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

2009-11-17孙永宏

河南教育·基教版 2009年10期

孙永宏

语感是主体对语言所产生的直接的判断和感受。语感的主要作用是判断言语的可接受性、依据语境理解各种言语并在此基础上按照交际需要创造性地进行语言表达。那么,如何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语感?以下是本人教学实际工作中的体会。

一、在深情朗读中培养语感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确,在大量阅读中自觉或不自觉地获得语感,这是我国传统的培养语感的基本方式。因为,琅琅成韵的诵读,是眼、手、口、耳、脑等多种感官协调活动的过程。与默读相比,吟咏诵读可在不经意之间感知汉语言那抑扬顿挫的语音、错落有致的节奏与奇特严谨的结构,获得“语感”的直接经验。

1.以读悟感。在教学《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这课时,我配上轻音乐,动情范读,让学生在静听中细细感悟“蓝盔回来了,但它是钉在爸爸的灵柩上回来的”一句的意蕴。学生在听读中经历了强烈的语感熏陶。声音出自教师之口,感情却融入学生的心,他们对语言文字的感悟不知不觉中增强了。

2.以读代讲。“讲解只能使人知道,而朗读更能使人感受。”要培养学生从小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具有良好的语感,只靠教师讲是表达不清的,应让学生用心灵去感应。如:教学《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一课时,我对文中描写景色奇丽的段落没有过多讲解,而是安排学生进行三遍朗读——第一遍,整体感知,了解课文大意,读出景色的美;第二遍,理解内容,体会情感,读出愉快的心情;第三遍,让学生在理解本文中心之后再读。这三次读,学生一次比一次读得更有味道,更有真情。因此,对学生进行扎实有效的朗读训练能更好地培养他们的语感。

二、在欣赏品味中培养学生的语感

只有在熟读的基础上对课文揣摩、品味透彻,才能更好地促进语感的发展。

1.语句比较。词语和句子是组成语言大厦的基础材料,是构成文章的基本单位。作者的思想感情是通过关键词句表达出来的。课文中有些词句,特别是那些表现文章中心、表达情感的精妙传神的词句,往往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我们只要抓住这些重点词句进行分析、比较并和学生一起细细品味,学生的语感就会升华。如:《梅花魂》一文中,“孩子要管教好,这清白的梅花,是玷污得的吗?”这一句,为了让学生体会伯父对梅花的爱,体会梅花清香高洁的品质,我要求学生把这个反问句改成陈述句进行比较,这样,学生就能更深刻地体会到作者用词的精妙及其对梅花的厚爱。经验告诉我,抓关键词句比较、咀嚼,就能品出语气神韵,领悟作者遣词的独具匠心,增强学生对语言的敏感。

2.运用想象。小学生理解事物比较直观,因而要充分调动他们的形象思维。通过形象思维“引路”,把语言文字描绘的情景转换成生动的“图像”材料,让学生在身临其境般的体验中感悟课文的意境,获得丰富的语感。例如,《秋天的雨》一课,可以文中的形象因素为媒介,闭目遐想文中所描绘的一个个意象,对艺术美进行思维再创造,把秋天众多的景物连接为一幕幕活动的镜头,在头脑中“放电影”,尽情遨游于绚丽缤纷的美景之中,在美的感染中培养语感。

3.联系生活。生活体验是语感生成不可或缺的条件。一定的言语总在一定的生活场景中出现的。只有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积累体验课文所描绘的情境,他们的感受才最深切、最真实。如:教学《地震中的父与子》一课时,学生很难理解爸爸在几乎绝望的情况下,仍然疯狂地寻找废墟下的儿子那种心情。为此,我让学生联系5·12汶川大地震中他们从电视上看到的真实场面和感人情景,学生很容易就理解了作为父亲的那种心情。

三、在积累语言中培养学生的语感

凡是技能,唯有在实践中方能练就,语感训练亦是如此。只有积累丰富的语言,才能提高对文章的感受能力,增强语感。

1.熟读成诵。小学生记忆力强,让他们“熟读”课文,把无声的书面语言转换成有声的口头语言,把陌生的语言变成熟悉的语言,可以逐步感受到语言的意蕴和文章的气势。通过背诵,学生积累大量的佳词妙句,不断充实头脑中的语言库存,并从背诵中进一步领悟谋篇布局、遣词造句的精妙,体会表达方法的精巧,这将使学生受益一生。课程标准对阅读本身有量的规定,教师可因材施教,每日推荐一定数量的诗、词让学生背诵。这样,有利于学生贮存语言、积淀语感,从而扎扎实实促进学生语言能力的不断提高。“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些都是语感培养的最好注脚。

2.广泛而多渠道的阅读。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我曾试过用许多手段来减轻学生的脑力劳动,结果得出一条结论:最有意义的手段就是扩大他们的阅读范围。”实践也表明:大凡爱看书的学生,语感也都比较强,对语言文字把握也准确。因此,阅读教学中,可读与课文相关的阅读材料,以弥补现行教材阅读量的不足。再者,现代社会为孩子提供了许多阅读的渠道:电脑、电视、广播、社会交际、课外活动、小广播……教师要多加引导,“物为我用”。如:电视节目从中央台到地方台,有《成语故事》《散文欣赏》《岁月如歌》等栏目,诵读诗词、讲解故事,集声音、感情、图像于一身,许多节目的解说词还都配有字幕,教师要指导学生有选择地观看,让学生在欣赏中形象地感悟语言的魅力。

(责 编 若 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