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洛克时期声乐作品的演唱风格研究
2009-11-17罗曼丽
罗曼丽
【摘 要】巴洛克时期的声乐作品佳作很多,体裁形式也丰富多样,在今天,这些作品已日益受到声乐教师们的重视,并且广泛地应用于实际的教学中,成为科学发声与演唱的典范。本文从音乐风格和发声技巧两方面入手,旨在通过对巴洛克时期声乐作品演唱风格的研究分析,促进声乐教学,帮助声乐教师和广大声乐学习者准确把握这一时期声乐作品的风格特色,全面提高歌唱艺术修养。
【关键词】巴洛克时期 声乐作品 美声唱法
对于声乐艺术的发展来说,巴洛克时期无疑是一个集大成而又具有历史意义的时期。17世纪初,在欧洲资本主义经济和文艺复兴思潮的带动下,歌剧在意大利诞生了,极大地推动了康塔塔、清唱剧等声乐体裁的创新与发展,大量优秀的声乐作品相继问世。
美声唱法是伴随着歌剧的诞生而逐渐形成的,可以说巴洛克时期的声乐作品在一定程度上对美声唱法的发展与传播起到促进了作用,至此声乐艺术开始真正走上了一条科学、系统的发展之路,这些作品是学习美声唱法必不可少的经典曲目和好教材。
巴洛克时期的声乐作品歌词大多都是意大利语,意大利语只有“a、e、i、o、u”5个母音,有利于歌唱发声,它不像德语、法语等欧洲其他语种那样有很多的辅音,发音规律便于学习和掌握。此外,这些歌曲的常用音域基本上处于中低声区,节奏、速度较为规整、平稳,篇幅相对比较短小,在难度上也较之古典、浪漫主义时期的咏叹调、艺术歌曲要低些,比较适宜于初中级程度者习唱。在初学歌唱阶段,多习唱这一时期的声乐作品,有利于歌唱者逐渐养成良好、规范的歌唱发声习惯,而且这些作品对于培养学生的乐感、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训练学生准确的节奏和音准也都有一定益处。
在今天,巴洛克时期的这些声乐作品已日益受到声乐教师们的重视,并且广泛地应用于实际的教学中,成为科学发声与演唱的典范。本文笔者将结合自身的研究分析和演唱体会,主要从音乐风格和发声技巧两方面入手,对这一时期声乐作品的演唱风格作一系统的概述。
一、抒情连贯的歌唱旋律线
巴洛克时期的声乐作品具有一定的抒情性和歌唱性,演唱者在歌唱过程中要准确把握作品的抒情性风格。巴洛克早期佩里、卡契尼等人在开创歌剧这一新的艺术形式的同时,就积极致力于抒情性音乐风格的探索。到了切斯蒂、A•斯卡拉蒂时期,更是注重发展旋律的音乐性和抒情性,因此在唱这些声乐作品时要十分注意旋律的抒情和流畅。此外从题材上来说,17、18世纪的歌剧主要是表现诗意的田园风光、青年男女的爱情、典雅的古希腊神话等内容,歌剧的戏剧性冲突和情感的起伏都没有古典、浪漫主义时期那样强烈,歌曲的旋律幽雅而古朴,演唱时不宜用浓重的胸声或硬起音,而是要保持声音的抒情性和灵巧性。
声音的连贯不仅是美声唱法的一大特质,而且还是准确把握歌曲风格的基础。声音的连贯从宏观上来说,主要表现为以乐句为单位的旋律线连贯和流畅,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歌唱者的艺术修养和音乐感觉,而这种整体性连贯的歌唱旋律线,从微观上来说,又要依托词与词、字与字之间的连贯来实现。“约翰•希勒曾说:‘所谓连音的实质在于从一个音符过到另一个音符之间没有间隙或停顿,也没有令人讨厌的滑来滑去或在经过较小音程时的拖泥带水。”字与字之间的连贯首先是要有平稳的呼吸支持,在稳定的呼吸支点上,保持发声、咬字、共鸣部位的统一,以此完成好每一个字的衔接转换,并始终坚持这种发声状态不能松懈,直到每一个乐句的最后一个字为止。一旦字、声、气的平衡受到破坏,必将造成喉部肌肉负担过重,声音挤卡而不连贯。只有始终保持字、声、气三位一体的连续性和统一性,才会有歌曲整体旋律线的连贯性,才能准确的表清歌词的含义,进而呈现作品的音乐风格。
因此无论是从把握作品风格的角度,还是从发声技巧的角度来说,在演绎巴洛克时期的声乐作品时,都要注意歌唱旋律线的抒情性和连贯性,它是音乐风格的有效体现,是美声唱法“美”的基础。
二、张弛有度的音量与力度控制
巴洛克时期声乐作品中的力度对比主要体现在几个乐句或乐段之间作阶梯式的力度变化,而不是乐句之内微妙细腻的力度对比,也不同于浪漫主义时期声乐作品中波浪起伏的力度变化。因此,在演唱过程中要把握好音量以及声音强度的控制尺度,根据歌曲的曲式结构或标明的表情记号,合理地配置音量和力度,一般在一个段落内要以较为平稳的音量和力度演唱。
音量与声音强度是丰富歌唱表现力的基础,是获得歌曲强烈艺术效果的重要手段。张弛有度的音量与力度控制,从发声技巧上来说,要依靠气息的合理支配和有效控制来实现,不能过分的使用喉部肌肉,而从艺术修养上来说,就要凭借歌唱者对声乐作品音乐风格的准确把握和文学诗词的正确理解。歌唱者要在良好的呼吸支持下,通过自然的发声以及音量与力度的控制处理,把巴洛克时期声乐作品中内敛含蓄、古朴典雅的艺术风格传递给观众。
总之,在演唱巴洛克时期的声乐作品时一定要抓住力度的宏观对比这一音乐风格特征,要保持音量与力度的平稳,即使是一些花腔和装饰音较多的乐句,也要力求不破坏歌唱旋律线的平稳性。
三、清晰灵巧的装饰音与花腔乐句
精致华丽的装饰音以及快速走动的花腔乐句是巴洛克时期声乐作品中一重要的音乐风格特征,在演唱这些作品时要尤其重视装饰音以及花腔的发声技术要领,要求声音清晰灵巧,具体的说主要应注意以下几点。
1.装饰音。倚音和颤音是巴洛克时期声乐作品中较常见的两种装饰音,也是掌握好花腔技巧的前提和基础。“巴洛克时期的倚音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别:单倚音、前倚音、后倚音和双倚音。其中单倚音和前倚音是倚音的普遍形态,两者的结合构成了人们对倚音的理解,即低二度的,位于主要音的前方,并与它形成旋律关联的音。”唱倚音时要注意装饰音符与歌曲旋律音的连贯和音色的统一,声音可稍轻些,重音要落在主音上,这样既不容易破坏发声腔体的统一性,又不失装饰音华丽、典雅的韵味。其次,还要注意一般情况下巴洛克时期的装饰音是要占音符时值的。
“颤音是巴洛克时期用于键盘音乐、声乐、弦乐领域的重要装饰音之一。它通常是指主要音与其上方二度音快速交替、反复出现的各音,最常用的标记为tr记号。”“唱颤音时必须要把气息保持好,同时又要和喉头的轻微动作连接起来。唱颤音应当从辅助音开始起唱,在主要音上结束,两种音应当有同样的、均匀的颤动。”
2.花腔乐句。巴洛克时期不仅高音声部有花腔乐段,而且连中、低音声部也有花腔乐句。演唱快速音阶或花腔乐句,既要注意声音的连贯性,又要注意每个音之间分隔清晰,不能拖泥带水,要求“颗粒性”鲜明。当然“颗粒性”要由气息来控制,而不是由喉咙来控制。此外,在演唱华彩性的乐句时把音量稍稍减弱,以便增加声音的灵活性。同时,要每四个或八个音符给一个轻微的节奏重音,这不仅可以使节奏鲜明准确,而且还可以加强气息的流动性。
四、规整稳定的节拍与速度
单一性是巴洛克时期音乐形态的一大特征,一首乐曲在一开始奠定的一种律动、速度、音乐织体、“意蕴”总是要保持到乐曲结尾。因此,在演唱巴洛克时期的声乐作品时要严格注意节拍与速度的规整和稳定,不能因为潜存的情感自由表达愿望而破坏时代性的音乐创作特色。
“节拍即指诗歌与音乐中的节奏律动或拍子有规律的连续进行。”17世纪初,小节线开始被普遍运用,从此旋律与和声进行的特定节奏就包含在每首作品的基本节拍布局之中,进而也使得旋律趋于规整化。此外,从巴洛克时期开始,作曲家在作品的开头标记一个拍号也成为了一种习惯性的做法,而且延音记号到亨德尔时还没有出现。因此,在演唱巴洛克时期的声乐作品时,一定要把握好节拍的规整性,某种节拍一旦起拍之后,就要保持这种有规律性重音的稳定节拍直至曲尾,不允许有任何抢拍或拖拍,也不能随意的拉宽或缩减音符的时值。
“17世纪末,现代速度记号如largo(广板)、adagio(柔板)、allegro(快板)、presto(急板),先在意大利使用,后逐渐被普遍采用,”这在一定程度上,给歌唱者提示了作品的整体速度。当然,一首歌曲的速度,取决于演唱时每一拍的快慢,它与作品的音乐风格、作曲家的创作特色以及演唱者对作品的理解有着密切的关系。巴洛克时期声乐作品中单一性的音乐形态以及规整的节拍,要求歌唱者在演唱过程中要保持歌曲整体速度的稳定性,尤其是乐句内不宜做渐快、渐慢的感情处理。
从总体上来说,演唱巴洛克时期的声乐作品时,要有意识地注意节拍的规整性和速度的稳定性,不能像浪漫主义时期那样,为了情感表现的需要,在乐句中较多的使用随意板或是任意伸缩变化速度,而应该始终保持着巴洛克音乐的庄严风格。
巴洛克时期的声乐作品,在内容上反映了当时的先进思想,在声乐写作技术上较之以前有了很大的突破,在风格的纯正和表现古典美方面亦有独到之处,演唱时一定要准确把握作品的音乐风格和演唱特色。希望本文对巴洛克时期声乐作品演唱风格的归纳和总结,能够促进声乐教学,帮助声乐教师们更加系统、合理地利用这些作品有效地对学生施教,全面提高广大声乐学习者的歌唱艺术修养,能够准确地把握这一时期声乐作品的风格特色。
参考文献:
[1]李维渤.西洋声乐发展概略.世界图书出版社,1999.51.
[2]董蓉.论文“巴洛克时期的装饰音现象”(上).乐府新声,2000,(4).
[3]刘新丛,刘正夫.欧洲声乐史.中国青年出版社,1999.91.
[4][英]肯尼迪,布尔恩编,唐其竞等译.牛津简明音乐词典.人民音乐出版社,2002.758.
[5]汪启璋,顾连理,吴佩华编译.外国音乐辞典.上海音乐出版社,1988.7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