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理性选择理论的思考

2009-11-17

中国校外教育(下旬) 2009年14期

张 毅

【摘 要】本文对理性选择理论中“理性”这一概念做了简单解析,并简要分析了这一理论的基本预设以及对其进行的修正和完善。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应该将理性选择模型与政治模型更好的对接在组织行为当中,使组织行为更多的表现为理性选择模型,进而更加有利于组织目标的实现。

【关键词】理性选择 组织行为 组织目标

一、理性选择理论概述

我们这里所要探讨的“理性”是理性选择理论中的,主要是在社会科学层面上,那么我们必须要涉及到马克斯韦伯。韦伯对社会学曾下定义为“社会学是指这样一门学科,即它以解释的方式来理解社会行动。据此,通过社会行动的过程及其结果,对社会行动做出因果解释。”可见,韦伯把社会学的研究对象集中到人的行动上面。他区分了四种社会行动的理想类型:目的合理性行动;价值合理性行动;情感的行动;传统的行动。理性选择理论所考察的个体行为其实主要对应于韦伯的目的合理性行动,也就是工具合理性行动。我们前面提到过,理性选择理论是以“经济人”为理论假设的,即假定人在一切经济活动中的行为都是合乎理性的,也就是以利己为动机,力图以最小的经济代价去追逐和获得自身最大的经济利益。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理性选择理论”中的“理性”就是解释个人有目的的行动与其所可能达到的结果之间的联系的工具性理性。一般认为,理性选择范式的基本理论假设包括如下。

1.个人是自身最大利益的追求者。

2.在特定情境中有不同的行为策略可供选择。

3.人在理智上相信不同的选择会导致不同的结果。

4.人在主观上对不同的选择结果有不同的偏好排列。

以上四点可以简单概括为理性人目标最优化或效用最大化,即理性行动者趋向于采取最优策略,以最小代价取得最大收益。可以说,理性选择理论是一个解释人类行为的精致的理想模型,但正是这样一种理想状态在越来越受到现实生活的严峻挑战,因此,理性选择理论的基本假设也不断被理论家们所修正与完善,以尽可能的逼近实际生活。

二、理性选择模型与政治模型的融合

理性选择理论最早出现于经济学领域。“根据理性选择模型,组织被设想为具有各种单一目标;决策者对实现目标的选择手段拥有足够的信息;他们对目标的实现总是持乐观态度;对这些目标,各成员之间意见完全一致。”这一理论曾经极为成功地被应用于解释涉及个别决策者、微观经济和价值是一维现象,可以用金钱来表达的问题。然而,当把这一模型运用于政治科学时,就使原本有一定现实意义的事实假设变成了理想状态的“真空”假设。比如,面对纷繁复杂的客观世界,决策者对实现目标的选择手段不可能拥有足够的信息,从而使这一理论建构在“真空”假设之上,即使用最发达的数学工具所得出的结论也必然是理想状态的假设。所以说,这种理论是无法指导我们纷繁复杂的政治生活的。

笔者认为,要想使理性选择理论更好的运用在政治科学领域,只有以上的提到的三点修正是不够的。我们讨论的重点应该是在实现组织目标这一问题上。在现实生活中,政治决策普遍是在风险性即决策者不掌握完全的信息的条件下做出的。这种风险性体现在尽管组织成员有着目标的一致性,但不掌握完全的信息,因此由于掌握、处理信息的差异,组织成员对实现目标的方法肯定有所不同。那么,只要在这种风险性的情况下,并不影响组织整体目标的实现便是一个最优的选择。因此,在所有备选方案中做出正确的选择是决策的核心。这一正确的选择或许不是最优或者最好的选择,但也不是一种折衷,而是在某种让步的情况下,组织成员在特定条件下一致认同的最满意的方案。引进“组织目标”这一目的性概念,就是为了更好的使理性选择模型与政治生活进行对接,以便于这一理论运用于政治领域当中。

我们前面还提到了政治模型这一本文将要深入探讨的重要概念。对于政治模型的定义,笔者主要采用丹尼斯•J•帕隆博的观点,“行为者把明言的目标当作是未定的并将图谋控制用来使目标合法化的根据。”这句话包含三层含义:(1)组织的目标与集团或个人的目标不一致。(2)每个派性集团都图谋把本集团的目标变成组织的目标。(3)目标的改变意味着各集团地位和权力关系的改变。很显然,“对现有目标的挑战永恒地预示着一场权力斗争。”如果说在理性选择模型中存在的组织成员间的冲突是建设性的,那么在政治模型中存在的组织成员间的冲突就是破坏性的,因为这种权力的斗争无助于组织目标的实现。这种冲突的激化只会导致组织的衰败与灭亡。

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完全的理性选择模型和政治模型都是一种绝对化状态。在现实的政治生活中,无论是在组织的创立阶段还是发展阶段,这两种态势都是共同存在的,只是何种态势占据上风的问题。因此,我们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使组织在这两种态势之间保持一种均衡的稳定。或者说即便倾向于某种态势,其最后的结果是有利于组织的生存发展的。当然,纯粹的理性选择模型也不是一种完美的模型,因为这一模型完全依赖于组织共同目标——组织的生存这一压力而存在,是无法持续稳定的。随着组织的发展壮大,组织将不可避免的朝向政治模型转变。那么,在这一转变过程中,如何减少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的冲突,或者说在冲突存在的状况下如何维持组织的稳定,才是我们研究的关键所在。组织内部的沟通和协调必然是一个有效的方法,但是信息的不充分、利益矛盾的存在使得这一方法的有效性仍然存在很大的局限。笔者希望可以有更多的人来关注这一问题,进行广泛而深入的探讨和思考,进而提出更加有效的方式,促进政治组织乃至各种组织的良性运作和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格林•沙皮罗著,徐湘林,袁瑞军译.理性选择理论的病变——政治学应用批判.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科尔曼著,邓方译.社会理论的基础.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

[3]马克斯•韦伯著.于晓等译.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三联书店,1987.

[4]赫伯特•西蒙.现代决策理论的基石.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1.

[5]格林斯坦•波尔斯比.政治学手册精选(下册).商务印书馆,1996.

[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72.

[7]贾春增.外国社会学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8]陈彬.关于理性选择理论的思考.东南学术,2006,(1).

[9]李培林.理性选择理论的挑战及其出路.社会学研究,2001,(6).

[10]聂志平.政治学视角下的理性选择理论.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