川的好方法。在学习古诗中,学生了解了文人志士的高洁情操,如屈原的“吾将上下而求索”;李白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文天祥的“留取丹心照汗青”。这些史实、名句“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地激励着学生,陶冶了他们的情操。这些知识被收藏到他们的记忆宝库里,成为他们终生受益的精神食粮,也为他们的写作提供了丰富的材料。

3.习诵诗歌能增强学生的审美意识

我们能理解诗歌大致的内容,但并不一定能体会它的内涵美。诗歌内蕴的美感需要在反复的习诵中去品味。如从习诵“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体会悠哉田园生活的心境美;在诵读“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中,体会恢宏雄奇的景观美。可以在诗歌习诵中引导学生去品味诗人的艺术风格,诸如李白的雄奇飘逸;杜甫的沉郁顿挫;白居易的晓畅激越;李商隐的奇丽深婉……让学生在风格各异的诗句中,体会其不同的美感,增添审美意识,激发审美情趣。

加强中学诗歌鉴赏教学,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的方法和途径还很多,比如要学生多去了解诗人的生平、思想及时代背景;课内学习与课外补充相结合;了解一些诗歌格律、平仄、对仗、流派等方面的知识;运用比较阅读法;甚至尝试写点诗歌散文等方法。本文难以尽述。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诗歌教学的主要目的是教会学生欣赏诗歌,培养他们的审美趣味,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学生审美素质的培养不应忽视。学生的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充的容器,而是一个需要被点燃的火把。我们教师的作用就是“点燃火把”,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拓宽视野,提高语文综合素质。

(责任编辑:谢先国)

猜你喜欢

品味诗人诗歌
晒娃还要看诗人
品味桂峰
诗人猫
诗歌岛·八面来风
品味四季
诗人与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