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思考
2009-11-17刘景良
【摘 要】科学发展观,用文字表达,共四句话:即“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怎样深入?最重要的是深度理解理论内涵,解决三个基本问题,在“又好又快发展、构建和谐衡阳”上下功夫。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 理论内涵 解决问题
一、深度理解科学发展观的内涵
科学发展观,用文字表达,共四句话:即“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总体把握这四句话,应该明确二重结构。一重结构是第一句与后三句的关系,即第一句是整个四句的中心词、主题词。科学发展观说到底要落到“发展”上,落不到“发展”上再讲多少遍“科学”也是空的。因为:“发展是硬道理”。硬道理就硬在“发展了,没道理,有道理,不发展,有道理,没道理”;“发展是执政兴国第一要务”。发展和共产党的执政地位休戚与共,不能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共产党的性质、宗旨、理想就难以确定和体现;“发展要又好又快”。只有克服盲目性的自觉发展,不留后遗症的持续发展,不带来国际冲突的和平发展才是实在的、靠得住的、含金量高的发展。
仅仅掌握了主题词、中心词,科学发展的实质是什么还未清楚,这就必须用后三句去说明第一句。科学发展的实质是什么?后三句的含义告诉我们:科学发展就是“以人为本”的发展,就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就是“统筹兼顾”的发展。
另一重结构就是第二句与三、四句的关系。第二句讲的是发展问题的世界观,第三、四句讲的是发展问题的方法论。什么是发展问题的世界观,即站在世界观的高度(自然、社会和思维相统一的高度)来看待发展,发展的实质就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首先就要摆正人和物的位置。人最重要,人是最高价值、最后根据。不要把人当物看,也不要把人降低到其它动物的水平。联合国《世界人权宣言》规定人有12项基本权利,申明任何人任何势力都不能损害它。我国在《世界人权宣言》上早已签字画押。这就承诺了我们党和政府对《世界人权宣言》规定人的12项权利是遵守和保护的。其次,“以人为本”是以最广大人民群众为本。人的绝大多数就是人民,把大多数人的事办好了,“以人为本”当然也就做到了。但“人”的范围又要宽于“人民”的范围。“以人为本”不仅要以“人民为本”,也要以不具政治色彩而受法律保护的所有人为本。这是我们执政理念的一大超越。我们需要这个超越,执政党就是要让执政范围内所有人都讲好话,都支持,都拥护,执政党执政基础就越广泛,执政地位就越牢固。再次,“以人为本”是以具有平等权利的个体人为本。就是说,“以人为本”要落到实处,不要空喊口号。“大家”、“集体”、“阶级”、“国家”是由许多个体组成的“大家”、“集体”、“阶级”、“国家”,只有把许多个体人的权利落实了,“以人为本”就到位了。最后,“以人为本”是具体的历史的“以人为本”。《世界人权宣言》规定人的12项权利都要得以尊重和保护,但在具体的历史条件下,这12项权利的落实水平是有高低的。不要把胃口调得太高,去做那些在当时条件下还做不到的事情。当然也不能以“具体的历史的”作循词,把能争取做到的事情躲过去不做,让人失望。
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会有什么样的方法论,用“以人为本”的世界观指导人们进行具体工作时所要遵循的总的方法,即是发展问题的方法论。这个总的方法就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就是“统筹兼顾”。“全面、协调、可持续”、“统筹兼顾”作为发展问题的方法论不能仅仅理解为现实纠错的需要,更加深刻的含义还在于,它们是“以人为本”这个发展问题的世界观在实践中的展开和运用。也即是说,“全面”、“协调”、“可持续”、“统筹兼顾”是人的本质、情感、价值和利益的“全面”、“协调”、“可持续”、“统筹兼顾”。即便理解为现实纠错的需要,判断孰错的标准也是“以人为本”。正是按照人的本质、情感、价值和利益的要求去观察和分析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种种现象,我们才能判断出哪些是非“全面”、非“协调”、非“可持续”、非“统筹兼顾”。
按照“以人为本”来判断,“全面”虽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全面发展,但实质是人这个统一体的全面发展。“协调”虽是各个方面的发展都要互相适应,各个方面互相适应实质在于首先是人与人个体的适应,个体适应了,由各个个体组成的单位就协调了。单位协调了,由各个单位组成的地区就协调了。地区协调了,由各个地区组成的国家就协调了。国家协调了,由各个国家组成的世界就协调了。“可持续”虽是发展过程的持久性、连续性,但这种“持久性、连续性”包含着人的情感、价值和利益。假若这个世界没有人的情感、价值和利益,管它风暴也罢、地震也罢、洪水也罢、冰雪也罢、沙尘也罢,都可不去考虑。正是有了人的情感、价值和利益,我们才不能只讲今天不讲明天,只顾当前不顾长远,吃子孙饭,断后代路。“统筹兼顾”虽是各种关系的宏观把握,看似一种工作方法,实质是种种利益调控。“统筹兼顾”不管涉及多少个方方面面,但出发点都是中国发展的全局和人民的根本利益。
总之,科学发展观四句话是一个整体,第一句是后三句的落脚点,后三句是第一句的本质规定。
二、着重解决三个基本问题
1.在认识上着重解决要不要科学发展的问题。过去的发展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也积累了这样那样的问题。十七大报告讲到我国阶段性特征的八大矛盾的存在,清楚地表明了发展的理念必须转变。由以物为本转到以人为本,由越快越好转到又好又快,已是势在必行。再不能唯财富而财富的发展了。唯财富而财富的发展,人就成了财富的奴隶,财富下的奴隶只能为了钱不顾一切,用上钱搞掂一切。再不能唯项目而项目的发展了。唯项目而项目的发展,人就成了权力意志的依附,权力意志一旦嚣张,必然喊出“谁影响我一阵子,我就影响他一辈子”的口号。再不能唯利润而利润的发展了。唯利润而利润的发展,人就被边缘化,被异化,被边缘化就保不住劳动者的主体地位,被异化就使资本人格化、神灵化。再不能唯政绩而政绩的发展。唯政绩而政绩的发展,人就成了纯粹的手段,纯粹的手段只能落到打工没工资、拆迁不安置、下岗无保障、污染不治理的下场。同时,发展必须立足中国国情,依靠广大人民群众。不能唯精英是靠。发展需要精英,但精英一定要有道德修养、历史使命、社会责任、人民情怀。不能唯权威是靠。发展需要权威,但权威的作用不能无限发挥,无限发挥的权威就会演化为苏丹主义,苏丹主义的后果就是绝对腐败。不能唯洋是靠。发展需要外国所有好的东西,但外国东西的使用一定要结合中国实际,否则有害无益。
2.在态度上着重解决愿不愿科学发展的问题。科学发展要解放思想,解放思想的最高境界又在科学发展中。改革开放30年有三次大的解放思想活动,前两次解放思想强调经济,这一次解放思想强调“四位一体”;前两次解放思想偏重于“还利于民”,这一次解放思想除了继续“还利于民”外,还强调“还权于民”。不管是“四位一体”还是“还权于民”都要对原有权力、利益进行分享了。这就有一个愿意不愿意的问题。比如,在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上有一个“利益”、“权力”分享的问题。科学发展,不去拼投资、拼资源、损环境、捡到篮里都是菜,就必然要拿出更多的“利益”和“权利”来协同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发展,来搞高新产业的发展,来搞环保产业的发展,来搞管理创新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又比如,在经济和社会统筹发展上有一个“利益”、“权力”分享的问题。科学发展要消除“生不起”、“读不起”、“住不起”、“娶不起”、“病不起”、“死不起”的现象,就必然要拿出更多的“利益”和“权利”去解决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经济社会之间的不平衡问题,拿出更多的“利益”和“权力”去解决医疗、教育、社会保障等公共产品短缺的问题。还比如,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上更有一个“利益”、“权力”分享的问题。科学发展,政府要摒弃全能、管制、人治、收费、罚款的旧功能,树立服务、负责、法治、廉洁的新形象,就必然要把“闲不住”的手缩回去,让“看不见”的手伸出来。干正确的事,干很少的事,干简单的事。
3.在能力上着重解决会不会科学发展的问题。要干非常事就要有非常人。领导科学发展,领导者具备与科学发展相适应的五种能力十分重要。一是统筹兼顾的能力,即善于宏观把握各种关系。当前尤其要把握兼顾好保增长与扩内需、调结构、促就业、强基础的关系,既为战胜当前危机下功夫,又为未来新一轮发展高潮的到来做准备。二是全面协调的能力,即善于掌握和利用各个方面互相适用的机理。多年来在全国操作的“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发展路子,尽管对经济发展也起过一些促进作用,但今天站在“全面协调”的发展立场看,不能说是成功的模式。而且从人的本质的最高属性看,文化应该是“戏”,经济才是“台”。此例说明,具备全面协调的能力对科学发展的领导者来说并不容易。全面协调和统筹兼顾两种能力互为补充,能力主体掌握它们,就能在内外、细粗、微宏的关系中游刃有余。三是项目突破的能力,即善于找项目、识项目、安项目、保项目、生项目。谁都会说项目重要,但能让项目生根、开花、结果的人又急缺,不知找项目,不识好项目,不会安项目,不能保项目,不去生项目的却大有人在。本领恐慌可见一斑。四是应对危机的能力,即善于科学预测、超前准备、临机处理、果断定夺。危机在发展的道路上是常态,不是偶态。基于此种认识,培养应对危机的能力就会自觉化、经常化。五是做“结合文章”的能力,即善于把上边精神和下边实情结合起来分析思考,在理解中落实,在变化中执行。上下一般粗,内外一样大,乡镇书记讲话念市委书记的稿子,村支书讲话念县委书记的稿子,如此不会变化的执行,不会消化的落实,绝不能搞好科学发展。
三、在“又好又快发展、构建和谐衡阳”上下功夫
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落脚点是又好又快发展、构建和谐衡阳。
1.巩固“又好又快发展”这一落脚点
(1)“抓住机遇”是急功夫。市场经济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机遇经济。衡阳在改革开放的30多年中利用机遇取得了一定的发展成绩,但也有两次痛失机遇的遗憾。这次全球金融危机给我们的发展造成了压力,但只要处置得当,又会迎来一个好的发展机遇,促使衡阳经济实现华丽转型,在“四个千亿”上再上台阶。我们曾经有过痛,为了以后不再痛上加痛,现在很有必要去触痛。触痛就是利用各种场合、运用各种媒体把过去丢失机遇的沉痛教训反复讲,让人们在痛的刺激中惊醒。现在的实际情况是:领导同志的机遇意识强,一般干部未必;一般干部的机遇意识强,普遍群众未必。只有全衡阳人的机遇意识都强,才能形成又好又快发展的合力。在发展的问题上,要急、要抢、要争。急的是责任、效率,争的是项目、政策,抢的是机遇、时间和速度。只有想得到,才能做得到;若是想不到,肯定做不到。先干不争论,先试不议论,先做不评论,干成自有公论。
(2)“创新机制”是巧功夫。好的机制就能事半功倍,坏的机制会事倍功半。要建立抓好项目、大项目的机制。“一个项目、一名领导、一个班子、一抓到底。”眼睛向上,了解产业政策、投资方向;眼睛向外,盯住500强,牵手外企,牵手央企;眼睛向内,把自己的优势做大做强;眼睛向下,问计于群众,问计于民间。要建立调动创业积极性的机制。营造敢于创新、包容失败、人人争当老板的社会氛围;依靠市场选拔企业人才;完善优秀企业人才的激励待遇;政府放权善治,做简单的事(制订规则),做很少的事(实行监督),做正确的事(公共服务)。要建立投融资机制。政府搭台,银企联手;激活民资,办非银行金融机构,让地下钱庄走向阳光金融;鼓励银行搞金融产品创新:资产证券化、发企业债券、发地方政府债券、操作优秀企业包装上市中国版纳期达克,等等。
(3)“城乡一体”是大功夫。没有农村的繁荣就不会有城市的繁荣,没有农村的现代化就不会有中国的现代化。“城乡一体”的大势要求我们:让土地承包权流转起来。这一招浙江人又走到我们前面了,他们成立农民合作社组织,把土地承包权作价入股,当地工商管理部门登记注册发证,在新体制中寻找发展动力。我们衡阳应该赶紧跟上。让农民的金融合作组织建立起来。实践证明,“奔小康工作队”不能解决“三农”问题;实践也证明,公司+农户也不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最佳模式。解决“三农”问题必须要帮助农民组织起来,搞金融合作,搞经济合作,形成走向市场的有组织的合力。这样,农民才能共享土地农转非增值收益和资本化收益,也才能分享农业产业化的全部收益。这条路子在东亚多个国家和地区都是成功的,在我国的一些局部地区也有不少成功的先例,衡阳完全可以大胆尝试。让中心村、中心镇的建设运作起来。在有条件的地方,可以考虑在扩大内需的资金中拿出一部分作为奖励基金,由市县主要领导和乡镇主要领导签订协议书。凡是依据规划建设新农村,对村庄整理重建,每节约1亩地给予一定金额的奖励。通过村组土地互换,将分散在自然村的农户集中到中心村居住,水、电、气、路、互联网、卫生、教育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一次性到位。村庄节约出来的土地,还可以在建立起来的土地信用合作社抵押贷款。农民在中心村建的住房也可抵押贷款。这样资金渠道就有了保证。这虽然是一个设想,但这个设想在现在的条件下,很有必要性和可行性。就看衡阳敢做不敢做,多少年来,衡阳都未敢为天下先,这次不妨试试。如果衡阳做了,可以断定会在全国创造一个“保增长,促就业,调结构,强基础”的典型。
(4)“转变作风”是高功夫。作风是“风”无处不在。“雷声大,雨点少”;“摆花架子,走过场”;“避实就虚,拣轻怕重”;“无所事事,不负责任”;“好大喜功,急功近利”;“有好处就干,没好处就不干”等作风的存在会搅浑近两年来所开创的大好局面,贻误当前的有利时机。变假抓虚干为真抓实干,就要做到:不能跟着喊,而要拼命干;不要多应酬,而要多追求;少在乎虚荣,多在乎成长;少些蛮办法,多动活脑筋。少一些层层批示,多一些直接会办;少一些模凌两可,多一些明确意见;少一些按部就班,多一些现场督办。摒除“作秀”心态,思想上求实;“外惭清议,内疚神明”,品格上扎实;清除油滑气,花腔调,工作上务实;“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方法上切实。
2.巩固“构建和谐社会”这一落脚点
(1)“改善民生”是硬功夫。衡阳是人口大市,困难群众基数相对较大;农业大市,“三农”问题相对普通;老工业基地,下岗职工相对集中;资源矿产丰富大市,安全生产压力相对大;兵源大市,涉军群体问题相对突出;财政穷市,社会事业发展欠账相对较多。还有36万没有脱贫的群众,34万城乡低保居民,3.3万城镇职工失业人员没有实现再就业,1.8万户城乡居民没有住房。民生问题十分突出。因此必须千方百计扩大就业;着力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加强公共卫生保障能力;提高城市住房保障水平。
(2)“化解矛盾”是稳功夫。有问题和矛盾就必须解决。不能让小问题拖成大问题,旧问题变成新问题,个案问题酿成普遍性问题。坚持工作重心下移,机关干部下沉,做到情况在一线掌握,问题在一线解决,矛盾在一线化解,形象在一线树立,业绩在一线创造,干部在一线成长。对矛盾和问题要用心去解决,要及时尽快去解决,要想方设法去解决。完善利益协调机制;完善安全控制机制;完善应急处置机制。在群众“盼”上得人心,在群众“急”上下功夫,在群众“怨”上改作风。高度重视群众工作,时刻想到群众工作,学会做好群众工作,善于做好群众工作。
(3)“再造文化”是软功夫。再造文化并不是全盘否定衡阳的优秀文化,而是继承好的,改造不好的,在“又好又快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时代基础上,打造衡阳新文化。打造衡阳新文化,衡阳人的一些风俗习惯、情感方式、思想行为必须改变。诸如,本事不要真,混得舒服就行;男女老少一副牌,从早到晚复重来;宁做小小公务员,不肯创业担风险;诚信诚信,我偏不信;虚假不好,下次还搞;都说别人违反交通规则行为坏,但自己闯红灯只是一次例外;法律文书纸上轻,人情面子次次重;都说发展是硬道理,但关系疏不通就无道理;是朋友兄弟万事好说,不是朋友兄弟事事难办;勤劳不勇敢;艰苦不奋斗;虚心不进步;尚力不尚智;精明不高明;等等。只要这些东西多存在,纵造千般优势也无奈。改变这些不好的东西,首先,机关工作人员要率先垂范。“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只要规则制订者认真执行规则,讲诚信,讲操守,全社会就能形成强大的“君子之德风”,即使还有“小人之德草”,也会被压倒。其次,市民群众要责己求进。现代政府管理学里有句话如是说:有什么样的群众就会有什么样的政府。既然这样,街谈巷议中领导和领导机关这样那样的不是,难道与街谈巷议者们没有关系吗?答案是肯定的。正是民间的不好风气培养了“官衙”的不良行为。所以,再造衡阳文化,市民大众人人有份。最后,知识精英要多献良策。衡阳有较多的大专院校、科研机构,有真知酌见的知识精英绝对不在少数。知识精英从根本上讲应是社会良知的代表,社会正义的卫士,社会理性的源头。他们不仅自己要是优秀文化的样榜,还要为改造劣质文化建言献策。不要认为领导高明自己就不高明,说不定领导正在等着自己去说话出主意呢;不要认为领导会听不进去,说不定领导还嫌你真话讲得不够深刻、不够份量呢。只有衡阳的精英们也行动起来,与市民大众、政府官员共同作用,衡阳的文化再造定能走上新境界,衡阳的和谐发展定能达到新水平。
参考文献:
[1]胡锦涛.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人民出版社,2007,10.
[2]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10.
[3]李瑞环.学哲学,用哲学.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4.
[4]江泽民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2006,8.
[5]刘景良.科学发展观的意识形态功能.南华大学学报,2008,(5).
[6]张文雄.在全市县处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两个能力”培训班上的讲话.衡阳日报,2009-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