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纪录片的声画元素
2009-11-17黄磊
黄 磊
我国电视纪录片从1958年诞生至今已走过了50年的发展历程。现今,一大批优秀的中国纪录片有望登上国际知名的传播平台,《故宫》、《大国崛起》、《复兴之路》、《再说长江》等国产纪录片在海外市场的反响良好,中国纪录片的崛起更成为热门话题。全球最著名的两家纪录片频道——国家地理频道和Discovery探索频道,不约而同地作出相同判断:中国纪录片将在国际上掀起热潮。
不仅在国际上走红,纪录片也逐渐成为国内的新收视热点。一向被认为“曲高和寡”的纪录片,如今却有如此巨大的吸引力,这得益于近年来纪录片展示出来的一个新特点——瑰丽丰富的影像盛宴和豪华震撼的视听效果。
一、纪录片需要真实的画面和声音
纪录片是指描写、记录或研究实际世界的电影片,发展至今已逐渐成为人类认识和发现世界的手段之一。在大多数情况下,它不需要演员来表演。从《话说长江》、《再说长江》、《故宫》等我国多部经典纪录片可以看出,每部纪录片中都存在很多的画面元素。如现场拍摄的画面、过去的影像资料、经过加工重制的“历史”等等,其中最常见的图像是作者为制作节目而专门摄制的画面,这是纪录片中最主要的画面形式,而声音的创作活动则是贯穿整个过程的主体线路。
纪录片的真实性既要靠真实的画面,又要靠真实的声音。纪录片是“视听并茂”的艺术,不仅需要重视画面语言的应用,还要重视声效语言的表达。虽然声画元素在每部片子中所占比众不同,但无疑,声与画相互配合、相互作用,完美的组合在一起才是纪录片艺术的真谛。声画元素做为杰出的表达方式,使纪录片富有真实性、艺术性的同时,更是传达出无限的文化、价值与道义。
纪录片英语为documenl,这个词的意思是文献、公文、证书、证件、凭证等,都有不可伪造的意思。在法国的《电影辞典》中,对纪录片是这样定义的:具有文献资料性质的、以文献资料为基础制作的影片称为记录电影。真实是纪录片的特性,也是第一要素。纪录片必须纪实。纪录片所要纪录的是在真实环境、真实时间里发生的真人、真事,不论所纪录之事的素材是否能够在当下采集,都要保证其真实,这“四真”是纪录片的生命,也是纪录片与故事片、艺术片等其他类型电视片的最大区别,它必须取材于世界上正在发生或者已经发生的事情。
二、声画元素在纪录片中的体现
纪录片的第一生命是真实,声画元素在这个生命的创造中,担当了不可或缺的血与肉。声画元素保存了大量“消逝了的历史”,让人们在历史的纵深中观察和了解过去发生的事件,起到历史“活化石”的作用。同时,声画元素的直观性与巨大感染力使人们突破时空限制,远距离地观察和了解世界,纪录和传播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等不同角度对人类生存环境的影响及由此带给人类深沉的思考。
在纪录片创作过程中,至少有两种不同的声音交织存在:一是事件本身的声音,一是讲述者的声音。在创作中,创作者对这两种声音及它们之间关系的认识和处理,会深刻影响着纪录片的文本面貌,从而影响纪录片的叙事效果。如《再说长江》不仅解说词文采涣然,精准别致,单单声音已很特别:它低沉、雄浑、极富磁性,又略带沧桑。不愠不火,娓娓道来,变化自如。除了解说员的声音,我们还能在该片里听到许多精致、细微的声音,如冰川融化水滴落下的声音、流水摩擦岩石的声音、微风掠过旷野的声音等等。
在过去,历史教科类的纪录片大都枯燥、凝重,很不为大众所喜爱,因为这些片子既不能对事物发展的流程现场还原,又不能摆脱对声音文字的依赖,因而往往陷入解说词配考古画面的无奈。而随着纪录片的发展,精致的影像,细腻的制作,日趋成熟、多样的表现手法使纪录片越来越吸引观众的眼球。
如历时两年拍摄的《再说长江》,采用高清摄像机拍摄时间长达55 000分钟,是我国第一次运用高清晰数字电视技术拍摄的大型纪录片。它从长江的第一滴水开拍,在拍摄上采用了多种飞行器,克服种种困难,对长江全流域进行了大规模的航拍,让该片给观众的感觉就像长江水一般滚滚流向海洋,一气呵成而又气势磅礴。
而《大国崛起》中对情景再现的恰当运用,则使纪录片展现出一种整体的真实美。它不但没有使观众在文本解读上误入歧途,反而借助清晰的情景再现与高水平的电脑三维动画帮助观众最大限度的接近历史真实。画面考究,光影的运用和表达追求极致,又通过主观性的镜头选择与音乐音响营造独特的意境,且通过蒙太奇的镜头剪辑使叙事节奏富于变化。
三、中国纪录片声画元素要突出“中国味”
中国题材纪录片正在风靡世界,中国新锐的作品不仅让世界大开眼界,更在探索频道拿下多个国际大奖。与此同时,中国本土纪录片在国内不仅没有形成品牌优势,甚至存在生存问题。作为电影的一种类型,纪录片在中国已经基本走下电影院,只能通过剪辑变形后,存在于电视荧屏上。在与国际市场的对比中,我们逐渐寻找出造成这种结果的差距所在。
西方国家在52分钟的片子上投入为100万元人民币左右,而国内创造一个52分钟的片子一般投入不到10万元人民币。虽然中国纪录片在有意加强技术,但因为投资等综合因素的制约,中国纪录片拍摄的纪录片达不到高清晰度,例如动物洞穴生活、深海活动的镜头等,都无法与国外纪录片抗衡。声画元素的魅力也因此不能尽可能的施展开来,甚至有些声画元素由于其他杂质干扰而影响了某种应有的效果,使纪录片原本绚丽的颜色有些黯淡。
外国纪录片非常快,矛盾冲突明显,画面精美,让人应接不暇。而我们的纪录片相对平淡无波,画面剪辑与声音配置过于绵长,没有什么兴奋点或者兴奋点过于拖沓。没有紧凑的节奏、也没有紧张的悬念。此外,电视纪录片在把中国文化介绍到世界方面做得还很不够,类似介绍中国儒家、道家、墨家文化对人类,特别是对中国人思维、世界观产生重大影响的文化类纪录片尚未拍摄。那些反映世界人类古代文明的纪录片也未涉足。
总之,一切视听艺术都是让画面和声音来“说话”的。跟电影一样,纪录片中的声音和画面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虽然大多数的纪录片都含有解说词,那些最感人、最有震撼力的场面,总是通过声画的共同作用——视听语言来达到的,而非其他方式。声画元素是纪录片的血液灵肉,它们通过种种手段带领人们穿越时空亲临现场,回顾真实、观赏美景,甚至是引导人们的价值取向。因此,声画元素不同的组合与表现形式造就了纪录片丰富的生命。□(编辑/永安)