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发式教学在《电子技术》教学中的应用
2009-11-17高红
高 红
【摘 要】为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其有一定的自学能力,在课堂上重点进行启发式教学。首先,要以启引题,调动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其次,通过启发,让同学们产生疑问,然后思疑、解疑。同时,要有启有发,有效利用大家对教材的疑问拓展思路。
【关键词】启发式教学 电子技术 自学能力
几年前,当我踏上工作岗位,以一位职业教育工作者的身份面对那一张张青春年少的脸时,就想:“作为一名教师,我要在进行知识传播的同时,在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只有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了他们的自学能力,树立了他们对于自己能够解决问题的自信,那才算真正的成功。”那么,我们应该用一种什么方法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呢?最后,我选择了启发式教学的方法。
什么是启发式教学?个人理解,所谓启发式教学是只在教师的诱导、点拨下,学生积极思考并自己先做出判断的教学方式。其实这不是一个新的问题。我国最早、最有名的教育家之一孔子,即世界上启发式教学的创始人。我们常用的“启发”、“举一反三”,这些词最早都源于孔子的经典性论断:“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从古至今,教育家们一直都在推崇这种教学方式。古代诗人云:“找到根源古有云,愤悱启发最精纯。揠苗刻板皆抛却,乐于全新一代人。”就是对启发性教学的绝对肯定,描述了在当前的教育改革之际,“揠苗,刻板”是无益于教学的,“愤悱,启发”才是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素质教育的最好方式。但问答式,讨论式不一定是启发式。有的时候提的问题不到位,不准确,达不到启发的效果。有时提的问题过于简单,也达不到启发的效果。有时候提的问题过于难,又没有作铺垫,而且引导又不到位,这也起不到启发的效果。启发式教学是属于“开放式”的,它的特点是在于“放”,它的整个教学过程应该有“备教备学”,“启迪教材的重点难点”,“应对灵敏的思维”三部分组成。把启发诱导作为设计教学的出发点,把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贯穿于教学的全部活动中。
一、以启引题,调动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上课伊始,教师先提出与所讲内容有关的问题,以引起大家的兴趣。例如,讲到《电子技术》中的直流稳压电源时,先提到同学们身边常用的单放机电源。一是干电池,这是学生们最熟悉的直流电源。然后让同学们回答干电池的缺点,回答依然踊跃,那么如何弥补这些缺点呢?有同学就说了,那就是第二种电源,我的学生通常叫它“变压器”。这时,我就会问,变压器的作用是什么?然后又问,你们所说的“变压器”输入的是什么电?输出的又是什么电?我们的变压器能完成这种电能的变换吗?答案肯定是“不能”。那么就说明第二种电源不叫“变压器”,那应该叫什么呢?
二、通过启发,让同学们产生疑问后,然后思疑、解疑
通过刚才的设疑,同学们的心中都有了大大的问号,而且也提起了兴趣,然后,很快,他们就会找出问题的答案,原来,这种我们叫了很多年的“变压器”,其实是一种能够完成整流的直流电源,变压器原来只是直流稳压电源的一个组成部分,它的作用只是进行电压的转换。那么要完成从交流电转变为直流电的过程,谁能担此重任呢?从假设开始启发,假设开关在与负载串联时控制得当,负载上会得到一个方向不变,大小随时间发生变化的脉动直流电,需要的只是有人在正弦交流电进入正半周时合上开关,在正弦交流电进入负半周时断开开关。可是,50赫兹的工频交流电要达到这个要求就需要我们每秒钟动作100次,而且还必须在恰当的时候动作。可见,靠人控制开关是不可能完成整流的,那么我们所学的晶体管中谁能替开关完成这种操作呢,毫无疑问,是二极管。
三、“启”的过程基本完成,然后应该开始“发”了
启发作为一种教学方法,在本质上没有优劣的问题。但启发若运用不当,仅有“启”之名,而无“发”之实,就会沦为教学的“绊脚石”。启发是需要谨慎选择的。于是,根据前面的“启”,教师开始引导学生,如何使用二极管完成我们所要求的整流效果。很快的,一个简单的单相半波整流电路就会形成了。然后通过对原理的分析和对波形的输出观察,分析这个电路的特点,从而引申到比较实用的单相桥式整流电路的结构和原理,并联系实际中的各种整流电源以加深对该电路的理解,如:汽车、电瓶车的蓄电池充电器等。
四、有效利用课本中的错误和不同,让同学们去辨别判断,从而更有效的加强启发式教学的效果
现在的教材或多或少都会有一些不同的分析方法甚至某些或大或小的错误,而我,并不讨厌这些错误有时甚至会比较“喜欢”它们。因为我们可以利用这些不同的分析方法和错误,让学生学会分析问题,辩证的看待问题,在混淆处激发矛盾,对是非有明辨能力。这也是启发式教学的一种重要的方式。
例如,我校所选的《电子技术基础》教材,就三极管管脚极性,管型的判别来说,三个版本出现了三种说法,其中一个版本的分析方法是错误的,每当讲到这里时,我就会充分利用这些不同。首先,我会把三极管基本理论知识讲清楚,然后提出这三种说法,让同学们讨论,哪种说法好,哪种说法不对?为什么?并且提示分析依据。有的学生会觉得课本上的理论不会有错,所以觉得那种说法都有道理。有的学生通过分析发现了一定的问题,想说但又说不清楚,这就是孔子所谓的“悱”了。在这时候,我再把三种说法有条有理的分析一遍,一启一发,效果一目了然,在讲解这个知识点的同时,同学们还深刻理解了“尽信书,不如无书”的道理。所以,我所教的班里,有一些同学用的教材版本是第四版,但是他们还同时借了第三版和第二版,以便于平时在学习中比较借鉴,养成了很好的自学习惯。有时他们还会就书上的一些问题进行激烈的讨论,在讨论的过程中不仅得到了正确的结论,而且理清了分析问题的思路,增强了大家的自学能力。每当看到这些场景,我都会感到由衷的欣慰,并对启发式教学的成功产生了充足的信心。
总而言之,启发式教学是个长期的过程,非一朝一夕之功。我们还需要不懈努力,拓展思路,多途径、多层面地进行探索,相信会更有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