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我国高师美术学科面临的新挑战——艾斯纳教育思想之启示
2009-11-17朱明秀
朱明秀
【摘 要】在全球化的后现代时期和竞争激烈的当代,大幅度提高我国艺术教师的水平、加强我国艺术师资教育,以适应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需要,已成为当前艺术教育发展的方向。本文试图从高等美术教育的课程设置与教学方法等方面,探讨改进我国美术师资培育的方法和途径。
【关键词】高师美术 师资培育 课程设置 教学方法
美国著名美术教育家艾斯纳是美术教育思想中本质论的代表,他主张以严谨的美术课程来实现美术的自身价值。他的《儿童的知觉与视觉的发展》一书,从美术创作、美术欣赏、美术批评等方面提出了自己对美术学习的独到见解,这一教育思想为以后的“以学科取向的艺术教育”思想的提出奠定了基础,对当代的艺术综合课程的教学也产生了深刻影响。由于艺术教育综合课程的实施需要有专精的艺术教师推动艺术教育的发展,所以,对艺术教师的综合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本文从艾斯纳的美术教育思想谈起,提出我国的艺术师资培育机构为培养出综合全面的艺术教师所要进行学科改革的方法与途径。
一、艾斯纳的主要美术教育思想
艾斯纳强调美术教育的主要价值在于对个人经验的独特贡献。他指出,“美术是人类文化和实践极其特殊的一面,而且美术能为人类实践做出的最可贵的贡献是直接与其特性相关系的。美术能为人类教育作的贡献恰恰是别的学科所不能作的。因而,任何一项将艺术首先作为其他目的服务工具的教育计划会冲淡美术的意义。美术不应屈尊服务于其他目的。”美术教育不是服务于其他目的的工具,它在基础教育中有其独特的作用,从而,美术在学校课程中的地位得到了重视和提高。
与工具论者相反,艾斯纳提出美术能力不是自然发展的结果,而是学习和教育的结果。“美术学习不是随儿童成长成熟的自然结果,美术学习可以通过教育指导得到促进。”艾斯纳认为美术教学的领域应包括三方面:美术创作、美术批评和美术史。要使这三方面教学卓有成效,则需要有系统化的连续性课程设计。而且,对教学要尽量评估,因为无论是有形的还是无形的评估,对师生的教与学都是大有裨益的。
二、我国高师美术学科改革的方法与途径
以艾斯纳的艺术教育思想为基础发展出的“以学科取向的艺术教育”(DBAE),其学科取向的意义不同于以往只追求艺术创作的随意性,而以学科的知识和系统化的方法作为课程设计的核心。它强调“鉴赏”与“创作”在艺术教学中同等重要,美学、艺术史、艺术批评的学习与艺术创作同为艺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理念成为八十年代艺术教育的主导潮流,但对当代的艺术教育仍有着深远的影响。
当代的艺术教育越来越注重统整课程的教学,这就造成了艺术教师要具备良好的专业素质和广博的知识面对艺术教育课程进行设计、规划,以推动艺术教育水平的提高。而且在我国正在进行基础教育美术课程改革的时代背景下,艺术教学对艺术教师的整体水平有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这种对教师质量要求的提高尤其给长期以来以创作教学为主轴的艺术师资培训带来了新的挑战。
面对信息社会世界教育改革的重要趋势和我国正在进行的基础教育改革,仅仅具备创作技能的美术教师已难能以应对面临的严峻挑战。只有培养一专多能的复合型艺术教师,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变化。为此,必须提出改革的方法与途径,使美术师资培育迈向一个新的境界。对此,笔者对高等美术学科的课程设置、教学方式等方面的改革具体设想如下:
1.在课程设置上,采取整合式的艺术课程设计,扩充学生对综合知识的学习
面对目前我国新的美术课程标准提出的“综合•探索”的学习领域,要有效完成这一领域的教学任务,美术教师不仅要具备专门的艺术素养,还要拥有如音乐、电影等一些与视觉艺术相关的艺术和其它学科知识的能力。钱初熹博士曾指出,面对新世纪的挑战,当代艺术教师除了要掌握艺术教学的能力外,同时应学会对形势作个人分析,学会做出正确的选择,掌握一种在繁多的美术教育知识与现象中辨明方向的应变能力。交叉、渗透与融合的学科课程已成为教学活动设计的新趋势,美术师资的职前教育在课程设置上应以跨科、跨领域统整为原则,采用科际整合原理的培育课程。目前我国的美术师资培育的课程大多着重于艺术认知与创作等技术性能力的培养,忽视对学生综合艺术学习课程的设置,这已不能适应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笔者认为,在师资培育的课程中,除已开设的各种技能表现、中外美术史、教育学、学校美术教学法、教育实习课程外,还可增设装置艺术、影视制作、综合材料表现和通俗美术、动画等当代艺术代表的创作方式,以此来扩展师范美术课程的领域。
此外,由于博物馆、美术馆都属于典型的社会资源,它取材容易适合作为学校美术教育的延伸,所以美术馆与学校合作进行美术教育已成为新课程改革的新要求。面对新课程改革提出的要求,在美术师资培育课程式中可开设针对博物馆教育、美术馆教育的课程,加强教师对博物馆美术馆的专业知识的了解,从而更好地适应未来馆校合作进行美术教学的新趋势。例如,台湾花莲教育大学与美国宾州大学艺术教育系所开设的与艺术教育相关的科目,其中都包括了艺术教育概论、美术馆教育、美学、美术史、美术批评在美术教育的应用、艺术教育史与艺术教育哲学、博物馆与艺术机构的艺术教育认知与发展等课程。从两地开设的这些领域的课程中,我们可以看出,在艺术师资培育过程中,当代的艺术教师需要有许多必备的基础能力,而并非是一般传统美术系所着重的创作与技巧训练,虽然适度的创作经验有助于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创作活动的教学,但对于课程的认知方面来说,更是提高艺术教育水平的关键。
同时,现在我们进入了一个多元文化时代,信息传播的快捷使得各民族的文化越来越来越被大众了解,所以在培养具有国际性视野与广博知识面的美术教师的课程设置上,也应安排多元文化艺术课程的学习。例如大众文化、流行文化、女性文化、青少年文化、民俗艺术、边缘艺术以及对当代的社会议题,例如人权平等、种族歧视等知识学习都可纳入到师范院校美术课程的设置中去。
2.在教学方法上,运用新的教学方法和教育理念来改进教学
在教育改革的推动下,教师的角色已逐渐从课程的传输者转变为组织者和促进者,它的主要任务在于引导学生学习,而不再是拥有学科知识的权威人士,师生之间是一种平等、互动的合作关系。美术教学应适应新的变化采用建构主义等新学习理论来指导师范院校美术师资的培养。在建构主义教学理念下,学生是学校教学活动的主体,学习者由对特定知识的内在需求,在其原有知识的基础上主动建构出新的知识系统。艾斯纳曾指出:“任何一个艺术问题都不会有唯一正确的答案,而可以做多种解释。没有什么法则能确切的告诉学生究竟是他还是他的解释才正确。”在此情况下,教学的形式已不再是教师将美术技能与美术史知识作单向的传授灌输,而是能够激发学生,使其从自身的审美省思中,去主动建构个人的艺术知识体系。传统的过于狭隘单一的灌输式教育形式在未来社会人才培养中已经越来越不适应社会的发展了,美术教学应设置真实复杂的学习情境,采用活的教学方法来培养学生在实际美术创作和教学工作中的能力。例如具有开放性的案例教学法就是一种有效的美术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法是以美术教学的实践为基础,以故事的形式向未来的美术教师展示美术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典型的行为,这种方式可引导学生对实际美术教学中多样的情况的驾驭和引领。这种实践式的教学法给学生带来的知识量是单一的灌输式教育所不能承载的。案例教学为学生提供了一个与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展开对话的学习方式,在这样的教学活动中,大家看到的不是单一讲座式的讲授,不是一人说大家听,而是共同的讨论来启发新认识,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所导致的教学理论与真实教学分离的情况。此外,还可采用自主学习、网络学习等有效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
3.改进教育实习,培养反思型的教师
在教育培训中,教育实习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课程。教育实习是连接职前教育与在职教育的一个重要纽带,也是结合教育理论和教学实际的主要途径。世界各国的教师教育均十分重视增加教育实践机会,延长教育实习时间,把教育实习作为提高教学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在美国,教育实习时间长达15周。德国要求获得大学学士学位的毕业生在担任教师前,一般要先经过18个月的教师职业培训,其中三分之二的时间是实习。而且实习形式多种多样:各国普遍采用分散见习与集中实习结合,教师指导、小组讨论及个人反思相结合等多种形式,使师范生在整个教育周期内有较充分的机会,多次、全面地接触、认识和了解中小学教育实际;同时,各国都十分注重引导学生全面参与学校生活的方方面面,让师范生在开展全面具体的实践活动中获得知识、技能、心智、能力的全面锻炼和发展。与之相比,我国师范院校的教育实习的目的和形式都较为单一,一般采用在大四集中实习的方式,时间大约在6~8周。实习的目的主要是获得初步的教育教学能力和体验。大多数的美术专业的学生普遍感到不能把学校学到的课程和教学与教学现场的实际需要相结合。而实习的时间之短更无法实现在实习结束之后对教学遇到的问题进行解决和对教学过程进行反思。新的教育实习观认为,教学实习不应该是程式型、经验型的,而是探索型的、研究型的。这种探索型、研究型教学实习的特点在于,教学具有反思性,教师教育就是要培养反思型教师,使他们一生都研究教学法、探索教学。所以在世界各国普遍重视教育实习的情况下,我国美术专业的教育实习只有改变原来的模式,重新加以定位以适应新的培养方式。
面对跨学科精神的艺术统整课程成为当代艺术教育的新焦点,未来的美术教师不仅要有高度的意识关注当代艺术教育思潮的发展,更要在艺术教育思潮蓬勃发展的时代,学会汲取艺术教育理念的精华,同时还要培养终身学习的观念,不断充实自己,才能具备胜任艺术教学工作所需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顾明远,孟繁华.国际教育新理念[M].海南:海南出版社,2002.
[2]黄壬来.学校艺术教育改革的取向[C].2004•INSEA亚洲地区会议论文集.
[3]尹少淳.我国美术教育工作者面临的时代挑战及美术师资的培训[J].中国美术教育.2003,(1).
[4]张小鹭.我国高等教育学科面临的挑战与对策[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2004,(1).
[5]小威廉姆 E•多尔著.王红宇译.后现代课程观[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