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科学发展观的社会有机体思想

2009-11-17杨忠宝

中国校外教育(下旬) 2009年14期
关键词:全面协调科学发展观

杨忠宝

【摘 要】人类社会,是一个复杂的有机的系统。马克思批判地继承了以往的社会有机体理论,从实践出发,阐发了唯物史观社会有机体思想,深刻地揭示了人类社会是在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的由政治、经济、文化、人口、自然环境等因素组成的并且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有机统一体,为坚持和实践科学发展观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科学发展观强调全面、协调发展,体现唯物史观社会有机体理论的重要观点,是对唯物史观社会有机体理论的继承与丰富。

【关键词】社会有机体 科学发展观 全面 协调

一、社会有机体理论的简单考察

把人类社会看作有机体的思想自古有之。柏拉图就曾说,“当国家最像一个人的时候,它是管理的最好的国家。”但对此进行系统探讨和研究的则始于圣西门、孔德,特别是斯宾塞。斯宾塞(1820-1903)把社会同生物有机体作了比较分析,依照生物有机体中的营养、循环分配、调节三个系统,把社会有机体划分成生产物质资料的支持系统、在分工基础上加强社会有机体各个部分联系的分配系统,以国家为首保证各个部门服从于整体的调节系统,并相应提出担任生产营养职能的是工人阶级,担任分配与交换职能的是商业阶级,担任调节生产的是工业资本家。斯宾塞关于社会有机体的相关思想包含着合理的内容,但其关于三个不同阶级担负不同社会职能的推论在理论上是牵强附会的。

马克思批判地继承了以往的社会有机体理论,吸收了其合理的思想,从实践出发,阐发了他的社会有机体思想。马克思指出,“社会——不管其形式如何——是什么呢?是人们交互活动的产物”,“社会不是由个人构成,而是表示这些个人彼此发生的那些联系和关系的总和”。马克思在分析社会有机体的过程中引入实践的观点,从而揭示出社会有机体不是按照生物规律,而是按照人的实践规律运行的,确立了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理论中唯物辩证的方法论原则,使其成为科学的理论。

马克思最初是在《哲学的贫困》中提出“社会有机体”这个概念的,他在批判蒲鲁东时指出:“谁用政治经济学的范畴构筑某种思想体系的大厦,谁就是把社会体系的各个环节割裂开来,就是把社会的各个环节变成同等数量的依次出现的单个社会。其实,单凭运动、顺序和时间的唯一逻辑公式怎能向我们说明一切关系在其中同时存在而又互相依存的社会机体呢?”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版序言也指出:“社会不是坚实的结晶体,而是一个能够变化并且经常处于变化过程中的有机体。”

马克思关于社会有机体的这两处论述表明,社会有机体包括“社会体系的各个环节”和“同时存在而又互相依存”的“一切关系”,是一个囊括全部社会生活领域的跨层次性的、整体性的范畴。所谓社会有机体,是指由人和全部社会生活条件、要素构成并相互依存与相互作用的活动和发展着的有机整体。

二、唯物史观社会有机体理论的基本内容

人类的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从实践出发来解释社会有机体,是历史唯物主义与其它社会有机体理论的本质区别所在,社会有机体包含的“一切关系”都是在实践中产生的关系,社会有机体源于实践,存在于实践。正是从人的实践活动——特别是物质生产实践——出发,才真正科学的揭示了社会有机体的构成内容。

人本身是自然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人类为了生存和发展,必须时刻从事物质生产,“人们在生产中不仅仅影响自然界,而且也相互影响。他们只有以一定的方式共同活动和互相交换其活动,才能进行生产。为了进行生产,人们相互之间便发生一定的联系和关系;只有在这些社会联系和社会关系的范围内,才会有他们对自然界的影响,才会有生产。”有了生产,人类社会才得以形成,才能展开一系列的实践关系。

社会是人的社会,人是社会的主体。“人们的社会历史始终只是他们的个体发展的历史”。人作为自然存在物对自然的需要,是人类实践活动和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最初动因。人的实践活动是一种满足需要的目的性活动,是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理论的理论出发点。社会的存在及其发生的一切都可以从人的需要出发得到合理的说明。同时,人自身的生产构成社会生产的基本方面。人口是社会有机体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人在进行物质资料生产的同时,也必须进行人自身的生产,这是社会得以延续的必要条件。

人类社会是一个由功能不同的组成部分结合而成的有机整体,从结构上可以划分为三个层次。由人的劳动形成的人与自然的关系的生产力系统,实现人与自然的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在劳动过程中形成的人与人的关系构成的生产关系系统以及由生产关系为基础建立的由政治法律制度及各种社会意识形式组成的庞大的上层建筑体系。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构成了人类社会的基本结构,在实践中形成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三个领域。在这个有机整体中,一方面,各个部分各司其职;另一方面,又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配合、相互依赖。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构成社会有机体运行的基本矛盾,它们的运动、发展,推动着社会整体的运动和发展。

三、科学发展观对唯物史观社会有机体理论的继承与丰富

社会有机体的发展具有全面性、协调性,全面、协调发展是社会有机体必然要求。科学发展观强调全面、协调发展,体现唯物史观社会有机体理论的重要观点,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是由“政治、经济、文化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的思想。唯物史观社会有机体理论深刻地揭示了人类社会是在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的由政治、经济、文化、人口、自然环境等因素组成的并且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有机统一体,向我们展示了社会有机体在其发展的过程中,所体现出的实践性、整体性、系统性,为坚持和实践科学发展观提供了重要理论的依据。

科学发展观强调社会发展的全面性。社会的全面发展,就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既包括人民物质生活的改善,也包括民主政治的发展和人民精神生活的充实,还包括人与环境的协调。在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必须牢固树立全面发展的思想,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断促进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技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

科学发展观强调社会发展的全面性的同时,突出发展的协调性。协调发展,就是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只有协调发展,才能实现社会系统的有机性和整体性,才能在发展中保持社会的和平和稳定。

协调发展作为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揭示了如何发展的问题。科学发展观强调协调有序的发展,既包括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协调,又包括自然生态与人的发展的协调;既包括产业及行业之间的协调,又包括地域之间的协调。因此,要按照统筹兼顾的方法,推进社会协调发展。

总地来看,只有统筹协调好诸多方面的关系,才能更好地推动我国社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适应,进而促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3]于海.西方社会思想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3.

[4]贺祥林.略论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理论的构成内容[J].学术研究,2001,(6).

[5]刘海龙.社会有机体理论思考[J].理论与改革,2005,(6).

[6]冷小丰,刘浩林.论科学发展观与唯物史观的逻辑关联[J].党史文苑,2007,(12).

[7]金丹,蒋利和.科学发展观的哲学解读[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2).

[8]马忠莲.科学发展观与历史唯物主义关系探析[J].宁夏党校学报,2005,(6).

猜你喜欢

全面协调科学发展观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村镇规划方案设计思路
浅谈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
小学德育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全面风险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研究
浅谈全面“营改增”改革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公共艺术与城市设计的协调与同步
公司财务会计制度与法律规范协调问题研究
论房地产经济与市场经济发展的协调
林纸一体化企业文化冲突与协调
科学发展观视阈下高职院校学生党建工作实效性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