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要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2009-11-17朱亚娟
朱亚娟
激励与指引: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对河南教育事业的共同挂念
“没有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浴血奋斗,就没有新中国,就没有中国社会主义制度。没有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改革创新,就没有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河南是中国的一个缩影,河南基础教育事业的发展与全国教育息息相关。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和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情系河南教育,他们或足迹踏遍河南,了解中原大地的一草一木;或留意一个普通的教育事件,从而促进河南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或关注一个时期的典型经验,思考其对中国教育的普遍意义……
1954年,魏光轩担任长葛三中(由于行政区划变动,现名尉氏三中)校长。他充分利用学校的空地进行劳动建设,让学生一边学习,一边实践,在上好文化课的同时,结合学校建设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
在一次生物课上,魏光轩发现张修文老师在讲种子发芽时,利用自己生的一盆黄豆芽在课堂上进行直观教学,他深受启发:为何不把种子种在校园后面的空地上,让学生一边学习书本知识,一边自己动手劳作、观察,掌握农作物生长的全过程呢?这不正是最好的教育吗?和当时的团委书记刘福祥及校委会讨论商量后,他又到漯河师范参观学习,最后决定在学校后面的空地上开辟3亩实验园地,实行3年轮作制。学生在校3年,能系统掌握当地农作物从种到收的全部生产技能。
看到了勤工俭学的教育实效,魏光轩又和校委会潜心研究、制订计划,进一步推进勤工俭学活动,把勤工俭学和育人目标结合起来,并在当地推广红薯温床育苗和玉米种植以及牲畜的增产实验。由于理论联系实际,教学质量明显提高。更可喜的是,学生用自己的劳动所得不仅解决了一部分伙食费、学费和书费,减轻了学校和家庭负担,也为学校建设节约了经费,改善了办学条件,这样逐渐形成了以勤工俭学活动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的制度。
时任长葛三中团委书记的刘福祥告诉记者:“长葛三中积极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让学生在德育、智育、体育三个方面同时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长葛三中的独特之处就在于不仅勤工俭学活动开展得扎实,而且文化成绩也名列前茅。在1957年的许昌专区高中招生中,三中的升学率名列许昌专区第一名,比全专区平均升学率高出2%。”
长葛三中的办学成绩得到了长葛县委、县政府的重视和肯定。为了更好地开展下一步工作,团县委和校团委一起总结了勤工俭学的做法和经验,上报团省委,受到了团省委书记张学清的高度评价。
让每一个三中人感到兴奋的是之后的“捷报”频传:
1958年1月5日,省委文教部长张柏园、省教育厅厅长王锡璋来校考察,十分赞赏学校的做法。张柏园认为,三中师生的学习是努力的,劳动是积极的,学校正确贯彻了党的教育方针,克服了教育脱离政治、脱离实际、脱离生产的倾向,办成了真正的社会主义学校。5日至9日,全省各地团委书记、教育局长参加的现场会在长葛三中召开,向全省推广三中勤工俭学的经验。
1月20日,《人民日报》大篇幅同时报道了长葛三中勤工俭学的经验和贵州省怀仁县群力农场业余初中的办学经验,并在头版发表《两个好榜样》的社论,向全国推介了两校的做法。从此,长葛三中成了全国教育战线上的一面红旗。
3月22日,中共河南省委书记吴芝圃到校视察指导工作,召开了座谈会,并在会上指出:“勤工俭学是社会主义的教育方向,而且也只有在社会主义,才能实现这个方向,社会主义所需要的建设人才首先要具备社会主义道德、社会主义思想、社会主义品质;其次要热爱劳动,做到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相结合;再次要有现代科学技术文化水平,即要有参加现代工业、农业的知识水平。”他还希望各县各乡都要办厂,起点要高,比长葛三中办得更好、更进步。
8月7日,毛泽东主席亲临长葛县视察时,提出要到长葛三中看看,因下大雨,双洎河水暴涨,道路中断,未能成行。但他老人家始终惦记着长葛三中。在8月13日视察天津大学和南开大学的讲话中,他高度赞扬了长葛三中勤工俭学的成绩:“河南的长葛县已经有了证明,那里的学校有的搞了勤工俭学,学生学习成绩好,升学的多;有的没有搞勤工俭学,学生学得不好,升学的少。”
党的阳光雨露,领袖的亲切关怀,人民的殷切希望,鼓舞激励着长葛三中扬鞭催马、继续前进。教育部和各级领导给予了学校很大的经济扶持,给学校配备了精良的教师,购置了一些开展勤工俭学活动所需的物资,帮助学校把勤工俭学活动推向更高层次。
1958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了《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提出“教育要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教育方针。为了更好地贯彻落实党的指示,长葛三中建立了校办工厂,同时设立学生自我服务性的劳动教育组,如各班成立理发组、缝纫组等。
据刘福祥讲,1959年秋,学校的校办工厂已发展成“十厂(场)”(农场、铁工厂、木工厂、化肥厂、面粉厂、被服厂、饲养厂、编织厂、砖瓦厂、造纸厂)“三区”(蔬菜区、苗圃区、实验区)。学校教育结合实际进行教学研究,在勤工俭学中创新、发明,但不可否认,同时也出现了劳动过多的现象。
全国各地慕名来校参观学习的人络绎不绝,学校每天都要接待百十人。长葛县委还专门设立了两个招待所,迎接四面八方的老师。据统计,仅1958年一年,全国有23个省、32个城市、244个团体,共21451人纷至沓来,其中还包括一些外国友人。
1959年,长葛三中认真总结了勤工俭学、劳动教育的经验和教训,深入贯彻党的八届八中全会精神,又提出“学习、劳动、锻炼三不误”的口号,把学习文化课知识放在首位,巩固勤工俭学的成果,进行劳动教育,加强体育锻炼,学生德、智、体均得到很好的发展,高中升学率达到97%。学生毕业时大都掌握了1至3项农业生产技术。这年,学校被评为全国教育系统先进单位,上了《河南日报》的光荣榜,同时被确定为许昌地区重点学校。
问及长葛三中对全国教育的影响,刘福祥激动地告诉记者:“当时党中央提出了教育的方针和口号,但究竟该怎样落实,如何落实都是个挺大的问题。在这个紧要关头,我们长葛三中脚踏实地地摸索,结合实际开展勤工俭学,在全省及全国树立了典范。此后各地学校都开始成立校办工厂和兴趣小组就是很好的证明。”
1958年春,中共河南省委文教部在长葛召开会议,宣传和推广长葛三中勤工俭学的典型经验,逐渐形成广为人知的“三中模式”。与此同时,全省开始普及中等教育运动,民办中学得到了迅猛发展。6月至7月间,在人民公社化运动中,各地公社进一步大办中学,民办中学也改称社办中学,并建立了各种性质不同的农(职)业中学。这一时期,社办中学发展了30余万人。
1959年春,结合整顿和建设人民公社,对社办中学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整顿,适当调整了学校的设置和规模。还将一部分超龄生转为业余学员,解散了一批不合格的社办中学,使社办中学学生减少到16万人。但是这次整顿很快被批判为右倾保守主义。接着在持续大跃进的形式下,1959年下半年又发展了19.3万人。1960年初,全省社办中学达到2829所,在校学生36.6万人。
社办中学的发展有利于河南中等教育事业的发展与普及,因为它绝大多数贯彻半工半读、就近入学的原则。学生一面读书,一面参加农业生产,不仅减少了国家、集体和学生家长的负担,而且也为农业战线输送了一批初级技术人才。
(责 编 涵 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